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综合类   52篇
水产渔业   8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指数研究及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商业性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环境数据结合专家知识绘制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对温度、盐度、溶解氧和温跃层深度的适应性指数曲线,运用4种关联建模方法计算综合栖息地指数.用AIC值检验不同建模方法的拟合度,并对不同建模方法的输出结果进行空间分析.最后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其在渔场选择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小值法在4个模型方法中拟合度最好,给出了较为严格的栖息地适宜度估计,算术平均法则给出了较为粗略的栖息地适宜度估计.不同方法计算得出的栖息地指数(HIS)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连乘法指示的HIS>0.9的区域局限于赤道附近55°E~68°E间;最小值法指示的HIS>0.9的区域分布于赤道附近50°E~75.E小块水域;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指示的HIS>0.9区域终年分布在50°E~85°E、5°N~5°S间的广大热带印度洋海域.最小值法和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IS等值线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相比较发现,最小值法指示的HIS=0.4等值线相当于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IS=0.7等值线;最小值法指示的HIS=0.6等值线相当于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IS=0.8等值线;最小值法指示的HIS=0.7等值线相当于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IS=0.9等值线.实证研究发现,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指示的HIS值对大眼金枪鱼的渔获地点和渔获频次有较好的估计,平均渔获频次比重分别达到96.10%和85.51%.研究认为发展实时的栖息地动态预测模型有助于渔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2.
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关于冬季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方面的研究可为探索其渔场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其越冬策略研究提供参考。基于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渔业调查期间收集的相关数据,对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磷虾群平均深度维持在表层以下100~300 m,磷虾群最深出现在日升时分,而最浅则出现在夜间时分;7—9月,随时间的推移,磷虾群所处水层呈加深趋势。夜间、白天和黄昏时段磷虾群平均深度呈现较为明显的月份差异。白天磷虾群多集中在较深水层,夜间会上浮到较浅水层。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以年、季节、海区、渔具结构以及渔具材料等效应为主要因子,假设5种方案对日本在印度洋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渔获率进行标准化.结果显示,这5种方案对渔获率的变化都具有较好的解释率.其中方案3的解释率最高,达到68%.主效应中,渔区、季节、年份具有最大的F值,表明它们能够解释剩余方差中的最大部分;交互项中,渔区与季节、主绳材料和支绳材料也具有较大的F值.这种情况与日本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数据标准化的结果很相似.考虑每栏钩数的信息时,可使总方差的解释率提高8%~9%.当分别用每月每次投钩数≥5 000钩和≥10 000钩筛选的数据拟合模型时,可使总方差的解释率分别提高3%和2%,预测残差也更趋正态分布.但本标准化结果仍待进一步完善,在资源评估时,应审慎运用.  相似文献   
104.
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性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及2005年9月至12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两因子列联表及单因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月份和体长的变化、摄食强度及食物组成的生态位宽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帆蜥、鲣、鳞鲍、沙丁鱼、鲐鱼、虾、蟹、鱿鱼、章鱼、竹笑鱼及未辨认甲壳类等饵料类群,其中主要食物为鱿鱼、鲐鱼以及蟹.大部分月份黄鳍金枪鱼摄食率相对较高,基本上维持在70%以上;除2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黄鳍金枪鱼饵料种类数更替率均低于50%.各叉长组黄鳍金枪鱼摄食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当叉长在106~155 cm之间,饵料种类数更替率低于40%.黄鳍金枪鱼摄食强度各月差异显著,但各叉长组摄食强度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月饱满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随月份和叉长有明显变化.鱿鱼、鲐鱼和蟹基本上为不同叉长组黄鳍金枪鱼所摄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各月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波动较大,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J'基本上维持在0.80~1.00之间,但各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各叉长组食物组成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较大,但在106~145 cm期间相对保持稳定,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波动较大.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各月和各叉长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5.
基于2010-2011年随大型拖网船“开顺轮”赴南极海域进行南极磷虾的探捕和商业性捕捞,对采集到的南极磷虾在人工条件的实验箱中进行活体暂养,并观察和记录存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活体在人工条件下能存活,可以承受水温缓慢升高并不会马上死亡,水体水温5℃以下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高于5℃后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高于7℃后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06.
温跃层特性与金枪鱼表层渔业的捕捞成功率有关,但温跃层特性随海域与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于捕捞成功率的影响也不同。分析了中西太平洋我国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温跃层特性,并结合海上实测的围网沉降性能与对应的生产资料,探讨了金枪鱼围网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91.2%的网次所对应的温跃层顶界深度超过100 m,温跃层顶界深度较深是该海域渔场温跃层的重要特征;(2)围网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85.0, 197.8] m,渔场温跃层顶界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46.0, 158.3] m,网具穿越温跃层顶界后继续沉降的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34.3, 44.0] m;(3)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中金枪鱼围网的捕获成功率与温跃层特性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这可能是由于当地渔场较深的温跃层顶界深度使得目标鱼种在网具到达温跃层之前拥有充分的逃逸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温跃层内急剧变化的温度梯度失去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开展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AR 3区体长范围及平均体长均大于AR 1和AR 2区。3个研究小区体长和壳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AR 1和AR 2区壳长范围和平均壳长较为接近,但AR 3区平均壳长大于AR 1和AR 2区。(2)AR 1和AR 2区的南极磷虾抱卵雌体体长与壳长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AR 1区和AR 2区与AR 3之间则存在显著性差异。(3)AR 1平均体重较另两个区大,AR 2区最小,3个研究小区的体重范围均有所差异,且体重分布及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4)AR 1和AR 2区摄食等级较为相似,Ⅰ级的比例较高,Ⅱ级至Ⅳ级比例依次减少;AR 3区Ⅰ级的比例也最高,但Ⅱ级和Ⅳ级的比例相当,Ⅲ级比例相对较低。3个研究小区摄食等级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南极磷虾的补充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解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基于海上水箱试验,采用渐变式(16.2~54.5)和急变式(15.9~55.2)两种不同的盐度变化方法对南极磷虾个体在不同盐度下行为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了南极磷虾的耐盐性。结果表明:南极磷虾在低盐度下的适宜临界盐度为26左右,极限临界盐度为16左右;南极磷虾在高盐度下的适宜临界盐度为43左右,极限临界盐度为55左右。研究表明,南极磷虾对盐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适应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09.
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农业部渔业局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获得的生物学数据,对捕获的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体长、体重(去鳃、去尾、去内脏)、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及性别比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的优势叉长为105~140cm,优势加工后的体重为20~40kg;摄食等级为0—4;性腺成熟度以Ⅱ、Ⅲ期为主,且雌、雄差异较大;叉长(L)与加工后的体重(W)的关系为W=1.3373×10^-5L^3.0147,R^2=0.9691。将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结果比较,表明近年来大西洋中部大眼金枪鱼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0.
下纲重量和放网速度对金枪鱼围网下纲沉降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许柳雄  兰光查  叶旭昌  王敏法 《水产学报》2011,35(10):1563-1571
作为围网网具主要性能,沉降性能直接关系到围网作业的捕捞效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的影响,对改进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2009年10月24—26日在千岛湖进行的金枪鱼围网模型试验,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下纲重量和放网速度对围网下纲沉降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下纲重量和放网速度对下纲各部分沉降速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两者间交互作用不明显(P>0.05)。(2) 下纲重量在0.795 kg/m时,下纲中部和后部沉降速度明显比其它组快(P<0.05);下纲中部沉降速度和下纲重量间关系式为:V=0.114 6w 0.103 2(R2=0.871)。(3) 随放网速度变快,围网下纲沉降速度加快,在放网速度为1.05 m/s时,下纲前部和后部沉降速度明显比其他组快(P<0.05);下纲中部沉降速度和放网速度间关系式为:V=0.072 6s 0.113 8(R2=0.9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