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的寄生虫组成及感染情况与寄生特性进行调查研究.[方法]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于2009年4月~2010年1月分四次对额尔齐斯河171条河鲈进行剖检,进行了对其寄生虫感染的种群生态学研究.[结果]共发现寄生虫8种,分别为鲈锚钩吸虫(Ancyrocephalus percae Eegens)、复殖吸虫幼虫未定种(Trematoda larva)、复口吸虫未定种(Diplostomulum sp.)、三枝钩绦虫幼虫(Triaenophorus Rudolphi larva sp.)、湖沼驼形线虫(Camallanus Lacustris)、泡吻棘头虫未定种(Pomphorhynchus laevis sp.)、椭圆尾鲺(Argulus ellipticaudatus)、锚头鳋未定种(Lerraea cyprinacea sp.).[结论]其中复口吸虫(Diplostomulum sp.)、三枝钩绦虫幼虫(Triaenophorus Rudolphisp.)的年感染率分别为32.75;和10.53;,为河鲈寄生虫群落的核心种.复口吸虫在体长小于10 cm的宿主种群中不感染,在体长大于10 cm的宿主种群中,呈现聚集分布.三枝钩绦虫在体长小于10 cm的宿主种群中呈现随机分布,在体长大于10 cm的宿主种群中,呈现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鱼类绦虫种类及寄生情况.[方法]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于2010~2012年在额尔齐斯河进行病料采集,共剖检24种鱼类共2 455尾,分析绦虫的种类和寄生情况.[结果]共检出绦虫8种,分别为宽头鲤蠢绦虫(Caryophyllaeus laticeps)、许氏绦虫(Khawia sp.)、马口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opsariichthydis)、结节三枝钩绦虫(Triaenophorus nodulosu)、舌状带绦虫裂头蚴(Ligula sp.plerocercoid)、双线绦虫(Digramma sp.)、犁头绦虫拟囊尾蚴(Cryporhynchus sp.cysticercoid)、圆叶目绦虫幼虫(Cyclophyllidea sp.larva).[结论]宽头鲤蠢绦虫的感染率最高,感染率最弱的是双线绦虫1.39;.感染强度最高的是结节三枝钩绦虫1~60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寄生于额尔齐斯河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内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的消长规律和变化趋势,研究对盲囊线虫可能对额尔齐斯河银鲫养殖造成的危害,为其人工饲养和疾病防治提供病原区系的基础资料.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四季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银鲫寄生虫进行了调查.按照鱼类寄生虫学调查方法,对银鲫感染的对盲囊线虫进行种群生态研究.结果显示,对盲囊线虫四季均有感染,春、冬季感染率分别为14.29%、19.67%,相对均较高;对盲囊线虫种群在不同季节宿主体内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型,并且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和平均丰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额尔齐斯河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鳃部寄生的温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 Bychowsky)进行了取样调查,以期了解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温氏指环虫的总感染率为12.92%,平均感染强度为5.70(1~19)。感染率、感染强度在不同体长组的宿主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随着宿主体长(L)的增大,温氏指环虫的感染率在35cm以上的宿主中达到最大,为50%,而平均感染强度在20≤L<25的体长范围内最小,为1.75;温氏指环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的分布类型主要为聚集分布,且各体长段宿主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犬新孢子虫是一种细胞内原生动物寄生虫,可导致包括绵羊和山羊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流产和新生胎儿死亡。本研究为了预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黑头羊中犬新孢子虫的流行情况,采集了8 个乡镇的165 份血样,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犬新孢子虫Nc5基因片段,并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165 只黑头羊中有13 只(7.9%)检测到犬新孢子虫阳性;年龄、流产史、饲养犬只与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5);2 岁以上的母羊感染率最高,有流产史的母羊,新孢子虫感染率较高。饲养场地周边犬的存在对感染率也有所影响,有饲养犬的羊群感染率11.4%,高于未饲养犬的羊群。将Nc5 基因的部分序列与GenBank 上传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同源性为92%~100%。本研究是首次对和静县黑头羊犬新孢子虫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为犬新孢子虫病防控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对减少畜牧业的经济损失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9年8月,我国首次在新疆地区确诊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为加强对LSD的认知,继而及早制定监测与防控措施,本文概述了该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免疫应答等,分析了近些年该病的检测方法,提出尽早建立标准诊断技术,对防疫人员及养殖者开展培训和宣传,建立疫苗储备等建议,以期为我国防控LSD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额尔齐斯河河鲈寄生虫种类及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河鲈(Percafluviatilis Linnaeus)的寄生虫组成进行调查研究。【方法】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常规调查及研究方法。【结果】检查及解剖鱼体标本171尾,共发现寄生虫8种,分别为鲈锚钩吸虫(Ancyrocephalus percae Eegens)、复殖吸虫幼虫未定种(Trematoda larva sp.)、复口吸虫未定种(Diplostomulum sp.)、三枝钩绦虫幼虫(Triaenophorus Rudolphi larva)、湖沼驼形线虫(Camallanus Lacustris)、泡吻棘头虫(Pomphorhynchus laevis)、椭圆尾鲺(Argulus ellipticaudatus)、锚头鳋未定种(Lerraea cyprinacea sp.),隶属于3门、5纲、8目、8科、8属。【结论】根据S~2/X的判别原则,8种寄生虫在河鲈种群中的分布情况只有椭圆尾鲺为均匀分布,其他7种寄生虫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其中复口吸虫未定种和三枝钩绦虫幼虫的年感染率分别大于10%,为河鲈寄生虫群落的核心种;复口吸虫的优势度指数d为0.76,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荨麻属植物是一种一年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植株高大、分布广泛、营养价值高,其中粗蛋白含量可与苜蓿媲美,不仅能作为饲草应用于畜禽养殖中,还可应用于制药、化工、纺织业等领域,功能广泛。笔者对荨麻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抑菌作用、代谢产物有机酸类型和作用,以及对猪、鸡、反刍动物的饲用价值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较全面地掌握荨麻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畜牧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选取某奶牛场患有隐形乳房炎的泌乳奶牛100头,随机分成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各半。每头牛每天添加200g的微生物添加剂治疗,10d后再用CMT检测,评价该微生物添加剂对隐形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喂饲5d该微生物添加剂后,奶牛日均产奶量增加约2kg,喂饲10d后,平均乳体细胞数显著降低了65.6%,相对乳区总好转率为56.3%,表明本试验所用微生物添加剂可应用于奶牛隐性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额尔齐斯河银鲫寄生虫区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寄生虫种类及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鱼类寄生虫学调查方法.[结果]共剖检银鲫175尾,发现寄生虫9种,分别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旋形指环虫(Dactylogyrus falciformis)、伸展指环虫(Dactylogyrus extensus)、复口吸虫幼虫(Diplostomum larva sp)、复殖吸虫幼虫(Trematoda larva sp)、绦虫幼虫(Cestodearvasp)、对盲囊线虫幼虫(Contracaecum Railliet larva sp)、泡吻棘头虫(Pomphorhynchus laevissp)、短指三指鳋(Paraergasilus brividigitus),隶属于4门、6纲、7目、7科、7属.[结论]根据S2/X的判别原则,9种寄生虫在银鲫种群中的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复口吸虫、泡吻棘头虫、对盲囊线虫的感染率大于10;,为该区系的核心种;复口吸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