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5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33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试验旨在了解广西猪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的发生态势,为预防和控制此类疫病提供科学依据。采用RT-PCR/PCR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8年2月采自广西的349份流产胎儿样品进行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及猪乙型脑炎病毒(JEV)6种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病原的检测并分析其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年份、季节之间的差异及病原混合感染情况。结果显示,2014-2017年,6种病原的猪场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JEV(36.00%)、PRRSV(16.00%)、PCV2(9.00%)、PRV(7.00%)、PPV(6.00%)和CFSV(5.00%),样品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JEV(27.06%)、PRRSV(6.18%)、PRV(5.88%)、PCV2(3.82%)、CSFV(2.35%)和PPV(2.35%)。季节因素对6种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JEV在夏季、秋季检出率较高,春季、冬季检出率较低;PRRSV一年四季检出率均较高,且无明显差异;PCV2在春季检出率较高,其次是夏季和冬季,秋季检出率较低;PRV在春季、冬季检出率较高,夏季、秋季检出率均为0;PPV在夏季检出率较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检出率为0;CSFV在冬季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夏季,春季和秋季检出率均为0。流产胎儿以单一感染为主,6种病毒均存在不同程度单一感染情况,单一感染率JEV最高(23.82%)、PCV2最低(0.59%);混合感染以双重感染为主,其中以2016年双重感染情况较多,且感染组合多样;三重感染情况较少、仅在2016年送检样品中发现1例,未发现四重及四重以上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2014-2017年,JEV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已成为广西部分猪场母猪流产最主要病毒性病原。PRRSV和PRV仍是目前引起广西猪场母猪流产的主要病毒性病原。  相似文献   
22.
螺旋藻抗炎和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探讨螺旋藻抗炎作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构建小鼠体内炎症模型,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药物,以小鼠耳肿胀为观察指标,探讨螺旋藻的体内抗炎作用;通过环磷酰胺构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以不同剂量螺旋藻处理后测定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的脏器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同时结合脾脏及胸腺病理组织学观察,探讨螺旋藻对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螺旋藻对小鼠体内抗炎作用影响的试验中,0.3%螺旋藻灌胃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地塞米松对照组和其他螺旋藻处理组(P0.01),且螺旋藻对各试验组小鼠的脏器指数无不良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其它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小鼠胸腺指数跟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小鼠血清IL-2、IL-6、TNF-α、IFN-γ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脾小体萎缩、胸腺小体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变性坏死,而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的脾小体和胸腺小体结构清晰完整、淋巴细胞增多。综上,螺旋藻能降低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对小鼠的免疫抑制,并且能修复小鼠脾脏和胸腺损伤,说明其在抗炎和缓解免疫抑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以体质量为(100.0±10.0) 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设置生长最适宜组(28℃)和高温应激组(35℃)2个处理水平,暂养7 d后分别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统计累计死亡率,并于细菌感染后24、48、72、96、120 h,采集组织检测HSP70基因表达水平,探讨高水温下无乳链球菌感染罗非鱼过程中HSP70的作用机制,为制定控制无乳链球菌病的合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试验结果表明,LD50攻毒试验中,28℃组试验尼罗罗非鱼在感染后48 h内没有死亡,感染120 h的累计死亡率为20%;而35℃组试验罗非鱼在感染24 h后累计死亡率就达到13.3%,在感染120 h后累计死亡率达到53.3%。各组织中,HSP70基因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鳃中24 h的表达量为最高,鱼脾、肠和肝中48 h的表达量为最高。说明水温35℃组无乳链球菌感染的罗非鱼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28℃组,水温28℃组和35℃组的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4.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引起的,该病的主要特征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不孕、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尤其以产木乃伊为主,而母猪本身并不表现除流产之外的临床症状,其他猪感染后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血清学调查表明PPV感染在猪群中普遍存在,90%以上的老母猪和78%的小母猪呈PPV抗体阳性,第1次怀孕的6~9月龄小母猪若遭受PPV感染,最容易发生繁殖障碍.  相似文献   
25.
为探究黄连解毒散(HLJDS)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检索HLJDS中的所有化学成分,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条件筛选HLJDS的活性化合物及HLJDS活性化合物潜在靶点的数量和名称。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和CTD数据库检索与筛选TGE的相关靶点和HLJDS作用于TGE的相关靶点。采用微生信在线Venn图制作工具分析HLJDS活性化合物和TGE的共同靶点。将上述数据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化合物-靶点的网络,其中度值>32的化合物可能是关键的化合物或者作用靶点。将HLJDS作用于TGE的相关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库,获得HLJDS作用于TGE的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相关工具分析靶点的网络拓扑学参数,并通过这些参数筛选HLJDS作用于TGE的关键靶点。结果显示,从HLJDS共筛选到77个活性成分和825个药物作用靶点,并筛选到950个TGE相关靶点,其中HLJDS的活性成分与TGE交集的靶点有202个。中药-...  相似文献   
26.
不同清粪工艺对养猪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清粪工艺对猪舍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粪污水排放量和粪污水水质指标的影响。以密闭式的水冲式清粪(对照组CK)、水泡粪清粪(试验Ⅰ组)、干清粪(试验Ⅱ组)和水厕式清粪(试验Ⅲ组)的4种不同清粪工艺的猪舍进行养猪试验,每个月连续5日对猪舍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粪污水排放量和粪污水水质指标进行监测。表明不同清粪工艺各试验组的猪舍温度和相对湿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猪舍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平均每头猪的冲洗水量和产生污水量、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耗氧量(CODcr)和悬浮物(SS)数值最低。水厕式清粪工艺养猪技术可以降低猪舍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粪污水排放量和改善粪污水水质指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7.
黄藤素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纯天然植物药,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炎症、外科感染、菌痢、肠炎、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眼结膜炎等。作者就近年来黄藤素的提取及人工合成研究、检测方法、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藤素作为新兽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龙毅  刘趣  徐文芬  孙庆文  赵武霞  王波  陈亮 《种子》2022,(2):87-92,封3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以5种有效成分为评价指标,对收集到的30批贵州不同产地石吊兰种质资源药材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药材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均表现为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7-羟基-6,8,4'-三甲氧基-5-O-β-D-葡萄糖黄酮苷(Ⅱ)>石吊兰素>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8-C-β-D-葡...  相似文献   
29.
应用套式RT—PCR检测广西临床病料猪流感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式RT-PCR技术是在常规RT-PCR的基础上设计1对内套引物,对常规RT-PCR的产物再进行一次PCR扩增,该技术比常规RT-PCR技术的检测敏感度更高,更适于检测病原RNA含量极其少的临床病料。通过应用套式RT-PCR方法对来自广西7个市不同猪场的疑似猪流感的临床病料进行猪流感病毒检测,结果发现,被检的7个市均检出猪流感病毒,72份病料中31份为阳性,阳性率为43.06%,可见广西有呼吸道症状的病猪中有较高猪流感病毒感染率,必须重视和加强广西猪流感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30.
利用正交试验对猪细小病毒(PPV)N株在IBRS-2细胞转瓶培养中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为PPV N株弱毒疫苗的大量培养工艺提供参考.设细胞培养液pH值(7.0、7.2和7.4)、接毒时间(0、24和48 h)、接毒剂量(0.10%、1.00%和10.00%)、收毒时间(48、72和96 h)等因子和水平.结果表明,PPV N株转瓶培养的最佳培养条件组合为细胞培养液pH值7.2,采用同步接毒,接毒剂量为0.10%,收毒时间为接毒后96 h.其中收毒时间是影响PPV N株毒价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