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种农药在丹参根内与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及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辛硫磷和氧化乐果2种农药在丹参根内和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和残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农药在丹参根内的降解过程都呈单峰曲线,即灌药后1~5d,丹参根逐步吸收农药,表现为根内农药含量呈上升趋势;氧化乐果在灌根后第5天丹参根内的含量达到高峰(6.11mg/kg),随后开始降解,而辛硫磷则在灌根后第10天达到高峰(9.49mg/kg);丹参对这2种农药的吸收量和吸收速度不同。辛硫磷在丹参根内的半衰期为9.2075d,明显高于苹果上使用辛硫磷的半衰期,说明辛硫磷在防治地下害虫时残效期长;氧化乐果在丹参根内的半衰期为4.4d。辛硫磷、氧化乐果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都为明显的衰减曲线,辛硫磷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6.3709d,比在丹参根内降解的速度慢,而氧化乐果的半衰期为3.4675d,比在丹参根内的降解速度稍快。由此可知,在丹参生产过程中使用辛硫磷是安全的,且可提高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2.
关中地区棉铃虫发生演变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不仅危害棉花,其它作物如小麦、玉米、辣椒、瓜菜等受害也明显加重。关中灌区一代棉铃 虫主要在麦田危害麦粒,第三、四代棉铃虫主要危害夏播玉米雌穗,其发生及危害表现为因种植品种、栽 培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纯种抗虫棉及麦套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危害指数均低于2%的经济允许水平值, 非抗虫棉及麦套非抗虫棉危害指数较重。棉铃虫一代卵集中分布在小麦植株上,占总卵量的96.5%;二 代卵集中分布在棉花上,占总卵量的84.2%;三、四代卵分布较为分散。其发生的原因,除了受其自身所 具有的食性杂,适应性广,繁殖系数高等生物学特性影响外,还与气候、虫口基数、农田生态环境、抗药 性、天敌等因素密切相关。控制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必须从长远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的棉铃虫可持续控 制策略,以生态调控为主,强化农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3.
西安地区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西安市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西安市农药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Zn2+处理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态遗传学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为研究种群暴发、综合防治、重金属毒性效应的分子机理及重金属对昆虫种群遗传进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Zn2+(0(对照),2.5,5.0,10.0mmol/L)浇灌小麦幼苗,在其叶片上饲养麦长管蚜及其后代,制作F1、F2、F3代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重金属Zn2+对麦长管蚜生态遗传学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和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Zn2+处理后,麦长管蚜的世代周期在低浓度(2.5mmol/L)时较对照延长,高浓度时(5.0~10.0mmol/L)则较对照显著缩短;种群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随Zn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Zn2+对麦长管蚜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抑制作用,10.0mmol/L Zn2+处理后,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和2.5mmol/L Zn2+处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各代麦长管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5mmol/L Zn2+处理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对照显著升高,而5.0和10.0mmol/L Zn2+处理蚜虫后,SOD活性较对照显著降低;除2.5mmol/L Zn2+处理的F1代外,F1、F2、F3的羧酸酯酶(CarE)活性均高于对照。Zn2+处理后,麦长管蚜体内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不同浓度Zn2+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F1、F2、F3代麦长管蚜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7.1,42.9,47.9μg/mg,且差异显著。【结论】Zn2+对麦长管蚜的毒害已遗传给后代并在后代中累积,高浓度Zn2+处理的毒害作用比低浓度Zn2+处理强。  相似文献   
35.
为了揭示长白山区中华蜜蜂种型的分子特点,选取其线粒体DNA(mtDNA)非编码区至COⅡ基因段的序列为研究时象,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理想的用于扩增中华蜜蜂mtDNA非编码区至COⅡ基因段的引物对E2'/H2'.结果可以获得418bp有效的核酸序列;该序列上A+T含量占84.45%,而G+C的含量只有15.55%,序列里长白山区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在核苷酸水平上的种间序列相似性为81.71%,并且序列具有丰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其中,52位上的MseI的酶切位点属于长白山区中华蜜蜂的特异酶切位点,53位处出现一个SNP位点,属于由碱基C转换为碱基T的转换型突变,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蜜蜂mtDNA非编码区是进化速度较快的区域.长白山区中华蜜蜂mtDNA非编码区至COⅡ基因段序列结果已经获得美国国家生物信息(NCBI)网站GenBank的登录号,登录号为FJ494922.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小麦叶毛物理性状(密度和长度)与小麦抗蚜性的关系,在人工气候室内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在11个小麦品种(材料)上的发育历期、成虫与幼虫的体重差、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若蚜死亡率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评价了其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叶毛的超显微结构,并对叶毛密度和长度与蚜虫生物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亲本98-10-35、Amigo及杂交后代O31、L87最不适于麦长管蚜的生长,抗性最好;O63、A253、A33抗性次之;L71、1376、H23抗性较弱,H19对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叶毛长度和发育历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叶毛密度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叶毛长度和密度与小麦品种(材料)的抗蚜性显著相关。表明小麦物理性状是小麦抗蚜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抗虫育种的目标之一;抗感杂交小麦后代可遗传亲本的抗感特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为棉蚜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1990-04~10对大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统计,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及趋势性进行分析。【结果】棉蚜种群数量的趋势性曲线可以用一个多项式来拟合;棉蚜的在一年之内的周期可以分为两段:前55 d可看作一个周期,后128 d可看作一个周期,并根据周期相角重新给出棉蚜种群数量的周期函数。【结论】建立了棉蚜种群数量的一般动态模型,该模型由趋势项和周期项组成。  相似文献   
38.
为了评价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的抗性,应用每株麦苗上接1头蚜虫的方法,在温室内用5个指标(发育历期DD、成虫与幼虫的体重差WD、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产子数F、相对日均体重增长量MRGR和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日均产仔数Rm)测定了10个小麦品种对麦二叉蚜的抗性,并以此为基础用多元方差分析法、多目标综合判别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这10个小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的抗性,结果表明,Amigo最不适于麦二叉蚜在其上取食,抗性最好,Batis抗性较好,其他品种抗性较弱。  相似文献   
39.
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美洲斑潜蝇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及垂直分布、水平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棉田内美洲斑潜蝇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垂直分布表现为下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上部,水平分布表现为田边与田中间危害程度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40.
偏、粘和易型非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偏、粘和易型1B/1R稳定全不育系ms(Ae.ventricosa)-77(2)、ms(Ae.kotschyi)-77(2)和ms(Ae.variabilis)-77(2)为不育质核背景,一批优良小麦品种(系)及部分亲本材料为父本,诱导单倍体性和易恢复性为重要选择指标,采用测交、置换回交和转育等方法,并结合细胞学镜检,首次成功地将带有rfvl基因的非1B/1R普通小麦栽培品种与偏凸、粘果和易变不育胞质结合,培育出稳定的偏、粘和易型非1B/1R全不育系ms(ven)-90-110、ms(kots)-90-110和ms(var)-90-110.测交和育性分析结果表明:(1)其不育性主要由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2)从不育系自身完全克服了1B/1R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缺点;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不育性的易恢复性,其不育系与一般只要含有主效恢复基因(Rfvl)的小麦品种(系)测配,F1杂种恢复度大都在85%~90%以上.(3)其育性恢复基因分析广泛,一般生产中的非1B/1R优良品种(系)都带有它们的主效恢复基因,可以自然恢复系形式恢复其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