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5篇
农学   19篇
  5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0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郭宝健  王爽  吕超  王菲菲  许如根 《作物学报》2022,(10):2435-2442
植物LBD基因家族是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氮素代谢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基因组共线性分析表明,大麦(Hordeum vulgare L.) HvLBD19基因为水稻ARL1和玉米RTCS基因直系同源基因。基因时空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不定根中表达丰度最高,且受外源生长素诱导表达,所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转基因功能验证结果表明,苗期超表达株系相对于野生型不定根长度增长近1倍,不定根数目增加40%。本研究初步明确了HvLBD19基因影响大麦不定根发育,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大麦HvLBD19基因调控不定根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在2001~2002年度对500份大麦种质资源耐湿性大田鉴定的基础上,2002年对其中12份耐湿性较好品种及10份耐湿性较差品种的耐湿性进行了水池鉴定。鉴定结果认为:大麦品种受湿害的程度与鉴定的条件(土壤保水性能、肥力)有关。在鉴定不同品种的耐湿性的差异时,应同时考虑各性状的绝对受湿值和相对受湿率,并以相对受湿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22个品种在两年不同条件下的耐湿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以浙农大3号和苏农16的耐湿性最好,耐湿性最差的品种为Araphes、Kapator、Lara等品种,7204(英)、余姚向天二棱的耐湿性需进一步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33.
许如根  周美学  陆峰  吕超 《种子》2007,26(9):21-23,27
盐浓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为探讨盐胁迫对大麦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以4个耐盐性不同的大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盐浓度(NaCl)对大麦幼苗根数、根长、芽长及鲜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大麦普遍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但不同品种的耐盐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就大多数大麦品种而言,0.3%以下盐水发芽对幼苗主要器官的生长影响不大,能较好地完成幼苗形态建成,0.5%以上盐水对幼苗主要器官的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较大。(2)除不同盐份对发芽10d幼苗芽长的影响不显著外,盐份对发芽5d和10d大麦幼苗主要性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盐浓度对幼苗主要性状的影响程度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4.
硬草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除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硬草是上海和江苏淮北地区麦田的主要禾本科杂草。通过对硬草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规律,与作物之间的竞争以及防除措施的研究,初步认为:1.硬草发生数量极大,对小麦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2.麦田硬草有较明显的出草高峰,这易受气候因素的影响;3.硬草与小麦竞争的临界期为小麦出苗后的20-50天之间,即小麦主茎叶龄4-6叶期。4.绿肥作物苕子能明显抑制硬草的萌发与生长,利用小麦-水稻-苕子-水稻轮作或小麦-水  相似文献   
35.
以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7×4=28个F1杂种,研究了12个数量性状,即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间长(IL)、每株穗数(SP)、主穗粒数(KMS)、每株粒数(KP)、每株粒重(KWP)、每株干重(DWP)、千粒重(KW)、籽粒产量(KY)、籽粒蛋白质含量(PC)和赖氨酸含量(LP)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  相似文献   
36.
以参加省区试的7个大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黄花叶病对大麦部分性状的影响程序。结果表明:大麦黄花叶病对标高,每穗闰数,千粒重的影响在不同品种间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7.
大麦品种扬农啤4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密度、播期、肥料用量及肥料运筹方式对啤用大麦新品种扬农啤4号主要性状影响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扬农啤4号的适宜播期在10月底,适宜基本苗为15万/667m2左右,纯氮用量为12 kg/667m2,氮肥运筹方式以基肥∶拔节孕穗肥=8∶2较为合理,既有利于获得高产,又能确保扬农啤4号的优良啤用品质。  相似文献   
38.
以7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7×4=28个F1杂种,研究了12个数量性状,即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间长(IL)、每株穗数(SP)、主穗粒数(KMS)、每株粒数(KP)、每株粒重(KWP)、每株干重(DWP)、千粒重(KW)、籽粒产量(KY)、籽粒蛋白质含量(PC)和赖氨酸含量(LP)的杂种优势表现.以杂种离中亲优势值Hm和超优亲优势值Hb作为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以显著的Hm和Hb的出现率作为一个性状杂种优势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 Hm较为普遍,正、负向显著的Hm出现率分别为46%和12%.然而,显著的Hb出现率平均仅为28%;其变化范围是0~79%,随性状而异.本研究中可推荐的强优势组合是3×10和6×8,它们分别属于六棱×六棱和二棱×二棱的杂交类型.在这两种杂交类型中,似乎要比在六棱×二棱和二棱×六棱的杂交类型中更容易选得强优势杂种.文中对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的关系也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12个大麦杂种组合F19个性状中亲优势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在株高、穗长、千粒重、穗下节长均表现为一致的正向中亲优势;着粒密度表现出一致的中亲负向优势;其余各研究性状的中亲优势在不同的组合表现不同;明确了应选用平均株高适中的两亲本配制杂种;并可通过F1穗下节长来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40.
杂交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中亲优势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2个大麦杂种组合F19个性状中亲优势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在株高,穗长,千粒重,穗下节长均表现为一致的正向中亲优势;着粒密度表现出一致的中亲负向优势。其余各研究性状的中亲优势在不同的组合表现不同;明确了应选用平均株高的两亲本配制杂种;并可通过F1穗下节长来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