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农用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本文以江苏省某镇为例,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区域农用地土壤进行重金属超标评价,综合三种评价结果提出区域农用地安全利用等级和安全利用综合分区划分方案。基于安全利用综合分区和原有农业区划进行叠置分析后,以精细化管控用地为出发点,提出区域农业种植适宜区划分方案。结果表明:文章针对安全利用区、基本安全利用区、低风险监控区、中风险预警区和高风险限制区这5种安全利用综合分区,定性的提出了分区内涵、主要特征、安全水平提出相应的利用对策。(2)划分出4种区域农业种植适宜区:稻-茶-竹-栗-果适种区、林-竹-茶-果-栗适种区、稻-油-麦-豆-桑-瓜适种区、稻-麦-油-豆-百合、芦苇经济作物适种区。乡镇尺度区域农用地土壤重金属超标评价和种植适宜分区研究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安全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通过转换农用地类型实现研究区重金属超标农用地的安全利用。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研究区农用地重金属元素Cd、Pb、Cu污染状况进行评价,依据农用地安全利用标准,采用地类转换的方式调整超标程度严重的农用地类型。结果表明:(1)地类转换对研究区重金属超标农用地安全利用影响显著。从相对污染程度变化情况来看,所有点位相对污染程度均降低。绝大部分点位污染等级降低一到三级不等,个别点位虽单因子污染指数减小,但污染等级没有发生变化。(2)从地类转换后的结果来看,有些地类转换调整之后虽然相对污染等级降低,但污染指数仍大于3;另一种情况是经过地类转换,污染指数有所降低,但污染等级并未发生改变。(3)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中部城镇建成区附近,城镇周边分散有个别地块,地类转换之后,超标程度较重区域向集中分布区域中心缩减,城镇周边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CO2排放及减排政策下的情景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农村土地整治的CO_2排放效应,为土地整理的碳排放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项目预算书编制的基础上,采用IPCC清单法,估算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 CO_2排放量,分析影响CO_2排放的关键因子,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CO_2排放的变化情况。[结果]项目的 CO_2排放总量约5.50×105t,灌溉与排水工程所占比例最大;水泥是最主要的碳源,占总排放量的92.07%,碳源材料的CO_2排放量直接取决于该类材料的CO_2排放系数及消耗量,间接取决于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和工程结构;随着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力度的加大,减排量也会随之增多。[结论]应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贯彻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重视土地整治的生态效应;加大对水泥、电力、钢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亟需探究旱改水背景下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本研究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202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黑龙江省农田分布、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估其权衡与协同关系,识别热点区域并划分生态功能管理分区。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旱地改为水田趋势明显,全省水田面积增长162.45%,主要位于三江平原;2)研究区的粮食产量、碳固定量、土壤保持量呈上升趋势,水分亏缺量也随之增长;3)粮食供应和碳固定具有空间协同关系,而与水文调节、土壤保持存在显著的权衡关系。研究发现1995—2020年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一致的权衡/协同关系,但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依次,全省可划分为农产品供给区、土壤保持区和生态保护区3类生态功能区,从而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分等成果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分析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阐述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的理论体系,对不同层次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东北地区为例,测算了区域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并划定生产潜力区,为实现区域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村级问卷调查的农田设施水平评价及整治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合理评价农田设施水平,分析农田的限制因素,为农田设施完善和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提升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域,基于村级问卷调查数据,利用TOPSIS模型和最小方差模型,开展农田设施水平评价和土地整治类型区的划分;基于水利条件、生态防护和机械化条件因素得到农田设施整治潜力指数评价农田设施水平。结果表明:1)海伦市西部、西南部以及中北部部分地区的农田设施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总体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2)按照不同评价单元限制因素的数量与类型,共划分水利条件提升区、生态水利改善区和综合整治区3个农田设施限制因素整治类型区。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和基础性资源。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如何融入大学教育的课程中,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是当前课程思政的重要方面。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土地资源学”建设历程和课程定位,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与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衔接思路,提出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土地资源内涵、分类、演替、评价、规划、利用、保护等理论教学体系及单项实习和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路径,对于改进“土地资源学”的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市海淀区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例,以减量化、因地制宜、生态设计、使用低碳材料为指导,在原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并使用IPCC清单算法进行碳排放量的核算。多种方案比较,结果表明,针对项目研究区,采用喷灌方法,进行永久性路面改造是最低碳且最有效率的整治方式。同时提出优化整治建议,在整治中使用低碳材料,减少能源、资源的投入,实现生态型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未来10年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具有直接影响,分析预测粮食产能的变化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变化,通过定量分析与对比分析,预测未来10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耕地质量存在差异,耕地面积仍将呈进一步减少趋势,集中分布于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水平较高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耕地统计面积按照国家最高等别1等与最低等别15等折算为标准面积后,耕地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0.25:1,标准粮产量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3.07:1,与占用低等别耕地相比,占用高等别耕地对粮食产能损失影响更大,因此各省应加大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力度,避免占用优质耕地.揭示全国及各省域耕地的变化趋势及对粮食产能的影响,有助于确定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及预测粮食产能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公路路线选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兰州市"十一五"建设规划中1条二级公路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公路选线在占用土地数量和占用土地质量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测算了各路线所占耕地的粮食产能状况,并立足于耕地产能保护目标优选了公路路线,推荐路线可比沿原有高等级公路扩建少损失标准粮产量约20万kg/a。将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于公路项目路线设计过程中,有利于从公路建设源头上实现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