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5篇
农学   39篇
  3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2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61.
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其交互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小麦W7984和Opata85作亲本 ,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 (RIL)群体。对该群体的 114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探讨小麦地上部磷素利用效率 (SPUE)和全株磷素利用效率 (WPUE) ;并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个染色体组的 918个RFLP标记 ,研究 2种供磷情况下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基因间互作。结果表明 ,正常供磷 ,有 2个与SPUE有关的QTL ,分别位于染色体 1B和 5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6.55 %和 1 1.61 % ;与WPUE有关的QTL有位于染色体 2B、5A和 7A上的 3个 ;SPUE和WPUE还分别受一对互作位点的影响。在磷胁迫下 ,有 3个QTL与SPUE有关 ,分别位于染色体 2D、3B和6D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4.2 %、7.73%和 6.58% ;与WPUE相关的 2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 2D、7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8.01 %和 10.73 % ;SPUE受上位效应的影响。 7A染色体对于小麦的磷素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位于该染色体上的片段Xfba354 Xfba69在 2种供磷情况下都显著影响WPUE ,同时此片段在正常供磷下还与其它基因互作而影响WPUE。此外 ,5A染色体在正常供磷、2D染色体在低磷胁迫下分别对磷素利用效率 (PUE)有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DNA指纹技术-AFLP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FLP(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技术自Zabeau和Vos 1 993年发明后 ,已经在分子标记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遗传作图和性状标记等方面研究较多 (AnVandenBroecke等 1 998;J.Zhu等 1 998) [1 ,2 ] 。AFLP技术研究初期主要以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 (PieterVos ,1 995 ) [3] 。由于同位素比较昂贵 ,也不太安全 ,运输也不便 ,目前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正在使用荧光素标记检测和银染技术。荧光素标记检测同同位标记成本基本相近 ,但…  相似文献   
63.
用EST-SSRs研究小麦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小麦EST-SSRs是从小麦ESTs序列(表达序列标签)中开发的一种新型SSR标记。研究采用35对小麦EST-SSRs标记检测了 96份小麦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这些小麦EST-SSRs引物均可获得清晰的预期产物,共检测到129个等位变异,其中87.6%有多态性,大多数引物有2~4个等位变异;其中部分引物可用于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属的亲缘关系研究,并可根据特征带谱鉴定部分小麦品种;在相似系数为0.745的水平可将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材料和一般小麦品种区分开来。与基因组SSR标记相比,EST-SSRs这种新型分子标记来源于表达基因,将其用于小麦遗传研究可直接反映相关基因在不同小麦品种间的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64.
 【目的】构建小麦D基因组供体粗山羊草根和叶的全长cDNA文库,探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掘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利用Cap-trapper方法构建全长cDNA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大批高质量EST序列,在基于Linux系统的本地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上对上述EST进行了电子注释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粗山羊草根和叶的全长cDNA文库,测序获得根EST序列6 973条和叶EST 6 616条。利用本地化数据分析平台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利用GO-Diff软件,发现了两个文库间表达基因的功能差异,找到组织间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和组织内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结论】利用构建的全长cDNA测序获得大量ES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差异表达或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及其抗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6.
条锈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小麦生产区常有流行。抗锈育种是防治锈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品种的抗性受其基因控制。抗条锈基因符号为Yr(yellow rust),迄今已正式命名的抗条锈基因共16个,研究这些基因的来源及特性,将有助于我们广开抗源。Yr1早期基因符号为L_o Lupton(1962)用7个品种配制双列杂交,根据F_1、F_2和F_3对  相似文献   
67.
叶锈可能是世界上为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的一种主要病害。在许多小麦生产国家,品种的抗叶锈病能力直接关系到品种的兴衰,关系到品种的更新换代。由于叶锈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化复杂,因此要不断地培育新的抗病品种,这就需要丰富的叶锈抗源。小麦叶锈的抗病基因符号为Lr(leaf rust),1946—1988年,世界上正式命名的抗叶锈基因共有35个。在小麦的各类基因符号中仅次于秆  相似文献   
68.
小麦上的大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大麦黄矮病不仅侵染小麦和大麦,还能侵染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是世界上谷类作物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大麦黄矮病对小麦的危害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这种现象引起了小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大麦黄矮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根据蚜虫的种类,大麦黄矮病毒至少有5种类型。由麦长管蚜(Macrosikphum avenae)传播的黄矮病  相似文献   
69.
小麦抗黄矮病的基因及抗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0.
【目的】构建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及其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为发现小麦新基因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配制普通小麦品种(系)早穗30和偃展1号的杂交组合,通过一粒传的方法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ISBP(insertion site-basedpolymorphism)标记以及抽穗期和株高的功能标记绘制其遗传连锁图谱并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interval mapping,CIM)对多个环境下的抽穗期、株高、千粒重、穗粒数、每穗小穗数、穗长等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培育出由219个F7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含481个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检测出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26个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QTL,其中9个QTL能够在至少2个环境下重复;研究还发现了3个QTL聚集的"QTL簇",其中4D染色体上的矮秆基因Rht2所在区段控制株高与千粒重,5D染色体上的Vrn-D1-WMS212区间控制抽穗期、穗粒数与每穗小穗数,7B染色体上wPt4230-wPt4814区段控制抽穗期、穗粒数、株高与穗长。【结论】构建的小麦遗传作图群体可成功地用于重要农艺性状分析;矮秆基因Rht2与春化基因Vrn-D12个发育相关基因均与多个重要农艺性状有关;在7B上可能存在与发育相关的重要新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