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32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水稻不同不育细胞质对杂种F1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同核异质粳不育系研究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及核背景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育细胞质在与不育性密切相关的性状上,如结 实率、株高表现明显的负效应,单株产量的负效及千粒重的正效应则为结实率降低而引起的相关效应;不育细胞质抽穗期、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的效应不明显。(2)不同不育细胞质在同一核背景下的效应程度不一样,野败型细胞质的效应较BT型细胞质更为显著。(3)不育系的细胞核对不育细胞质效应无明  相似文献   
82.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对由粳稻品种苏秋、六千辛转育成的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可恢复性、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BT型、HL型不育系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不育系花粉以典败为主;BT型苏秋A和BT型六千辛A分别有0.06%和3.72%的自交结实率,不育性最不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败育越彻底,穗伸出度越短。3)BT型不育系的花时、花期与保持系最为接近;HL型不育系花时稍有滞后,花期相仿;WA型不育系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开花不集中。4)BT型、HL型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5)BT型不育系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不育系次之,WA型不育系最难恢复。提出了用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的设想,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83.
粳稻三系亲本亲子间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粳稻三系亲本壹子间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6个为供试材料,配制229个杂交粳稻组合,测定其农艺性枕、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杂种的多数性状由不育系和恢复系共同决定,杂种与中亲值的相关性最好,杂种与高亲值的相关性一般好于与低亲值的相关性。抽穗期、穗总粒数等性状与不育系关系较为密切,株高、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品质性状与恢复系关系较为密切。所有产量性状亲子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说明杂种的产量性状还与双亲的特殊配合力有密切的关系。[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粳稻育种提供配合力好的亲本资源,并为生产应用提供优质高产的杂交粳稻组合。  相似文献   
84.
本研究收集具有代表性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及恢复系各16个,共配制229个杂交粳稻组合,就粳稻的杂种优势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杂交粳稻普遍存在较强的中亲优势,但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在生长势上则表现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杂交粳稻大穗优势突出,但结实率多表现为负向优势,是目前制约杂交粳稻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8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Dular进行抗性基因定位的基础上,以它为抗性供体亲本,武育粳3号为抗性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从BC1F1开始利用与条纹叶枯病抗性QTL qSTV 11b和 qSTV 11c 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改良武育粳3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和选育抗病新品种。对检测到抗病基因的回交后代进行主要性状的聚类分析,分别有9个抗病基因纯合的BC3F2单株和31个抗病基因杂合的BC4F1单株与武育粳3号聚为一类。经进一步纯合稳定,有望筛选到抗性得到改良、性状回复到武育粳3号的株系。对18个抗病基因纯合的BC2F3株系进行鉴定,其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均达到抗的水平,有5个株系丰产性较武育粳3号有明显提高,其中2个株系外观品质也较武育粳3号有了明显改进,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相似文献   
86.
部分BT型粳稻不育系存在自交结实现象,不育性的稳定性较差,影响杂交种的纯度;WA型粳稻不育系虽然不育性稳定,但开花习性差,育性最难恢复,应用难度较大;HL粳稻不育系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率与BT型粳稻不育系无显著差异,育性稳定性明显好于BT型粳稻不育系,可恢复性明显好于WA型粳稻不育系,较好地协调了育性稳定性、开花习性和可恢复性几方面的矛盾.因此,提出了在粳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用红莲(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通过测交鉴定,已筛选和育成一批HL型粳稻恢复系.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组合的鉴定结果表明,将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粳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
以克服亚种间杂种不育来充分发掘亚种间杂种优势是提高水稻单产的一条有效途径。本研究,从一套以日本晴为背景,9311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鉴定出一个系T9424,其与日本晴配置的F1植株小穗与花粉育性较双亲显著降低,双亲间存在不亲和。重测序结果表明T9424在第1、第4和第5染色体上导入9311片段。日本晴/T9424 F2群体内单株基因型及育性鉴定结果表明,T9424与日本晴间杂种不育基因位于第5染色体上。利用F2群体内790株单株将该杂种不育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分子标记PSM8与A14之间110kb的物理区段内。对日本晴/T9424 F1植株花粉与胚囊育性鉴定结果表明该杂种不育基因同时控制雌、雄配子败育,将该基因暂命名为S39(t)。相关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现象的认识,为该基因克隆及其育种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8.
糊化温度(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GT)是评价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受一主效基因控制外, 还受多个微效基因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9311作为受体和供体来源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为研究对象, 于2010-2011年连续2年分别于2个环境内种植, 测定各株系稻米的糊化温度(碱消值), 利用t测验与轮回亲本比较。结合高通量重测序技术鉴定各代换系的基因型, 以一年两地检出的极显著差异位点作为一个QTL, 共检测到4个控制GT的微效QTL, 即qGT2-1、qGT7-1、qGT8-1和qGT12-1, 分别位于第2、7、8和12号染色体上。加性效应分析结果显示, 4个QTL的效应值均为负值, 表明来自籼稻品种9311的这4个片段对碱消值的效应均为负效应。其中qGT7-1和qGT12-12个QTL在2年4个环境均被检测到, 遗传效应的趋势也一致, 加性效应贡献率为11.31%~28.95%。以受体亲本碱消值差异最大的代换系N53株系及亲本为材料, 对稻米淀粉精细结构进行分析, 推测支链淀粉中短链含量的减少可能会引起GT的升高。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相应QTL及开展稻米品质改良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阐明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三系法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根据TR2604与豫粳6号A(B)、9201A(B)后代的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明确了豫粳6号A(B)/TR2604 F1不育由双亲间特异性不亲和造成。遗传分析表明豫粳6号A(B)与TR2604 F1花粉不育受单基因S38(t)控制。以352株豫粳6号A/TR2604//TR2604、豫粳6号B/TR2604//豫粳6号B等群体中单株为定位群体,将S38(t)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标记RM18和RM234之间,与两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0.43 cM和0.14 cM,两标记间物理距离为180 kb,相关结果为S38(t)图位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本试验将雏鸡分为6组,每组50只。药物混饲添加,分别为高剂量组(2 g/kg饲料)、中剂量组(1g/kg饲料)、低剂量组(0.5 g/kg饲料)、健鸡散剂对照组(1 g/kg饲料)、安全剂量组(5 g/kg饲料)、空白对照组(不用药)。本品连续试验添加21天。结果表明,试验药物高、中剂量组雏鸡平均增重、平均增长率与其它各试验组相比差异显著(t>1.96,P<0.05)。低剂量组、对照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t<1.96,P>0.05)。安全剂量组试验鸡生长发育正常,未出现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