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9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对玉米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黑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氮素组分、玉米吸氮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间,施肥并没有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明显不同。玉米植株残体的加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数量,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15N的释放率。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27**),与土壤碱解氮及玉米吸氮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8* 和0.536*)。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氮素组分对作物吸氮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有效性近于土壤矿质态氮、高于土壤酸解有机氮和非酸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是作物吸收氮素的有效来源。  相似文献   
72.
干旱对夏玉米碳素同化、运转与分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验研究全生育期干旱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C素同化、运转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夏玉米各生育期C素代谢的自身规律影响较小,主要是改变C素同化、运转、分配的绝对量和分配率。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干物质及其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速率降低,总量减少,且不同器官干物质转移率、转移量及其对雌穗重的贡献发生改变,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减少,分配、转移到生殖器官的同化物减少。充分供水处理具有最大的干物质累积量和正常的C素代谢,合理的水分供应促进玉米植株生育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籽粒的转移,成熟期营养器官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滞留少,向籽粒中的运转彻底,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73.
通过整合农业科学界从不同行业产业角度和不同的影响方面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资料,梳理和辨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途径和机理,提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尺度农业影响的“发酵”效应假设:气候变化因子间相互作用与交错叠加,产业的传递和反馈,可能带来不利效应的严重放大;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面临的基本问题将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迟滞性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波动性,稳定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供应能力将愈来愈困难。讨论和建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国家战略,这些战略应基于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敏感性行业和地区,气候变化的突出性趋势的认识。防患和应对极端性气象灾害事件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首要任务,需要加强研究和技术储备,同时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全面开展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试验和技术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74.
关于二氧化碳(CO2)浓度和降水等单因子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已很多,但多因子协同作用的影响研究仍较少,制约着植物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综合理解与预测。利用开顶式生长箱(OTC)模拟研究了CO2浓度升高(450和550μmol/mol)和降水量变化(-30%、-15%、对照、+15%和+30%)的协同作用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50 μmol/mol CO2浓度下短花针茅植株的生物量和叶面积较对照显著增加,但450 μmol/mol CO2浓度下的变化不明显;降水增多导致植株生物量、叶面积、叶数和株高显著增加;CO2浓度与降水协同作用显著影响短花针茅植株生物量。CO2浓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降水减少对短花针茅的胁迫效应,但降水量减少30%则明显抑制了CO2浓度升高带来的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荒漠草原植物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理解,可为制定荒漠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高CO2浓度下羊草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高CO2浓度下羊草对土壤干旱胁迫响应的人工模拟试验分析表明,CO2浓度升高对羊草具有“施肥”效应,羊草生物量增加20%以上,光合速率提高50%左右,气孔阻力增大,蒸腾速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土壤干旱胁迫对羊草的影响为负效应,与此相反,高CO2浓度下发生土壤干旱胁迫一定程度抑制了CO2的施肥效应。  相似文献   
76.
基于1981-2005年内蒙古草原火的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内蒙古草原在25年间共发生草原火3142次,其中人为火占68.84%,雷击火占5.19%,未查明起火原因草原火占25.97%。草原火强度主要以Ⅳ、Ⅲ级草原火为主,占查明起火原因草原火的81.15%。草原火的年发生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在21世纪初有所增加,且春、秋季是草原火的高发期,其中人为火在4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而雷击火集中于5,6月份。草原人为火发生时段集中在9:00-16:00,雷击火主要在13:00-17:00。内蒙古草原火的发生区域呈东北向西南减少的条带状分布,其中位于呼伦贝尔市的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和鄂伦春自治旗是发生草原火次数最多的4个旗(县),累计发生次数在119~187次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火预防工作在区域上应集中在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时间上拟关注春季,特别是白天9:00-16:00时段。  相似文献   
77.
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及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随着粮食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调整,准确了解中国和国外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状况、产量变化及其气象灾害风险水平,对于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产量资料为基本资料,通过作物气象产量分离对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用新构建的减产概率系数pc和平均减产率d、减产率变异系数v定义了综合气象灾害风险指数Pw,根据Pw≤2.0、2.0Pw≤4.0和Pw4.0将全球粮食主产区划分为气象灾害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研究结果显示,法国、德国和中国的小麦、美国、巴西、阿根廷的玉米和大豆、中国和越南的水稻产量水平在近50多年提升迅速,但区域差异明显。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小麦、美国玉米、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的Pw超过4.0,为气象灾害高风险区;俄罗斯和中国小麦、巴西和阿根廷玉米、美国和中国大豆、印度水稻的Pw介于2.0和4.0,为中风险区;美国、德国、法国和印度小麦、中国玉米、中国、越南和泰国水稻的Pw小于2.0,为低风险区。文中方法能够直观评估全球粮食产区粮食生产水平和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对宏观了解和认识国内外粮食生产状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8.
应对气候变化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问题和挑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整合农业科学界从不同行业产业角度和不同的影响方面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资料,梳理和辨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途径和机理,提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尺度农业影响的发酵效应假设:气候变化因子间相互作用与交错叠加,产业的传递和反馈,可能带来不利效应的严重放大;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面临的基本问题将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迟滞性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波动性,稳定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供应能力将愈来愈困难。讨论和建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国家战略,这些战略应基于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敏感性行业和地区,气候变化的突出性趋势的认识。防患和应对极端性气象灾害事件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首要任务,需要加强研究和技术储备,同时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全面开展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试验和技术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79.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人口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利用黑龙江省气象、陆地生态系统面积、畜禽和水产品产量等资料,从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整体观点出发,采用模型计算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1967-2006年黑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年均总生产力为1.67×1011 kg DM• a-1,其中森林、农田、草原和湿地的年均总生产力分别为0.85×1011、0.43×1011 、0.13×1011、0.25×1011 kg DM• a-1;在宽裕型、小康型与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年均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0.85、0.72和0.63亿。2020、2050和2010年陆地生态系统总生产力分别为2.21×1011、2.32×1011和2.41×1011 kg DM• a-1;在3种消费水平下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1.15、0.98、0.88亿;1.22、1.03、0.94亿;以及1.27、1.07、0.98亿。目前黑龙江省总人口为0.38亿,在富裕型的消费水平下黑龙江省仍有相当程度的粮食输出能力,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0.
利用辽宁1996—2005年14个地区的成灾面积资料,分析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干旱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2000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1.4×105 hm2;风雹灾害1997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4.4×104 hm2;洪涝灾害1998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2.3×104 hm2;病虫害1996年和1997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3×104 hm2;霜冻灾害1999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7×103 hm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辽宁农业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是辽西地区。按辽宁农业灾害成灾面积大小划分,依次为:辽西地区,辽中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和辽东地区。农业灾害中以干旱灾害和风雹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