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个来源于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隐性高秆水稻"02428h"中发现1个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该突变体与02428h相比,抽穗期延迟32d左右,表现很强的感光性;株高降低60 0cm左右,主要是倒1、倒2节间长度变短,分别缩短34 0cm和19 0cm;倒1和倒2节间的株高构成系数(各节间长度占株高的百分比)分别降低8 6和3 1个百分点;穗长缩短10 0cm,每穗一次枝梗数减少2 4个,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分别减少125 0粒和108 0粒,但结实率无明显差异。与02428h一样,02428ha也具有广亲和特性。  相似文献   
72.
两优1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与籼稻恢复系宁恢10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该组合的稻米品质达国家优质稻谷(GB/T 17891—1999)三级标准。大面积产量水平9.0~10.5 t/hm2,高产田块可达11~12 t/hm2。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73.
水稻品种爱知106抗条纹叶枯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爱知106分别与感病品种金陵香糯、武育粳3号及武粳15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材料,采用重病区田间自然发病的方法,研究爱知106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爱知106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由一对核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遗传,不同F1显性程度的差异可能与感病亲本的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74.
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原和传毒介体、鉴定方法、抗性遗传机理以及抗性育种现状等4个方面,系统概述了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5.
为了探明抑制素A(INHA)对牦牛卵泡颗粒细胞中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与其受体结合发挥的作用,通过体外培养牦牛卵泡颗粒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技术(IF)检测促卵泡素受体(FSHR)和促黄体素受体(LHR)在颗粒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用不同浓度外源性INHA(0、1.25、2.5、5、10、20 ng·mL-1)作用12 h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颗粒细胞中FSHβ、LHβ、FSHR、LHR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试验(ELISA)检测细胞内外FSH、LH的含量。结果显示,FSHR和LHR在颗粒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均有表达。FSHβ和LHβ基因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随INHA浓度的增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INHA浓度接近5 ng·mL-1时,FSHβ表达最低;INHA浓度接近10 ng·mL-1时,LHβ表达最低;FSHR和LHR基因的表达与INHA浓度呈负相关。INHA浓度接近5 ng·mL-1时,颗粒细胞内外FSH含量最低;INHA浓度接近10 ng·mL...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究透明质酸合成酶2(hyaluronate synthase 2,HAS2)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中的定位与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提高耗牛生育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临床健康牦牛不同时期(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的卵巢作为试验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牦牛不同时期卵巢中HAS2、PTGS2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IHC)法检测HAS2和PTGS2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中的分布情况。【结果】HAS2基因在耗牛黄体期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泡期和妊娠期(P0.05),在卵泡期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妊娠期(P0.05);PTGS2基因在黄体期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P0.05),在卵泡期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妊娠期(P0.05)。HAS2蛋白在耗牛3个时期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黄体期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P0.05),且妊娠期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泡期(P0.05);PTGS2蛋白在黄体期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P0.05),且卵泡期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妊娠期(P0.05)。IHC试验表明,HAS2和PTGS2蛋白在耗牛卵巢黄体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在卵泡颗粒层和卵丘细胞中也有表达。【结论】HAS2和PTGS2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中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推测HAS2和PTGS2可能参与牦牛生殖生理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77.
武运粳7号是江苏的高产粳稻品种,因高感水稻条纹叶枯病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因此改良其条纹叶枯病抗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在前期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表型选择定向改良武运粳7号条纹叶枯病抗性的基础上,对14个改良系的重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品质性状的综合表现,14个改良系中,C09、C11、C12和C13的多项品质性状优于武运粳7号,C14的食味值最高;C11、C12和C14不仅产量较高,品质也较好。  相似文献   
78.
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gm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来自籼稻品种谷梅4号的Pigm是一个对稻瘟病菌具有广谱和持久抗性的重要基因。为有效提高Pigm基因的选择效率,有必要开发具有特异性的共显性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方法】本研究根据谷梅4号Pigm位点存在的特异性核苷酸变异,利用Tetra-primer ARMS-PCR和KASP两种不同的基因分型技术开发出分子标记T-Pigm和K-Pigm,对不同品种(品系)以及淮稻9号/谷梅4号的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并结合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对标记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谷梅4号Pigm位点中Pigm-Nbs2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515 bp处存在一个特殊的单核苷酸变异。利用已开发的两种类型的分子标记能够有效区分3种不同的基因型,且基因型与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利用分子标记T-Pigm和K-Pigm可以实现对Pigm基因型快速、准确的检测,加快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的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79.
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0.
 水稻叶片的形态改良是水稻株型育种和产量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以9311/日本晴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为材料,定位了上3叶叶片长、宽、叶面积共9个性状QTL,分析了叶片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定位了主穗重及产量构成因素(颖花数、千粒重、结实率)相关QTL。结果表明,CSSLs群体的叶片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叶片性状与主穗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主穗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形态多数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没有显著相关性。两年共定位到20个叶片性状QTL,分布于第1、3、4、5、6、9、11共7条染色体的10个区间,贡献率为3.82%~14.61%,其中贡献率大于10%有6个,多个QTL成簇分布在相同区间,3个QTL在两年间重复检测到,8个QTL为前人未报道的新位点。两年共检测到16个与控制主穗产量相关的QTL,分布于第1、2、3、5、7、8、10共7条染色体13个区间,其中有7个主穗产量相关QTL所在5个区间与叶片形态14个QTL所在区间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