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7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9篇
  9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目的]研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Co污染土壤下番茄生长和核素富集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Glomus geosporum(G.g)、Glomus mosseae(G.m)、Glomus versiforme(G.v)和Glomus diaphanum(G.d)4种AMF对Co污染土壤下番茄生长特性与吸收土壤重金属Co,以及对土壤中Co的活化能力的影响。[结果]AMF接种处理都提高了番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等生长指标(P0.05),G.m+G.v混合接种处理增加最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7.23%、20.96%、44.02%和70.31%;AMF接种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重金属Co的有效态含量,同时明显提高了番茄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富集Co能力最强时分别达到131.24和155.42 mg/kg,是对照组的2.50和2.84倍;各处理番茄地下部分的重金属浓度要高于地上部中的浓度,番茄植株Co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o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综合来看,不同AMF接种能有效活化土壤溶液中Co,促进植物吸收、转运重金属。  相似文献   
53.
多源卫星遥感秸秆焚烧过火面积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针对秸秆焚烧过火面积动态监测中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难以同时实现的问题,提出利用多源数据(Landsat8、GF-1、HJ-1A/B)来提升中分辨率卫星遥感的观测频次,并通过叠置分析和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技术提高面积提取精度。使用该方法对河南省太康县进行了8次单日内全覆盖的秸秆焚烧过火面积提取,并通过变化检测获取各乡镇农田秸秆焚烧的累计过火面积、新增过火面积和新增过火农田翻耕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经验证,面积提取精度达93.89%以上,秸秆焚烧新增过火面积变化趋势与环保部监测结果基本相符。经分析,秸秆焚烧通常会在农作物大面积收割后的某个时间点开始,由若干个起火点随时序朝某个主方向进行传播蔓延,过火区域会随之出现间歇性的大范围翻耕,二者同时进行,即秸秆焚烧新增过火面积与新增过火农田翻耕面积随时序呈反向波浪状变化。说明相比利用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广域监测,该方法可得到时效性强且精度更高的过火面积空间分布信息,能揭示出秸秆焚烧现象在县、乡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与细节。  相似文献   
54.
冬小麦生物量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高光谱遥感能快速、实时、无损监测作物长势。研究不同氮磷水平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生物量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可提高地上部生物量高光谱监测精度。【方法】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连续进行了 5 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 5 个施氮水平 (N, 0, 75, 150, 225 和 300 kg/hm2) 和 4 个磷施用水平 (P2O5, 0, 60, 120 和 180 kg/hm2),选用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品种,测定了从拔节期至成熟期生物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并筛选基于不同植被指数的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生物量分段遥感监测模型。【结果】冬小麦生物量与光谱反射率在 670 nm 和 930 nm 附近具有较高相关性,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处均有敏感波段;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生物量与归一化绿波段差值植被指数 (GNDVI)、比值植被指数 (RVI)、修正土壤调节植被指数 (MSAVI)、红边三角植被指数 (RTVI) 和修正三角植被指数Ⅱ (MTVIⅡ) 均达极显著相关性 (P < 0.01),相关系数 (r) 范围为 0.923~0.979;在不同生育时期,分别基于 GNDVI、RVI、MSAVI、RTVI 和 MTVIⅡ 能建立较好的生物量分段监测模型,决定系数 (R2) 分别为 0.987、0.982、0.981、0.985、0.976;估计标准误差 SE 分别为 0.157、0.153、0.163、0.133、0.132;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 (RE) 分别为 8.47%、7.12%、7.56%、8.21%、8.65%;均方根误差 (RMSE), 分别为 0.141 kg/m2、0.113 kg/m2、0.137 kg/m2、0.176 kg/m2、0.187 kg/m2。【结论】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可以用 GNDVI、RVI、MSAVI、RTVI 和 MTVIⅡ 监测冬小麦生物量,具有较好的年度间重演性和品种间适用性。同时,分段监测模型较统一监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及验证效果,能有效改善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精度。  相似文献   
55.
在对农村居民点土地发展权概念、归属等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农村居民点土地发展权按照实物发展权和虚拟发展权配置,并从流转平台、流转主体、流转方式和配套政策等方面,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发展权流转制度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6.
冯皓  祝一鸣  王伟  刘易  贺佳  王军  单体江 《植物保护》2017,43(1):189-19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金香柳枝叶中的挥发油,得率为0.972%(以鲜重为基础)。通过GC-MS分析,从黄金香柳枝叶中共鉴定出18种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99.056%,其中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酚(92.185%)和肉桂酸甲酯(3.795%)。黄金香柳枝叶挥发油对6种供试细菌表现出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黄瓜角斑病菌和根癌农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0±0.0)mm和(8.5±0.1)mm,但仍弱于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对黄瓜角斑病菌(18.0±1.0)mm和根癌农杆菌(21.7±1.0)mm的活性。  相似文献   
57.
为了探究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估算作物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PAR)的潜力,以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提取的植被指数、纹理指数、叶面积指数为模型输入参数,在分析不同参数与FPAR相关性的基础上优选植被指数与纹理指数,并分别以一元线性模型、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岭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估算玉米FPAR。结果表明:植被指数、纹理指数、叶面积指数 3种参数与FPAR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植被指数相关系数最大;在不同类型的FPAR估算模型中,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估算效果最优,FPAR估算模型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857、0.173,验证模型R2、RMSE分别为0.868、0.186,模型估算值与田间实测值间相对误差(RE)为8.71%;在不同形式的模型参数组合中,均以植被指数、纹理指数、叶面积指数 3种参数融合的FPAR模型的估算与验证效果最优,说明多特征参数融合能有效改善FPAR估算效果。该研究为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数据精准估算玉米FPAR及生产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为从区域尺度探讨小麦SPAD的近地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采用ASDField Spec 3.0型便携式高光谱仪获取的冬小麦冠层高光谱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PLSR)对SPAD进行建模预测,并采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空间变异制图。结果表明,冬小麦叶片SPAD值在不同生长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不同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基于PLSR建立模型,并利用原始光谱和二阶导数光谱进行预测,R~2分别为0.653和0.995,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622和0.327,相对析误差分别为1.549和13.66。综合来看,二阶导数光谱所建立的模型预测能力比原始光谱好。选择拔节期和成熟期进行区域化表达,与实测得到的SPAD空间分布图相比,采用全光谱数据和二阶导数光谱数据预测的SPAD均表现出了较高的空间相似性,其中二阶导数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59.
试验通过分析减施磷肥增施生物炭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探讨减磷加炭后土壤肥力特性。以北疆灌区小麦主产地奇台当地主推品种‘新春37号’为材料,设15种不同施肥模式,其中磷肥(P2O5)设5个水平,分别为P0、P1、P2、P3、P4 (0、120、102、84、66 kg/hm2);配施生物炭设3个水平,分别为B0、B1、B2 (0、22.5、30.0 t/hm2)。于春小麦成熟期采集土样,测定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结果表明:磷肥减量45%配施低量生物炭(P4B1)处理下碱解氮含量较高,较对照增加68.18%;常规磷肥配施高量生物炭(P1B2)时有机质含量最高,较对照增加65.14%;磷肥减量30%配施低量生物炭(P3B1)处理下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较高,分别较对照增加48.60%、22.58%;但施加生物炭对土壤酸碱性没有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效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且对碱性土壤pH无显著影响,不会对碱性土壤造成破坏。为北疆灌区合理减磷加炭,改善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