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3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以猪粪、麦秸、废菌糠为原料并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在静态堆腐条件下,研究了重金属Zn对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水解酶活性变化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重金属Zn处理(CK)达到无害化的温度要求;添加Zn处理后,低剂量Zn处理(Zn浓度为400 mg/kg)高温期(>50℃)只持续3 d,高剂量Zn处理(Zn浓度为1000 mg/...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之目的是在基因与环境互作及异质性存在的条件下,为不同环境重复观察值的组合研究一个遗传选择指数.在每一环境中的地点品系序列选择指数与预测所有环境中的平均基因值、联合,排序选择指数之间作出分离.为了研究指数的效率和取样指数方差,将所得指数应用在两个地方,包括6个大小相等组,含276个新品系小麦的田间试验进行产量观察.虽然在试验中误差系数低,但地点品系排序指数的建立比没有指数的排序更为有效.本文将对指数基本的应用限度与试验的大小和指标权重标准误差给予讨论.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微生物群落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果园定位试验,分层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样,对麦草覆盖、起垄黑地膜覆盖及清耕3个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麦草覆盖可显著增加0—60 cm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轻质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在1—3年内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0—20 cm土层中TOC含量每年约增加1.9 g•kg-1,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起垄黑地膜覆盖的土壤TOC含量低于对照,而POC、LFOC、ROC、DOC、MBC的含量高于对照,但均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而降低,3年后0—20 cm土层中TOC含量降低0.91 g•kg-1。麦草覆盖和黑地膜覆盖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non 指数(H)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对照处理,同样也表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覆膜处理下降更加剧烈。【结论】麦草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而起垄黑地膜覆盖逐年降低有机碳各组分含量。两处理开始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但同样出现了逐年降低的趋势,而覆膜处理降低得更加迅速。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不同的原种、栽培种及栽培料培养基对平菇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菇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最健壮的原种培养基为荞麦粒培养基:平菇培养料的最适水分含量是60%,菌丝生长快而健壮: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迭162%的栽培种及栽培料培养基为配方1。  相似文献   
55.
在半湿润偏旱区进行了施肥对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施肥范围内,肥水表现为互协同效应。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提高幅度为13.6%~45.3%。  相似文献   
56.
通过设置不同治理模式的监测样地,观测2015年和2019年项目区内外植物种类、高度、株数、覆盖度等状况,研究沙化土地治理区植被覆盖与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显示:随着世界银行贷款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的 实施,项目区内乔灌草植被长势良好,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项目区内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高于项目区外,治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7.
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农业废弃物堆腐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猪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细菌数在堆腐3 d达到高峰值3.85×1012CFU/g,放线菌在第5 d达到高峰值6.25×108CFU/g,真菌数在堆肥第3 d就达到高峰值8.29×106CFU/g;未加菌剂的堆腐处理细菌数在第8 d达到高峰值7.54×1010CFU/g,放线菌数在第5 d达到高峰值4.22×108CFU/g,真菌数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在堆腐后期上升。在以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细菌数在第2 d达到高峰值5.62×1012CFU/g,放线菌数在堆腐第3 d达到高峰值1.46×1010CFU/g,真菌数在堆腐第1 d达到高峰值1.13×109CFU/g;未加菌剂的堆腐处理,细菌数在第4 d达到高峰值2.01×1011CFU/g,放线菌数在第3 d达到高峰值1.46×1010CFU/g,真菌数在堆腐第1 d达到高峰值8.51×108CFU/g。在整个堆腐过程中,真菌数一直较低,细菌和放线菌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8.
生物复混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利用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玉米施用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复混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E)以生物复混肥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6类碳源的能力随玉米生长期的延长而降低,但是中后期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利用的碳源主要是糖类、多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聚物类。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生物复混肥处理主要分布在第1主成分正方向,其他处理主要分布于第1主成分的负方向,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生物复混肥处理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无机肥和CK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59.
试验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原土壤中施入氮、磷、钾肥料,对小麦的产量皆有极显著效应,锌肥也有显著效应,钙肥和硼肥的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60.
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陕西渭北旱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效应,在抽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