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21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25篇
  146篇
综合类   282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81.
通过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对重庆市三峡库区6个区(县)(丰都、奉节、江津、万州、武隆和忠县)农业土壤中Cu、Pb和Zn的含量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同时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土壤Cu、Pb和Zn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9.96±12.80)mg·kg-1(25.45±8.80)mg·kg-1和(64.79±18.79)mg·kg-1;其有效态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6±1.36)mg·kg-1(1.67±1.24)mg·kg-1和(2.95±3.02)mg·kg-1;3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变异均明显大于全量的变异;Cu、Pb和Zn有效性系数分别为(5.53±3.77)%、(7.52±7.18)%和(4.36±4.14)%.各区(县)农业土壤Cu、Pb和Zn的有效态与其全量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u、Pb和Zn全量两两间也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区(县)农业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状况均表现为Cu>Zn>Pb;各区(县)农业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38±0.20,属安全等级,表明调查区域土壤清洁.  相似文献   
682.
植物种群的生殖分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生殖分配的概念、测度方法和分配的通货,然后分析植物生活史特征、生境因子和植物生殖分配的关系,最后指出我国应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以与国际早日接轨。  相似文献   
683.
海南垃圾肥的重金属含量及对无公害果蔬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分别测定了海南垃圾肥中的重金属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抽检的海南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土壤和果蔬重金属残留未超过国家标准,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但垃圾肥中铝、锈、砷却严重超过了有关的国家标准.提出垃圾肥的不合理利用可能对海南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危害的问题.经研究分析认为,垃圾肥肥力较高,合理开发利用可变废为宝,但是垃圾肥中重金属容易积累,应限制其使用范围.此类产品不宜在食用农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生产中推广使用,比较适宜于林业、橡胶种植业、观赏花卉业等行业.  相似文献   
684.
不同栽培方式下豇豆中4种农药的残留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保护地和露地2种栽培模式下高效氯氰菊酯、苯醚甲环唑、乐果和乙酰甲胺磷4种农药在豇豆中降解残留规律,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豇豆中高效氯氰菊酯、苯醚甲环唑和乐果、乙酰甲胺磷的残留量。结果表明:4种农药在豇豆中的消解都遵循指数型降解规律。保护地栽培下农药的降解速率总体上比露地的慢,一方面可更长时间的对害虫产生防治作用,但另一方面可能更易引起农药残留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豇豆的种植中,应当规范农药的使用,选用半衰期较短、降解较快的农药。  相似文献   
685.
近2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景观退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2012年2.5m分辨率SPOT-5影像、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参与式农村访谈等数据为基础,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森林资源大县且属长江生态屏障区的石柱西沱镇为样区,对近20年的森林景观退化的特征、过程与动因进行分析,旨在丰富人们对三峡库区森林景观退化特征的理解.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作为样区主要的景观类型,受大地貌格局控制以原始林和次生林为主,展现强空间异质性;2样区森林景观退化特征在2002年前就已形成,之后基本沿着"森林转型"的轨迹正向演化,总体展现为前期的退化和后期的恢复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3样区森林景观格局演化遵循临级优先原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强异质性,不同时段的主要轨迹和空间分布差异较大;4立地条件是驱动样区森林景观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户行为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政府行为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则是主要驱动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下便出现2002年前森林景观被开发为耕地和之后又被恢复为森林.  相似文献   
686.
通过传统形态分类学与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自广东的一种腹菌类真菌进行鉴定与描述。结果表明:研究标本为埋生糙孢腹菌(Asperosporus subterraneus Karlsen-Ayala, Gazis&M.E. Sm.),是2021年报道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蘑菇科新属糙孢腹菌属(Asperosporus Karlsen-Ayala, Gazis&M.E. Sm.)成员,目前该属只包含这一个物种,在我国首次被记录。埋生糙孢腹菌的主要特征是担子果不规则球形,外包被稍皱,初期白色至灰白色,后期呈淡棕色;子实体切开后初期淡绿色,后变为粉红色,有土腥味;担孢子14~18μm×11~16μm,宽椭圆形至近球形,粗糙,具锥形纹饰,在5%KOH溶液中呈橙褐色,在Melzer染液中加深为深棕色,孢子上常附着担子小梗残留物。研究标本保藏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GDGM)。  相似文献   
687.
为明确桑树篱配置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桑树复合系统(农桑系统)地上、地下径流与磷素流失的影响,优化农桑系统配置、减少磷素流失,本研究建立野外15°径流小区(长9 m×宽3 m),设置等高种植的一带桑(T1)、两带桑(T2)、三带桑(T3)与无桑树篱(CK) 4种处理,连续监测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径流小区地表径流(地上)、壤中流(地下)及磷素流失形态与数量。结果表明:三带桑、两带桑和一带桑处理下,地上与地下总径流量相比无桑树篱处理(286.6 mm)分别显著减少62%、33%和21%;壤中流总量相比无桑树篱处理(226.3 mm)分别显著降低69%、37%与26%,4种处理壤中流占径流总量比例为63%~79%。三带桑和两带桑地表径流相比无桑树篱处理分别显著减少33%与18%,一带桑与无桑树篱处理无显著差异。三带桑通过地上与地下径流损失的磷素总量相比无桑树篱处理(0.9 kg·hm-2)显著减少61%,一带桑和两带桑与无桑树篱处理无显著差异;三带桑和两带桑通过壤中流损失的磷素相比无桑树篱处理(0.5 kg·hm-2)分别显著减少78%和34%,4种处理经壤中流造成的磷素损失量占磷素损失总量的44%~69%;相比无桑树篱处理(0.4 kg·hm-2),三带桑随地表径流损失的磷素显著减少40%,但一带桑和两带桑处理磷素损失量却分别增加21%和25%。从不同磷素流失形态来看,可溶性磷占比40%~53%,颗粒态磷占比47%~60%,不同处理可溶性磷与颗粒态磷量差异不显著。各桑树篱处理对榨菜经济产量均无显著影响;除一带桑处理外,两带桑与三带桑处理春玉米经济产量分别显著降低10%和13%。研究表明,壤中流是紫色土坡耕地径流的主要损失途径,坡耕地土壤磷素主要通过地表径流以颗粒态磷的形式流失。三带桑防治磷素流失效果非常突出且不影响榨菜经济产量,但小幅度降低了玉米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688.
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探讨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标准径流小区对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小流域常规耕作方式(顺坡耕作)以及水土保持耕作方式(常规顺坡耕作+PAM土壤调节剂、免耕+顺坡种植+稻草覆盖、常规顺坡耕作+植物篱、免耕+横坡垄作、常规横坡耕作)下土壤氮素和磷素的流失量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旱坡地土壤氮素的流失特征而言,径流中氮素的流失量相对较小,最大值仅为53.63mg/m2;而泥沙中所携带的氮素流失量相对较大,其最大值达131.25mg/m2;整个观测期内,氮素的流失主要以颗粒态为主,颗粒态氮的流失量占总氮流失量的53.0%~62.0%。(2)就旱坡地土壤磷素的流失特征而言,各处理径流中磷素的总体规律基本表现为:常规顺坡耕作>常规横坡耕作>免耕+顺坡种植+稻草覆盖>常规顺坡耕作+PAM土壤调节剂>免耕+横坡垄作>常规顺坡耕作+植物篱;泥沙中所携带的磷素流失量相对于径流中的磷素流失量而言较大,最大值为58.14mg/m2;整个观测期内,颗粒态总磷流失量为水溶态总磷流失量的1.75~2.15倍,流失方式同样以颗粒态为主。总体而言,水土保持耕作方式下的氮磷流失量均小于常规耕作处理,能有效减少径流及泥沙中各形态氮磷的流失。  相似文献   
689.
紫色土团聚体抗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从水稳性、力稳性和化学稳定性3方面研究了紫色土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特征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3mm,>1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均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结构破坏率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荒草地;力稳性参数"原始稳定性"表现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崩解速率"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荒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力稳性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遂宁组母质发育土壤抗蚀性最强,不同利用方式抗蚀强弱表现为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显著地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原始稳定性"和"崩解速率",是影响土壤团聚体抗蚀性的主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