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FUT1基因对大长杂交母猪产仔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118头大长杂交母猪FUT1基因多态性,分析了FUT1基因与产仔数的关系.FUT1基因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1,0.37,0.52.FUT1三种基因型母猪在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方面都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排卵数是窝产仔数的第一个决定因素,在育种实践中对排卵数进行选择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力。目前在8、3、9、13、15、7、4号等染色体上都有猪排卵数性状的QTL定位,但主效基因研究较少。高排卵数品系和低排卵数品系之间的卵泡发育动力学差异可能是其排卵数差异的原因,对其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研究将能为阐明高猪繁殖力的机理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101头长白猪NCOA-1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与繁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NCOA-1基因AA、A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00、0.335、0.165;NCOA-1基因中BB型在窝产仔数和窝产仔活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与AA型、AB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栽培稻优良品种"特青"与元江普通野生稻配制的DH群体139个家系构建连锁图谱,采用蛭石进行水稻幼苗培养,待第2片叶完全展开时进行低磷(1/5P)胁迫处理;处理15d后,以苗期株高、鲜重及干重的平均抑制率作为考察水稻苗期耐低磷胁迫指标,用于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7个与低磷胁迫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8、第9、第11及第12染色体上,即RM339和RM210(Chr 8)、RM105和RM201(Chr 9)、RM202和RM260(Chr 11)、RM277(Chr 12)均来源于野生稻的等位基因QTL位点,表现为耐低磷胁迫,贡献率为8%~20%,加性效应为37.53%~78.23%;RM339及RM105附近的QTL,加性效应及贡献率均较大,可能是主效QTL。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经产二元杂母猪体尺性状与产仔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选择2~6胎的经产美系二元杂母猪351头,对其预产期前3天的胸宽、臀宽、胸围、腹围4个体尺性状和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活仔窝重3个产仔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母猪体尺性状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活仔窝重等产仔性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臀宽和腹围对产仔性能的影响最大;胸宽、臀宽与产仔性能呈负相关,胸宽≥35. 5~41. 0 cm时母猪产仔性能最佳;臀宽≥34. 3~39. 0 cm时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最高;胸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母猪产仔性能的发挥,胸围151. 0 cm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活仔窝重均最低;腹围与母猪产仔性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腹围越大母猪产仔性能越佳。生产中应注重对母猪体尺性状的选择和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猪的产仔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深水气田新型乙二醇再生工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水气田开发过程中,传统的乙二醇再生工艺没有脱盐除杂质过程,导致再生装置出现严重的腐蚀结垢问题。介绍了一种国外广泛应用的新型乙二醇再生工艺方法:将含盐乙二醇溶液在真空下蒸发,得到无盐的乙二醇贫液。该工艺极大地缓解了腐蚀结垢问题,但由于高温、负压、氯离子等因素的影响,新型乙二醇再生装置的腐蚀结垢问题依然存在。由此,指出腐蚀抑制剂的正确选用是解决腐蚀结垢的首要因素,提出了防腐剂的选用原则。乙二醇再生装置腐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延长管道及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促进新型乙二醇再生工艺在国内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35功能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严重病害,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措施。在日本,稻瘟病部分抗性基因Pi35作为广谱持久抗性基因已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和稻瘟病防治实践。但是,Pi35基因在我国的资源和品种中的分布情况不清,制约了这一重要基因在我国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急需开发实用的分子标记,并系统研究该基因在我国的品种及其亲本中的分布情况,为稻瘟病抗性育种服务。本研究通过比对抗、感品种中Pi35等位基因序列,发现一个能检测抗、感病性差异的特异SNP(3780 T),并据此开发了Pi35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Pi35-d CAPS。利用该标记检测了抗源藤系138的衍生品种10份、微核心种质204份和主栽品种67份,结合测序鉴定,确认5份藤系138衍生品种(垦鉴稻3号、垦鉴稻6号、垦稻8号、绥粳3号和龙粳34)及2份微核心种质(粳稻品种抚宁紫皮粳子和籼稻品种细麻线)携带Pi35基因。本研究结果为通过分子育种手段高效利用Pi35基因改良我国水稻(特别是籼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正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影响生猪养殖产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养猪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发挥母猪最佳的生产性能成为养殖企业和遗传育种研究的重点。猪的繁殖性状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遗传力(h)低(0.1≤h2≤0.15)~([1]),因此需要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等多种  相似文献   
20.
株高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性状。本研究从水稻稻瘟病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群体中分离出一个遗传稳定的小粒矮化突变体LTH-m3。该突变体是赤霉素(GA)和油菜素内酯(BR)相关突变体,它对外源GA(GA3)不敏感,对外源BR(eBL)的敏感性较野生型显著降低。遗传分析、基因克隆和转基因互补实验确认,该突变体是一个新的d1基因等位突变体,其D1基因在第6个外显子与内含子接合处发生单碱基突变(G2522 →A2522),导致第6外显子被选择性剪切及Gα蛋白翻译提前终止,从而造成LTH-m3小粒矮化突变表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突变体D1基因突变引起SD1和SLR1等基因表达的显著改变,因而影响植株细胞内GA和BR反馈调节功能和信号传递。突变体LTH-m3弥补了LTH植株过高、茎秆软和极易倒伏等缺陷,可作为LTH的改良系在今后水稻稻瘟病研究中加以利用,其功能突变基因的鉴定为深入研究水稻Gα蛋白的功能及激素信号途径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