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38篇
  48篇
综合类   160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阳山水蜜桃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土肥科学管理对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选择4个主要水蜜桃种植镇含不同种植年限的33块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结合室内土壤样品分析,以摸清水蜜桃园肥料投入结构,分析桃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桃园氮、磷、钾平均总投入量分别为527 kg?hm-2(以N计)、362 kg?hm-2(以P2O5计)、545 kg?hm-2(以K2O 计),以三元复合肥为主的化肥来源占比较大,而菜籽饼、牛粪、鸡粪、秸秆等有机来源的氮、磷、钾分别占投入总量的27.8%、15.4%、15.6%。种植大于10年的桃园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pH均达到了强酸性水平(4.5相似文献   
412.
试验旨在探索零余子对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4月龄体况良好的杜湖公羊(杜泊羊♂×湖羊♀)30只,体重为25 kg左右,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羊,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羊。对照组(CTL组)饲喂普通日粮、低剂量组(BUL1组)饲喂含7.5%零余子的日粮、高剂量组(BUL2组)饲喂含10.0%零余子的日粮。正试期90 d,试验期间每月称重1次,测定生长性能;试验结束后,将试验羊屠宰,测定屠宰性能;采集试验羊背最长肌,测定肉品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零余子对绵羊的末重、增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无显著影响(P>0.05)。零余子组的大网膜重显著高于CTL组(P<0.05),零余子组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肝指数、脾指数与CTL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CTL组肌肉的pH45 min显著高于零余子组(P<0.05),但pH24 h、粗脂肪、干物质、粗蛋白、剪切力、失水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BUL2组的C22:0含量显著高于BUL1组(P<0...  相似文献   
413.
为研究复合酶制剂对生长蛋鸡粗蛋白代谢率、肠道发育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00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579蛋鸡14只,预试期将14只鸡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7只鸡;正试期从每个处理中随机选出1只鸡作为内源,用于计算真实粗蛋白代谢率。对照组蛋鸡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蛋鸡在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加入由非淀粉多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组成的复合酶制剂,复合酶制剂的添加水平为300 g/t。试验采用全收粪法,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为4 d。结果表明:(1)在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了生长蛋鸡的摄入粗蛋白量(P<0.05),但对蛋鸡的粗蛋白表观和真实代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在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了生长蛋鸡十二指肠的相对重量(P<0.05);(3)在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显著提高了生长蛋鸡十二指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由非淀粉多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组成的复合酶制剂具有提高生长蛋鸡粗蛋白沉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414.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绿洲区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4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深松、秋翻),对不同土层(0~20、20~40 cm)的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研究各粒级(粒径>2.00 mm、>1.00~2.00 mm、0.25~1.00 mm、<0.25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4种耕作方式下,在0~20 cm土层4种粒级的土壤团聚体中,粒径>2.00 mm的土壤团聚体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免耕、少耕、秋翻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对同一粒级的土壤团聚体而言,0~20 cm土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随团聚体粒级变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降低;在秋翻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最高,说明对该地区土壤翻动处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可作为改善绿洲区农田土壤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415.
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在商品肉鸡上的替抗和应用效果。选用1日龄罗斯308商品肉鸡72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无抗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75 g/t的广谱抗生素(金霉素),丁酸梭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50 g/t。试验分1~21日龄和22~42日龄两个阶段进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和丁酸梭菌组肉鸡21日龄和42日龄的体重、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ADG)和欧洲效益指数(EPI)显著提高(P<0.05),22~42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各阶段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和丁酸梭菌组肉鸡21日龄的半净膛率、42日龄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著提高(P<0.05),21日龄的腹脂率显著降低(P<0.05);同时,丁酸梭菌组21日龄的腹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和丁酸梭菌组肉鸡42日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提高(P<0.05);丁酸梭菌组肉鸡42日龄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  相似文献   
416.
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小麦玉米间作条件下,不同长期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在门、属水平上的变化,探明长期施用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绿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pH值,增强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不同施肥条件下,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土壤优势菌群,绿肥处理的放线菌门丰度最高(29.94%),农家肥处理最低(22.95%);秸秆还田处理的变形菌门丰度最高(22.32%),对照处理最低(18.85%);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各个处理中的相对丰富度较高,分别为13.39%~19.71%、10.85%~14.56%、3.54%~12.98%。长期施用绿肥有效提高了土壤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以及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的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的丰度,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综...  相似文献   
417.
创新方法是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的总称,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对近年来四川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完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长效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完善政策引导和保障体系、培育创新方法培训和咨询团队等对策建议,为四川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18.
肠道屏障不仅是肠道选择性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基础,也是肠道不断接受外界刺激的保护性屏障。丁酸钠能够通过调控组蛋白乙酰化、G蛋白偶联受体等多条途径,保持肠道黏膜上皮完整,增强肠道免疫功能,降低肠道炎症水平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等,发挥抗病促生长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丁酸钠调控肠道屏障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肉鸡养殖中的应用,以期为丁酸钠在肉鸡营养上发挥替抗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19.
本文根据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提供的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以及SN/T 2051—2008、GB/T 38164—2019、SN/T 3730.8—2013 3种方法对2个肉糜样品进行猪源性成分检测,通过参加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食品中猪源性成分鉴定能力验证,验证实验室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的能力,扩大实验室的影响力。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在样品22-W514中检出猪源性成分,在样品22-K216中未检出猪源性成分,本次能力验证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20.
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产量逐步提升,已连续8年总产量稳定在350亿kg以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吉林省水资源总量相对贫乏,虽然自然降水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季节性干旱是吉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长期重用轻养的生产方式造成耕层土壤结构恶化,水分蓄、保、供能力下降,致使粮食增产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针对上述生产与技术问题,围绕“以高效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节水补充灌溉为辅”的技术原则,开展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机理和关键技术创新,在半湿润区提出了“蓄水保墒”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在半干旱区提出了“蓄水保墒+节水补灌”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构建了7套适于吉林省半干旱、半湿润区的栽培技术模式,并在生产中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