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99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689篇
林业   1427篇
农学   1226篇
基础科学   1129篇
  953篇
综合类   6374篇
农作物   782篇
水产渔业   523篇
畜牧兽医   3570篇
园艺   1329篇
植物保护   436篇
  2024年   132篇
  2023年   442篇
  2022年   500篇
  2021年   396篇
  2020年   447篇
  2019年   702篇
  2018年   665篇
  2017年   344篇
  2016年   407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946篇
  2013年   836篇
  2012年   912篇
  2011年   969篇
  2010年   827篇
  2009年   894篇
  2008年   842篇
  2007年   761篇
  2006年   665篇
  2005年   652篇
  2004年   498篇
  2003年   503篇
  2002年   423篇
  2001年   410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271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67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17篇
  1988年   103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55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在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温度对鸡生产力的影响最大。对于成年鸡和大周龄的肉仔鸡,由于其体表覆盖浓密的羽毛,又缺乏汗腺,散热受阻,这就决定了鸡伯热的特性。随着鸡只生产向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方向的发展,每年夏季因高温而造成鸡生产力下降的现象经常发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并研究高温对鸡生产力的影响,尽可能将温度控制到适宜的程度,是现代化养鸡场重要的管理内容。一、高温对鸡生产力的影响鸡在等热区温度范围内,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机体代谢低,饲料利用率高,机体健康,抗病力强。气温高于或低于等热区温度时,鸡体…  相似文献   
102.
采用Tai模型分析了毛白33号等9个泡桐无性系苗期的遗传稳定性,用方差分析法对桐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生长,无性系效应,环境效应,G×E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估测了各无性和纱的表型稳定性,遗传稳定性和生态适应用性,并对各无性系苗期适生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3.
近年由于干旱少雨,我市山区土蝗为害加重。1986年发生3000亩;1987年达5500余亩,造成春作物改种500亩;1988年,山区进一步严重,部分山下平原和沿运低洼稻区也大发生。全市14余万亩受害,毁苗改种1万亩;幼果树、林木树叶被吃光2万余株。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对麝鼠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麝鼠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54,即2n=54,除一对中部着丝点外,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在染色体进化方面说明麝鼠的染色体组型是较原始的。  相似文献   
105.
四物汤系热地、白芍、当归、川芎所组成,其功效为补血活血。(见中兽医和剂局方) 在兽医临床中,常遇到有一部分母猪因诸多因素所致,产仔断奶后4—8个月左右仍不发情,导致其母猪因此被淘汰,给仔猪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寻求有效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为了给早熟高产多抗冬小麦新品种晋麦74号的推广应用提供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对其生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对照品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早熟高产品种前中期生育快,分蘖早而强,成穗率高形成较高的亩穗数。穗分化开始早,进程快,抽穗早形成早熟的特点。中后期幼穗发育与籽粒灌浆均较快,其灌浆期长短与对照品种相同,但因抽穗早,成熟也早,能避开干热风,粒重高而稳定。该品种又具有多穗性强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期范围广而适应性强的栽培特点。  相似文献   
110.
1 品种来源:平凉大板籽南瓜代号09012,系甘肃省平凉地区农科所1986年从吉林省桦甸县引进的地方品种(编号09)中经集团选择和混合选择于1991年育成,1992年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