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于2006年4、7、10月份和2007年1月份对镜泊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做了周年调查,共发现浮游甲壳动物5科13属17种,其中枝角类3科3属5种,桡足类2科10属12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析了不同样点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对各样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用多维近邻尺度分析法(MDS)进行了分析,发现冬季各样点群落组成的相异性最大,春季相异性最小。  相似文献   
42.
2007年3-5月份,对天津八仙山自然保护区狍卧息生境进行调查,共发现52个卧息生境.它们主要分布于水源距离适中、人为干扰距离较远的阔叶林阳坡的中、上坡位.卧息生境平均长(0.91±0.15)m,宽(0.72±0.08)m,具有与灌木、乔木距离较远,隐蔽度、灌木高度和食物丰富度较高,郁闭度、灌木盖度、坡度较小的特点.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安全舒适度、坡位和植被因子3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5.16%,可以较好的反映卧息生境的特征.与相关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狍春季卧息生境的特征与冬季不同,说明狍卧息生境的选择与其不同的生理时期相关.  相似文献   
43.
2007年夏季对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调查。共发现兽类19种,隶属于6目13科,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种,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10种,天津市重点保护动物7种,CITES附录3种。与春季调查结果相比,种数和数量均有所提高,这与生境质量提高相关。  相似文献   
44.
于2013年5月份对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49种及变种,其中绿藻门种数最多,为19种;硅藻门次之1,8种;蓝藻门6种;金藻门3种;隐藻门2种;裸藻门1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76.8~937.2)×104ind·L -1;生物量为(0.66~7.62)mg· L-1;Shannon-wiener指数为2.40~3.56;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0.85。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评价小兴凯湖水质状况,结果表明:5#、6#、7#、8#、9#水质相对较好,其余7个样点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总磷、总氮和总有机碳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浊度、透明度和pH值对浮游植物分布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5.
泰湖夏季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水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泰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于2017年夏季采集了泰湖7个样点的水样,研究了泰湖国家湿地公园浮游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多样性变化以及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泰湖浮游植物共7门71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梅尼小环藻(Cmeneghiniana firmosa)、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edia)和卵形衣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可划分为11个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MP、X1、C、P、X2。通过浮游植物功能群、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泰湖水质为轻污-中污状态。RD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泰湖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SD)、浊度(Turb)、电导率(Cond)和总磷(TP),而总氮(TN)、氯离子(Cl-)等对浮游植物功能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6.
2014年7月对扎龙湿地8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95种(包括变种、变形),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同时采用浮游植物功能群分类的方法,共划分出了22个不同的功能群,常见功能群(功能群出现频率大于65%)共有12个,分别为功能群MP、P、D、C、J、Lo、F、N、X1、X2、W1、TD,其中功能群MP、P、D、C在每个采样点都能监测到。此外,1#东升水库以功能群P和D占优势,2#克钦湖度假村以功能群J和C占优势,3#克钦湖以J、C、MP占优势,4#翁海排干以功能群MP和P占优势,5#扎龙湖心以功能群Lo和N占优势,6#扎龙湖以功能群MP、P和N占优势,7#龙湖以功能群MP、P占优势,8#吐木柯小桥以功能群Z、P占优势。并用基于浮游植物功能群的Q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Q值大小关系:7#>6#>8#>5#>4#>3#>1#>2#,评价结果为:1#东升水库和2#克钦湖度假村水质为中等,3#克钦湖水质好,4#翁海排干、5#扎龙湖心、6#扎龙湖、7#龙湖、8#吐木柯小桥水质均极好,只是轻度污染,这与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47.
为了研究寒区湿地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变化以及影响因子,于2014年春季(5月份)、夏季(7月份)和秋季(9月份)对三环泡湿地保护区15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三环泡湿地保护区共划分为20个功能群,其中重要功能群为X2、W1、MP、H1、Y和C,呈现X2+W1→X2+MP→Y+X2+C季节变化特征。通过RDA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水温、总氮质量浓度、透明度、浊度、总无机碳质量浓度是影响寒区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8.
保护生物学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保护生物学和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并讨论了生态旅游的内涵。从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生态旅游的发展现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生态旅游中应该注重利用保护生物学的几个重要原理: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岛屿生物学原理、保护生物学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49.
于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对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进行调查,通过浮游植物结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其营养现状进行评价.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104种,以绿藻最多(49种),其次蓝藻(25种)、硅藻(18种).营养指示种结果表明处于中营养化水平.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为182.44×104 ind·L-1,生物量为2.92 mg·L-1.各站位的数量显示安邦河湿地处于中、富营养化水平,而生物量表现为中营养化水平(除8#、10#站位外).生物量以硅藻占优(年平均占40.75%),为硅藻型,属中营养化水平.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Veaner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除了春季的3#、4#、6#、8#和秋季的4#站位是贫营养外(>3.30),其他均为中营养化水平(0.93~3.30),说明安邦河湿地整体已处于中营养化水平.各季节各站位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在30~50之间,均为中营养化状态,支持了浮游植物评价结果.由此可见,安邦河湿地处于中营养状态,有向富营养化过渡的趋势,通过监测浮游植物可以正确评价其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50.
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安邦河湿地选择10个典型站位,于2005年7月、9月和2006年5月采样,对其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调查期间共采到浮游植物8门104种,其中绿藻49种,蓝藻25种,硅藻18种,其它12种。浮游植物数量年平均为183.32×104个/L,时间变化呈现7月>9月>5月,空间变化表现为上游高于下游,边缘区高于核心区。方差分析显示,浮游植物数量时空差异显著(P<0.001)。3个月份共发现优势种13种,5月、9月优势种(7种和8种)较7月(6种)多,但优势度不如7月的明显。通过与相似纬度不同水域相比,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具有种类多、数量少的特征,与湿地的水位浅、水生维管植物多的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