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0篇
  3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1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研究了播期、密度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黄籽油菜粒色变化关系密切,随着播期的推迟,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先升高后降低。正常播期范围内,早播有利于提高种子含油量”随播期的推迟,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胚蛋白质含量却呈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甘蓝型黄籽油菜皮壳率逐渐增加而皮壳舍油量和皮壳纤维素含量则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2.
在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的选育和研究是发挥二者的优势、克服缺点的有效途径。本文报道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GCDA-1和GCDA-2的育成红过及在这方面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最新进展,主要包括双重不育系的选育模式、育性表现、品质特点和杂种的产量水平以及形态学、遗传学和生理生化等基础理论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甘蓝型油菜CMS不育系L160A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近选育的甘蓝型油菜CMS不育系L160A育性的遗传特点,L160A与pol细胞质不育系和陕2A不育系的关系以及L160A的恢复系L160R-1与恢复系L17C,湖南花叶恢,垦C1恢复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160A不育性的遗传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受到其他微效基因的修饰;其恢保关系与pol细胞质不育系L17A,湘矮A和不育系陕2A是一致的,L160A的恢复系L160R-1与L17A的恢复系L17C和湘矮A的恢复系湖南花叶恢的恢复基因是等位的,而与陕2A的恢复系垦C1的恢复基因是否具有等位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4.
以甘蓝型黄籽油菜GH06和甘蓝型黑籽油菜中油821为亲本杂交,后代通过“一粒传法”连续自交7代构建重组自交系,2007年分别在重庆市北碚区和万州区2个试验基地种植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种皮木质素含量进行测定及QTL定位分析。结果在2个环境中共检测到12个种皮木质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4个不同的连锁群,单个QTL可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4.50%~8.79%;在第3连锁群上检测到1个QTL与同一标记EM19ME23/130连锁,其余10个QTL位置不同;在北碚检测到的QTL主要分布于第20连锁群,在万州检测到的QTL主要位于第3连锁群;部分种皮木质素的QTL与种胚类黄酮和种皮色泽的QTL位于相近区间,在北碚和万州种皮木质素含量与种胚类黄酮存在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皮木质素含量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基因表达受环境影响较大;油菜种皮木质素合成和类黄酮的积累可能受相同关键基因调控或者具有部分相同的合成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75.
寡日照下甘蓝型油菜某些光合生理特性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重庆市油菜生产的生态特点,对部分具有特殊意义的育种材料、优质亲本和它们的组合的光合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新型双重不育系在阴天的光合强度显著低于核不育系,而与胞质不育系无显著差异,晴天的光合强度却显著高于它们的保持系和原始亲本L17A,双重不育系光合强度的特殊表现与它们的叶绿素含量及a/b比值无关,甘蓝型菜籽油菜的光合强度低,产量较低,原因不只在叶绿素含量,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在亲本与组  相似文献   
76.
优质油菜新品种(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AMMI模型对8个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系)区试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MMI模型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明显优于线性回归模型。通过AMMI1模型双标图可以看出产量在品种和地点间的变异程度,找出稳定性较好的品种。从AMMI2双标图上可以找出与每一个地点产量互作最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77.
研究了播期、密度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黄籽油菜粒色变化关系密切,随着播期的推迟,甘蓝型黄籽油菜黄籽度先升高后降低.正常播期范围内,早播有利于提高种子含油量.随播期的推迟,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胚蛋白质含量却呈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甘蓝型黄籽油菜皮壳率逐渐增加而皮壳含油量和皮壳纤维素含量则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8.
以甘蓝型油菜30个黄籽品系和50个黑籽品系为材料,对黄籽品系和黑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以及黄籽油菜下胚轴和子叶的芽再生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籽和黑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无明显差异.从总体上看,黄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都较低,品系间差异显著,部分品系如SH 21,SH 167,SH 34表现较好.甘蓝型黄籽油菜子叶的芽再生频率(平均89.49%)极显著地高于下胚轴(平均15.95%),但其差异随品系而异,特别是品系DH33,部分处理子叶芽再生频率为100%,而下胚轴芽再生频率却为0.  相似文献   
79.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寻找甘蓝型油菜黄籽基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两组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90对随机引物和锚定引物组合进行筛选,获得1个能稳定重复出现的差异cDNA片段。以该差异片段为探针经Northern杂交验证了上述结果,推测该差异片段可能和种皮色泽差异形成有关。对该差异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并根据此序列设计了2个嵌套特异引物,利用PCR-Walking技术延伸该差异片段,对该延伸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同源性分析。同时对mRNA差异显示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0.
甘蓝型油菜种皮黑色素、酪氨酸酶和游离酪氨酸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菜黑籽与黄籽种皮的黑色素、酪氨酸酶及游离酪氨酸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种子发育中期,黑籽种皮的黑色素含量逐渐增加,种子成熟时迅速增加,比黄籽增加6倍以上。种子发育后期黄籽种皮的酪氨酸酶活力下降,而黑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种皮酪氨酸酶活力与黑色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游离酪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油菜黑籽和黄籽种皮色泽差异与黑色素含量有关,黑色素可能由游离酪氨酸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