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2篇
  8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荣优698是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现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三系不育系荣丰A与自育的优质恢复系R698配组而成的优质稳产早熟杂交晚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优质、稳产、熟期早、抗性较好、制种产量高等特性,适合湖北省等长江中下游稻区作双季晚种植,2009年4月通过了湖北省审定。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2.
利用改进的基于DNA测序仪的荧光糖电泳法对我国不同品质类型水稻品种和部分外引水稻品种的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在尽量排除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对淀粉理化特性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支链淀粉结构与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据∑DP≤11/∑DP≤24的链长比值,可将50个供试品种的支链淀粉分为I型和II型两种结构类型,I型支链淀粉的链长比值小于0.22,II型支链淀粉的链长比值大于0.26。15个粳稻品种的支链淀粉结构属II型,35个籼稻品种中有15个品种的支链淀粉结构属I型,20个品种属II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P6~11和链长比值与起始成糊温度(pasting temperature,PT)和相对结晶度(relative crystallinity,RC)呈极显著负相关;∑DP28~34与PT呈极显著负相关,与RC的相关性不显著;∑DP13~24和∑DP39~49与PT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C呈显著正相关。在糯稻、低AC和高AC品种中,∑DP6~11、∑DP13~24和链长比值与PT的相关性与在全部品种中的相关性一致,与RC的相关性也与全部品种中的相关性基本一致。∑DP28~34与PT在低AC品种中,∑DP39~49与PT在糯稻和高AC品种中、与RC在高AC品种中的相关性也与全部品种中的相关性具有一致性。不同链长范围的支链数量比例与GC(gel consistency)和RVA谱特征值的相关性基本不显著。可见支链淀粉不同链长范围的支链数量比例主要与淀粉的PT和RC相关,而与淀粉的GC和RVA谱特征值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63.
天丰优T025系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采用天丰A与自育的大穗型优质恢复系昌恢T025配组育成的高产稳产杂交晚籼新组合,2008年3月通过江西省审定.该组合具有熟期较早、高产稳产、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性,适合江西省等南方稻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64.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减少虫害的方法。目前,我国在栽培品种中陆续发现并鉴定了大量抗褐飞虱材料,而鉴定和定位抗褐飞虱基因是培育抗虫水稻的基础。昌恢891是一个优良的抗褐飞虱籼稻恢复系品种,为定位其中控制褐飞虱的基因,对亲本昌恢891,02428及其杂种Fl,F2:3单株129个分离群体进行抗褐飞虱鉴定,结果表明该抗性性状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并受到微效基因的修饰。利用昌恢891/02428 F2群体,构建了含有129个单株的F2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该连锁图包含108个SSR标记,覆盖整个水稻基因组2 038.6 cM,每两个标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8.8 c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0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群体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定位,在第4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主效抗性QTL位点,LOD值为10.53,贡献率分别为39.8%,位于第四染色体标记RM518和RH007之间,暂时命名为qBPH4(t)。  相似文献   
65.
三系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系杂交稻谷的遗传动态,探索不育系和恢复系各自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华中地区常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与27个恢复系(品种)为供试材料,组成4×27NCⅡ交配设计,对三系杂交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等4个性状均为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同时受到父母本的影响,但受父本的影响比受母本的影响大。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都有很高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9.65%、98.31%、95.27%和98.81%。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千粒重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粒长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未达显著相关;粒宽与粒长和长宽比达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对长宽比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246、-0.5559和-0.0158。[结论]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不育系和恢复系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6.
为了更好地揭示植物捕光色素分子内禀参数对超级早稻光合电子流的影响,探究超级早稻的光合特性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试验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量了不同超级早稻品种的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并利用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模型在超级早稻上的拟合效果好,计算得到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饱和光强与实测值高度符合。超级早稻品种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和大部分品种的饱和光强(PARsat)显著高于金优402(CK),这与超级早稻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最小平均寿命(τmin)较短、本征光能吸收截面(σik)较大有关。此外,随着光强的增加,超级早稻捕光色素分子的有效光能吸收截面(σ'ik)下降缓慢,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分子数(Nk)增长速度较慢,这些都有利于超级早稻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超级稻生长伏势的光合特性,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7.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进行了割茬再生处理,比较了再生稻与同期抽穗的头季稻的育性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日高温下还是短日低温下,割茬再生处理均可明显提高培矮64S花粉可育度;短日低温下,割茬再生处理对培矮64S套袋自交结实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幅度远小于花粉可育度而长日高温下割茬再生处理对培矮64S套袋自交结实率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68.
选择单穗质量和千粒质量较小的亲本CB1和CB7与较大的亲本CB4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了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穗质量与粒质量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表明:单穗质量在所有B1、B2、F2中均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58.06%~75.60%,多基因遗传率为5.03%~25.46%,总基因型遗传率为68.07%~96.68%;同一遗传群体不同种植季节下主基因遗传率无明显差异,但同一季节下CB7/CB4组合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均比CB1/CB4组合群体大,表明单穗质量遗传分析时应考虑到构建遗传群体的亲本选择问题;千粒质量在所有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模型模式,其中CB1/CB4组合群体中季主基因遗传率最高,为60.06%~69.38%;CB1/CB4组合群体中季多基因遗传率最小,为10.73%~23.21%;CB1/CB4组合群体中季总基因遗传率为71.48%~83.55%;CB1/CB4组合群体中季一阶参数d值最小,说明粒质量遗传研究时需要考虑构建遗传群体的亲本及种植季节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69.
选用11个早稻常规品系和2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于乳熟初期放入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高温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为对照,对比分析了各材料处理与对照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系)对高温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高温处理下8个材料单株产量显著低于对照,2个高于对照,10个材料结实率低于对照,11个材料籽粒充实度和千粒质量低于对照,7个材料的收获指数处理高于对照;与常规品系相比,杂交组合受高温的影响更大;常规品系中531和B670表现出强耐热性;对常规品种乳熟初期高温胁迫更钝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0.
用Excel拟合Richards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