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6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正> 本文对雅安58只英国萨能奶山羊、133只关中奶山羊、428只英国萨能×关中奶山羊的外貌性状与300天校正产奶量,窝产羔数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乳房基部周径、荐高、胸围、尻角、乳房后连线、窝产羔数是影响奶产量的重要性状,畜体自身各外部性状的大小对窝产羔数的影响较小。对杂种羊:尻角、肉髯长、肉髯直径、管围、胸围、腹围、体斜长、胸宽、胸深、荐高、腰角  相似文献   
82.
现代生物技术与奶牛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畜禽育种发展的特点是不断深入应用数量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育种实践。在奶牛育种中这一特点体现在:①大规模、规范化的生产性能测定(DHI);②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用;③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种畜选择的准确性。由于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得群体每年可以获得1%~2%  相似文献   
83.
荥经县长毛兔球虫病感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春季对荥经县附城、五宪、烈太3个乡26家兔场的球虫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3月龄以内幼兔感染率高达93.9%,3~6月龄青年兔为60.7%,6月龄以上成年兔为47.6%。其主要感染球虫种类有大型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盲肠艾美耳球虫等10种。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4.
饲料是动物赖以生存及生产畜产品的物质基础,是畜禽生产上开支最大的一项,而影响饲料产品质量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以育肥肉牛为例,总结了育肥肉牛饲料的加工工艺,并探讨了饲料品质评定的指标和方法,以期在提升饲料质量的前提下促进畜禽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5.
试用β-兴奋剂药chenbuterol以3μg/kg体重饲喂牛240d,结果表明clenbuterol对牛的增重无影响,可提高饲料报酬4.0%(P〉0.05);能显著改善肉的品质,使净肉率提高19.9%(P〈0.01),脂肪重量降低66.1%(P〈0.01)。  相似文献   
86.
采用DNA直接测序法筛选生肌决定基因(MyoD1)5'-UTR及编码区的遗传多态性,采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分型技术(HRM)对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与生长和屠宰性能的相关性(n=190)。结果显示:仅在外显子4上发现一个同义突变SNP(c.783 G>A)。等位基因A和G在3品种中的平均频率为0.216和0.784,基因型GG、GA和AA的平均频率分别为0.674、0.221和0.105。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公母兔,其AA基因型个体的全净膛重和半净膛重都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P<0.05),而该SNP位点与生长性状间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支持MyoD1基因可作为家兔屠宰性能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7.
本试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和PCR-RFLP技术对新西兰兔287个个体的BMPR-IB基因进行了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BMPR-IB基因外显子1上检测到3个SNPs位点,分别为c.88 C>T、c.96 T>C和c.117 G>A。其中c.117 G>A位点GG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0.5784),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0.7648)。多态性指标分析表明,c.117 G>A位点在新西兰兔中的杂合度(He)为0.3598,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61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950,表现为中度多态(0.25相似文献   
88.
动物痒螨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动物痒螨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9.
[目的]IL‐1β和 IL‐6在公鸡生殖器官免疫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拟揭示公鸡生殖器官的组织构造,以及定位 IL‐1β和 IL‐6在其生殖器官中的表达部位.[方法]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制作正常生理状态下公鸡生殖器官切片,观察公鸡生殖器官的组织构造以及生殖管道上皮细胞变化规律;同时采用免疫组化定位 IL‐1β和IL‐6在生殖器官的部位.[结果]实验表明,附睾中的管道在公鸡生殖管道中占有很大比例,且生殖管道的上皮细胞的变化特征与其输送精液高度适应;IL‐1β和 IL‐6主要定位于附睾近端输出管上,且 IL‐1β主要定位于短皱褶的近端输出管,IL‐6主要定位于长皱褶的近端输出管上.[结论]结果表明附睾的输出管,尤其是近端可能是清除生殖道中的异常精子、脱落细胞等异物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90.
通过PCR克隆测序首次测定了黑白花奶牛干扰素-τ成熟蛋白的完整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DQ680846、DQ680847),其CDS长度为519 bp,编码含有172个氨基酸的牛干扰素-τ成熟蛋白。对所有牛干扰素-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聚为4类,发现了一类新的牛干扰素-τ(τ4)和6种新亚型(τ1e、τ3f、τ3g、τ3h、τ4a、τ4b)。DQ680846属于τ4类的一种亚型,标记为τ4a;DQ680847属于τ3类的一种亚型,标记为τ3f。各牛干扰素-τ基因核苷酸序列间的同源性在92.7%~99.8%之间,推导氨基酸序列间的同源性在88.5%~99.4%之间;τ4a、τ3f与其他牛干扰素-τ基因核苷酸序列间的同源性分别在94.0%~97.1%、92.9%~99.6%之间,推导氨基酸序列间的同源性分别在91.4%~96.0%、88.5%~99.4%之间。这一结果反应了牛干扰素-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性。二级结构预测发现牛干扰素-τ成熟蛋白是以5个α-螺旋(A-E螺旋)为基础构成的。Asn78、Cys1、Cys29、Cys99、Cys139I、le143、Lys160和C-末端的11个氨基酸为高度保守区,它们是维持牛干扰素-τ的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