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了转无机焦磷酸化酶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能力(A WCD)在整个培养过程都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甘蔗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转基因甘蔗和非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样品的Simpson指数(I/D,优势度)、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Mclntosh指数(U,物种均一性)均存在差异,其中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甘蔗土壤微生物;主成分分析也表明转基因甘蔗与非转基因甘蔗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的碳源有特异利用,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其次是脂肪酸和脂类.表明转基因甘蔗根系在生长期可能诱导了具有某些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因此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总体表现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42.
魏鹏程  陈杜  郑迎霞  谭燕  罗上轲  张军  宋碧 《玉米科学》2021,29(5):95-103,112
在贵州5个玉米亚区以先玉1171、新中玉801、金玉838和兴玉3号4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通过灰色关联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主要气象因子与玉米茎秆性状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贵州春玉米茎秆性状的主要气象因子对其的影响程度,为贵州耐密抗倒春玉米布局及高产栽培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有效积温对压折强度和纤维素的含量影响最大,日照时数对节间长度和扁率的影响最大,日均温和降水量分别对穿刺强度和横截面积的影响最大,日平均风速对茎秆特性指标的影响均最小。温度和降水量对茎秆力学特性和纤维组织成分影响较大,茎秆的形态特性受光照影响较多。气象因子对玉米茎秆特性的影响为有效积温日均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风速,其中影响贵州不同生态亚区茎秆特性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温度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43.
谭燕  叶木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710-9714
以凉山州境内金阳县小银木乡松树村与布拖县四棵乡沟姑村交界处的地洛电站厂房标段钢筋场2009年7月31日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数据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云系演变特征等方面研究了这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金阳县“7.31”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当地孕灾环境关系密切.由于阻塞高压的影响高空切变较长时间维持凉山州境内,同时配合地面冷高压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和700 hPa西南暖湿气流输送的丰沛水汽,造成了这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灾害点具备上干下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降水中心与正涡度负散度中心的位置对应良好的特点.同时结合垂直速度剖面图和降水落区来看,负的垂直速度大值区也就是强烈上升运动中心对应着地面的强降水区,暴雨区附近的垂直环流与暴雨的启动和维持有密切关系,暴雨区往往出现在垂直环流的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44.
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成了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最主要因素,而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也相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传统的绩效管理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文中从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出发,探讨传统绩效管理的不足,将知识型员工细分为高科技项目团队、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三个方面,并主要从高新技术团队层面构建新的绩效管理模型,以激励知识型员工发挥最大潜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5.
油井采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T-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克隆文库分析,以微生物群落16SrRNA基因(16S rDNA)为目标,对大庆油田过渡带油井采出液(于2005年7月和10月取样)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和比较。T-RFLP分析表明,2005年7月和10月油井采出液中古菌群落结构较为单一,随时间变化不大;而细菌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不同时间群落中的优势菌有明显的差别。古菌和细菌16S rDNA片段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庆油田过渡带油井采出液古菌群落中的优势菌均为产甲烷菌;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则与β、γ、δ、ε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脱铁杆菌(Deferribacteres)有较高的相似性,细菌群落中检出了大量的未培养微生物(Deep-branching lineages)。  相似文献   
46.
<正>丘北羊雄山风电场1号接地变压器在2012年3月17日和2012年8月24日均发生了C相烧毁事故。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设计单位的分析现将事故原因分析如下。1事故原因的认定通过现场情况可以看出,两次事故时C相的高压绕组由于过热烧毁,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不是由于铁芯涡流发热等原因造成了线圈烧毁,第一台接地变压器烧毁后,厂家重新更换新的接地变压器,接地变压器安装前铁芯对地绝缘电阻达144 GΩ,还是发生了烧毁事故。并且两次烧毁只是高压侧C相线圈  相似文献   
47.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而转基因作物的检测评价技术是判定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关键。笔者综述了当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检测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重点阐述了非目标的组学技术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转基因作物的非预期影响的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8.
叶部性状是粒用高粱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提高高粱光合效率及株型育种适应机械化收获有着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究粒用高粱叶部性状的遗传机制及不同环境下性状间的相互作用,本试验以植株矮小且叶片上冲、叶夹角较小的粒用高粱品种‘美引20’和植株较高且叶片披散具有较大叶夹角的‘忻梁52’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叶片数、叶夹角、叶长、叶宽、叶面积进行田间数据统计分析及遗传分析。研究表明:叶片数与叶夹角、叶长与叶宽以及叶宽与叶面积在3个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性状在3个环境下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叶片数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20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A_1;叶夹角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19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B_1;叶长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20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B_6;叶宽在2019年天津宁河和2020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A_4;叶面积在2019年天津静海和2019年天津宁河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Model A_1。3个环境下的群体叶部性状均为主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因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49.
以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含量(w)为1.12%、2.40%、3.70%、5.85%的4种配合饲料或冰鲜杂鱼喂养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雌亲鱼1周年,研究饲料中n-3 HUFA含量对性腺、肌肉和肝胰脏等组织的脂质含量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织中的脂质含量在各投喂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在1.12%、2.40%和3.70%(w)投喂组,其性腺和肌肉脂质中18:2n-6、二十碳五烯酸(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n-3 HUFA的含量与饲料中相应脂肪酸的含量存在较明显的平行变化趋势;在性腺脂质中,1.12%、2.40%、5.85%(w)投喂组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1.12%(w)投喂组的n-3 PUFA、n-3 HUFA的含量都显著低于冰鲜杂鱼投喂组(P〈0.05);在1.12%、2.40%和3.70%(w)投喂组,上述3种组织中的n-3 PUFA、n-3 HUFA、DHA含量以及DHA/EPA比值都显著高于饲料中相应脂肪酸的含量和比值(P〈0.05).结果表明,花尾胡椒鲷组织中的脂肪酸构成受饲料中n-3 HUFA含量影响,受影响的顺序是性腺〉肌肉〉肝胰脏;组织对n-3 PUFA、特别是DHA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保留作用,说明这些脂肪酸在性腺发育成熟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50.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9万、12万、15万和18万株/hm2)对饲用高粱品种‘TS-185’的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用高粱分蘖数、主茎茎粗、主茎和分蘖的株高、茎秆鲜重、茎秆干重及籽粒蛋白含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主茎株高和籽粒蛋白含量的变化在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当种植密度最大时,分蘖茎粗值最大,主茎和分蘖的穗长、主茎穗鲜重、千粒重、穗干重及茎秆粗蛋白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主茎穗鲜重的变化具有显著差异,表明种植密度对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当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和12万株/hm2时,产量和品质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