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综合类   52篇
水产渔业   8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了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行为变化规律,基于2017年3月25日—4月3日在南奥克尼群岛海域43个站位点收集的声学和CTD数据,提取250 m以浅水层南极大磷虾群的深度和对应的温、盐信息,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南极大磷虾昼夜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黎明时段(6∶00—8∶00)磷虾群分布较分散,20~60 m(35.72%)和200 m以深(33.65%)虾群相对较多;白天时段(8∶00—16∶00)磷虾群则较多分布在40~120 m(58.52%)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54.55%)和盐跃层(63.64%)内;黄昏时段(16∶00—18∶00),温盐跃层内虾群减少;夜间时段(18∶00—次日6∶00)磷虾群主要分布在20~40 m(49.55%)和180 m以深(31.51%)两个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75%)和盐跃层(70%)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极大磷虾的迁徙规律和资源分布。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以年、季节、海区、渔具结构以及渔具材料等效应为主要因子,假设5种方案对日本在印度洋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渔获率进行标准化.结果显示,这5种方案对渔获率的变化都具有较好的解释率.其中方案3的解释率最高,达到68%.主效应中,渔区、季节、年份具有最大的F值,表明它们能够解释剩余方差中的最大部分;交互项中,渔区与季节、主绳材料和支绳材料也具有较大的F值.这种情况与日本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数据标准化的结果很相似.考虑每栏钩数的信息时,可使总方差的解释率提高8%~9%.当分别用每月每次投钩数≥5 000钩和≥10 000钩筛选的数据拟合模型时,可使总方差的解释率分别提高3%和2%,预测残差也更趋正态分布.但本标准化结果仍待进一步完善,在资源评估时,应审慎运用.  相似文献   
103.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大西洋(05°37′~12°01′N、29°00′~36°51′W)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数据,分析了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的种类组成、渔获量、渔获率及其与表温的关系。本次调查共捕获鲨鱼8种,隶属3目7科7属,总渔获尾数为633 ind,总渔获量达26 837.4 kg,其中大青鲨为主要兼捕种类。各种鲨鱼渔获率平均值在0.003~1.524 ind/1 000 hooks之间,其中大青鲨最高,其值为1.524 ind/1 000 hooks,大眼砂锥齿鲨最低,其值为0.003 ind/1 000 hooks。各种鲨鱼渔获率月变化不明显(ANOVA,P=0.901)。鲨鱼总渔获率和大青鲨渔获率与表温都呈显著性负相关。大青鲨主要出现渔场的表温范围为24.6~25.8℃。  相似文献   
104.
105.
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性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及2005年9月至12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水域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两因子列联表及单因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月份和体长的变化、摄食强度及食物组成的生态位宽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帆蜥、鲣、鳞鲍、沙丁鱼、鲐鱼、虾、蟹、鱿鱼、章鱼、竹笑鱼及未辨认甲壳类等饵料类群,其中主要食物为鱿鱼、鲐鱼以及蟹.大部分月份黄鳍金枪鱼摄食率相对较高,基本上维持在70%以上;除2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黄鳍金枪鱼饵料种类数更替率均低于50%.各叉长组黄鳍金枪鱼摄食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当叉长在106~155 cm之间,饵料种类数更替率低于40%.黄鳍金枪鱼摄食强度各月差异显著,但各叉长组摄食强度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月饱满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随月份和叉长有明显变化.鱿鱼、鲐鱼和蟹基本上为不同叉长组黄鳍金枪鱼所摄食.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各月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波动较大,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J'基本上维持在0.80~1.00之间,但各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印度洋中西部水域黄鳍金枪鱼各叉长组食物组成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较大,但在106~145 cm期间相对保持稳定,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波动较大.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各月和各叉长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6.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指数研究及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商业性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环境数据结合专家知识绘制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对温度、盐度、溶解氧和温跃层深度的适应性指数曲线,运用4种关联建模方法计算综合栖息地指数.用AIC值检验不同建模方法的拟合度,并对不同建模方法的输出结果进行空间分析.最后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其在渔场选择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小值法在4个模型方法中拟合度最好,给出了较为严格的栖息地适宜度估计,算术平均法则给出了较为粗略的栖息地适宜度估计.不同方法计算得出的栖息地指数(HIS)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连乘法指示的HIS>0.9的区域局限于赤道附近55°E~68°E间;最小值法指示的HIS>0.9的区域分布于赤道附近50°E~75.E小块水域;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指示的HIS>0.9区域终年分布在50°E~85°E、5°N~5°S间的广大热带印度洋海域.最小值法和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IS等值线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相比较发现,最小值法指示的HIS=0.4等值线相当于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IS=0.7等值线;最小值法指示的HIS=0.6等值线相当于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IS=0.8等值线;最小值法指示的HIS=0.7等值线相当于算术平均法指示的HIS=0.9等值线.实证研究发现,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指示的HIS值对大眼金枪鱼的渔获地点和渔获频次有较好的估计,平均渔获频次比重分别达到96.10%和85.51%.研究认为发展实时的栖息地动态预测模型有助于渔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7.
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开展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AR 3区体长范围及平均体长均大于AR 1和AR 2区。3个研究小区体长和壳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AR 1和AR 2区壳长范围和平均壳长较为接近,但AR 3区平均壳长大于AR 1和AR 2区。(2)AR 1和AR 2区的南极磷虾抱卵雌体体长与壳长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AR 1区和AR 2区与AR 3之间则存在显著性差异。(3)AR 1平均体重较另两个区大,AR 2区最小,3个研究小区的体重范围均有所差异,且体重分布及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4)AR 1和AR 2区摄食等级较为相似,Ⅰ级的比例较高,Ⅱ级至Ⅳ级比例依次减少;AR 3区Ⅰ级的比例也最高,但Ⅱ级和Ⅳ级的比例相当,Ⅲ级比例相对较低。3个研究小区摄食等级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南极磷虾的补充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海洋渔业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需求的预测,提出新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宗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为此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生产实践进行了重大改革,开设了综合实验、强化和拓宽实习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经过几届的试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9.
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对自由鱼群捕获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2006-2012年中国金枪鱼围网船队89个网次的沉降性能与捕获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网具中部最大沉降深度的95%置信区间为195.3~209.3 m,网具中部平均沉降速度的95%置信区间为0.181~0.192 m/s; (2)海上测定的数据显示,不同沉降速度组对应的捕获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1),捕获率随着沉降速度的增加明显上升(20.0%~66.7%),而捕获率在不同沉降深度组间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3)Logistic回归全模型的筛选结果表明,虽然沉降深度(D)的回归系数差异不显著(P>0.1),但投网成功的概率与沉降速度(回关系紧密(P<0.1),模型预测的不同沉降速度所对应的捕获率也与实际观察结果相吻合.由此建议在今后研究中应致力于提高网具沉降速度而非增加网具沉降深度.  相似文献   
110.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年龄与生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金枪鱼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其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日益受到各方关注,鱼类年龄鉴定是渔业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2013~2014年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探捕所采集的227个脊椎骨样本,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分成4组进行年龄的鉴定,选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幂指数模型对叉长和脊椎骨半径进行拟合,最后选出结果最好的鉴定组和拟合模型,通过年龄鉴定估算长鳍金枪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52~104 cm,优势叉长组为81~90 cm,占总数的83.1%;年龄组成以5、6龄较多,占样本总数的80.86%。最终得到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生长方程为:Lt=109.180 2[1-e~(-0.258 783(t-1.991 28))],t_(tp)=2.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