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71.
稻田稗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稗草为世界性恶性杂草,能够危害大部分农作物如水稻、大豆、棉花、玉米、小麦、蔬菜、果树和牧草。我国稗草有9种5变种,广泛分布于各省耕田和路边。由于种子休眠、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以及在与水稻竞争中强的生长势,稗草是稻田中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杂草。本文从稻田稗草的休眠与萌发方面详细综述了其生物学特性,并探讨了稻田稗草综合防治方法,展望了今后稗草防治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72.
采用PRiME HLB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建立了斑马鱼中肟菌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在0.0001~0.05 mg/L范围内,肟菌酯进样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添加水平分别为0.0005和0.05 mg/L时,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6%~106%,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5.1%~8.9%;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1和10 mg/kg时,其在鱼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5%~104%,RSD为1.4%~3.3%。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定量限 (LOQ)为0.0005 mg/L,在鱼肉中的LOQ为0.01 mg/kg。利用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在水生生物鱼类的1/10急性毒性基准剂量 (ALB) 值 (7.15 × 10?4 mg/L) 和ALB 值 (7.15 × 10?3 mg/L)、斑马鱼的1/100 LC50值 ( 5.10 × 10?4 和1.20 × 10?3 mg/L)以及1/10 LC50值 (5.10 × 10?3和1.20 × 10?2 mg/L)剂量暴露下,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肟菌酯连续暴露192 h后,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系数 (BCF)为113~178,具有中等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表明,生产中在使用肟菌酯时,应考虑其低浓度暴露下因生物富集作用而对水生生物引起的生态毒理学风险。  相似文献   
73.
影响板栗贮藏保鲜最主要的是病害 ,病菌的侵入是引起腐烂的直接原因。 1997~ 1999年采样毛板红 (主栽品种 )、青毛软刺、魁栗、油光栗和大红袍 5个品种 ,进行病果培养基恒温培养。板栗果实贮藏期间病害症状比较复杂 ,主要特征是栗果外观无异常或种皮变褐 ,但种仁有各种坏死斑点 ,后期在种皮病部形成各种霉状物 ,根据不同症状病害类型可划分为 7种。贮藏前期以褐变、黑腐为主 ,后期以干腐为主。黑腐 :种仁表面出现黑褐色或深褐色大块不规则状坏死斑 ,后期侵入内部或中心呈黑黑色 ,使果肉腐烂干缩。褐变 :果实表面病斑黄褐色 ,不规则形状 ,逐…  相似文献   
74.
杭州市草坪杂草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2000年调查,杭州市草坪杂草有74种,分属24科,严重危害的杂草为香附子、马唐和天胡荽等10余种。  相似文献   
75.
76.
根据2003年新修订的《日本食品卫生法》,日本政府在食品的安全管理中引入了农业化学品残留物"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中所有农业化学品(包括农药、兽药和食品添加剂等)实行限量管理.  相似文献   
77.
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量,于2017年在浙江、重庆、湖南和云南4地进行了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及土壤中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提取,N-丙基乙二胺 (PSA) 和C18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UPLC-MS/MS) 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0005~0.5 mg/L范围内,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在0.01、0.5和5.0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杨梅中的回收率为92%~97%,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0%~2.7%;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6%~96%,RSD为1.5%~4.1%。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定量限 (LOQ) 均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杨梅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杨梅中的半衰期为6.6~11.8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0~11.1 d。采用60%唑醚 ? 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分别按有效成分800 mg/kg和1200 mg/kg施药3、4 次,分别于距离最后一次施药21、25和28 d采样检测发现,吡唑醚菌酯在杨梅中的最高残留量为1.4 mg/kg,均低于中国规定的其在杨梅上的最大残留限量(3.0 mg/kg)。建议采用60%唑醚 ? 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最高使用剂量为800 mg/kg,施药间隔期7 d,最多施药3 次,采收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78.
为评价环酰菌胺在土壤中的生态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了土壤和水中环酰菌胺的残留量,研究了该农药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吸附及降解特性,并对其淋溶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估了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KOC值分别为373.69和726.86 mL/g,水稻土对环酰菌胺的吸附能力强于红壤。好氧条件下,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63和5.06 d,积水厌氧条件下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6.80和9.24 d,表明环酰菌胺在好氧条件下降解较快。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地下水污染指数(groundwater ubiquity score)分别为1.19和1.10,表明其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低。结果可为环酰菌胺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浙贝母是著名的中药材“浙八味”之一,根据对浙江省浙贝母主产区的连续调研发现,浙贝母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灰霉病等多种病害和蛴螬等虫害。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是保障浙贝母正常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措施,但同时也对质量安全产生影响。本文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提出浙贝母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用药建议。  相似文献   
80.
评价不同清洗方式对芹菜中唑螨酯残留的去除效果,筛选合适的清洗方式,提高芹菜食用安全性。采集施药后的芹菜样品,选取自来水、食盐、食醋、小苏打、果蔬清洗剂等清洗液进行清洗,测定芹菜茎、叶中唑螨酯残留量,计算残留去除率。各种清洗方式对芹菜茎叶中唑螨酯残留均有一定程度的去除效果。自来水的去除率为22.5%~47.7%(茎)和14.8%~63.9%(叶);食盐溶液的去除率为25.2%~57.5%(茎)和15.2%~71.3%(叶);食醋溶液的去除率为35.0~73.5%(茎)和16.4%~58.7%(叶);小苏打溶液的去除率为18.9%~67.4%(茎)和9.5%~41.9%(叶);果蔬清洗剂溶液的去除率为36.2%~67.3%(茎)和28.1%~74.6%(叶)。清洗液的清洗时间、温度、浓度和浸泡次数均对去除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考虑,推荐食盐溶液作为家庭日常清洗芹菜的清洗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