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类黄酮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液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试验选用864只39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96只鸡,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分别饲喂添加0、30 mg/kg蜂胶黄酮(PF)和6 mg/kg大豆黄酮(DA)的玉米-豆粕型日粮8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PF和DA对蛋鸡产蛋率、破软壳率、料蛋比有改善的趋势;日粮中添加PF和DA能够显著降低蛋黄胆固醇的含量,在蛋保存的第7和14天两者均能不同程度降低蛋黄丙二醛的含量;在试验第4、8周,日粮中添加DA和PF能够显著提高血清HDL水平(P<0.05),在试验第8周,DA显著降低血清TC和TG水平,而PF显著降低血清TC水平并显著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P<0.05);此外,日粮中添加DA和PF能够显著提高第4周时T、B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且添加PF显著提高第8周时T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富维生素E(VE)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富VE转基因玉米)对肉鸡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并与非转基因玉米添加外源DL-α-生育酚乙酸酯作用效果比较,对富VE转基因玉米营养有效性进行评价。选用360只1日龄罗斯308肉鸡公雏,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42 d。普通玉米负对照组(负对照组,NC)日粮使用非转基因玉米配制不添加外源VE,1~21和22~42 d日粮VE水平分别为4.38和4.63 IU/kg;富VE转基因玉米组(富VE组,VER)使用富VE转基因玉米配制,1~21和22~42 d日粮VE水平分别为14.11和14.91 IU/kg;普通玉米正对照组(正对照组,PC)使用非转基因玉米配制并添加DL-α-生育酚乙酸酯添加剂,使其VE水平与富VE组一致。结果表明:①除1~21 d富VE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负对照组外(P0.05),其他生长性能各指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21 d时,富VE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正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负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低于负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对照组(P0.05);42 d时,富VE组肝脏TG含量与正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均显著低于负对照组(P0.05)。③与正对照组相比,富VE组21 d血清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42 d血清MDA、H_2O_2、GSH、SOD、CAT和T-AOC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负对照组相比,富VE组21 d和42 d血清MDA和H_2O_2均显著降低(P0.05),21 d血清GSH、GSS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SOD、CAT和T-AOC及42 d血清GSSG、GSH-Px、CAT和T-AOC均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同等VE水平条件下,富VE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添加外源DL-α-生育酚乙酸酯添加剂对试验肉鸡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具有相似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2007年,在中国生产的宠物饲料被人为添加三聚氰胺导致美国大量宠物死亡,三聚氰胺对动物的损害引起人们的关注。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中严重超标的三聚氰胺导致全国出现大量肾结石患儿,举国震惊。三聚氰胺作为一种有机化工中间产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其毒性试验较少且多集中于动物试验,迄今为止还没有三聚氰胺人体试验的报告,而有关化学品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4.
反刍家畜酵母培养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酵母培养物一般是活体酵母细胞及其生产基质.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中最早是用作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补充饲料(张宏福1994).20世纪50年代证实日粮中添加低剂量的酵母培养物能提高阉牛的增重(Beeson和Perry,1952),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Renz,1954).此后大量的研究表明,酵母培养物对改善反刍动物瘤胃的微生物生态,刺激某些有益细菌的生长,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奶牛产奶量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舍饲(concentrate feeding,CF)、放牧(pasture feeding,PF)对滩羊股二头肌肉品质、肌纤维特性、宰后成熟过程中超微结构及蛋白降解变化的影响。选取体重接近的4~5月龄滩羊公羔2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以舍饲、放牧方式饲养,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采集股二头肌作为试验样品,并对其肉质性状、肌纤维特性及宰后成熟过程中超微结构与蛋白降解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放牧组羊肉剪切力、硬度和内聚性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弹性则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羊肉肌纤维密度和Ⅱ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均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Ⅰ型肌纤维的直径、横截面积和数量比例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在宰后成熟过程中,舍饲组羊肉肌浆蛋白溶解度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两组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在宰后24 h至最低后逐渐回升,但各时间点差异均不显著(P>0.05);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显著上升后趋于平稳,舍饲组增加率(50.97%)高于放牧组(41.94%);超微结构显示,宰后肌肉肌原纤维结构松弛、裂解,Z线发生降解,肌原纤维小片化出现,舍饲组肌原纤维结构破坏程度比放牧组更严重。舍饲组肌浆蛋白变性程度小,宰后降解速率较慢,而肌原纤维蛋白降解较明显,降解产生的小分子蛋白量高于放牧组。综上所述,饲养方式改变了滩羊股二头肌纤维特性,并对宰后成熟过程中肌肉超微结构及蛋白降解产生影响,舍饲饲养使得股二头肌纤维密度增加,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积减小,并降低了肌肉剪切力;此外,由于Ⅱ型肌纤维比例的增加,舍饲饲养提高了肌肉宰后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增长率、肌浆蛋白溶解度和蛋白降解速率,使宰后成熟过程加快,改善了股二头肌肉嫩度。  相似文献   
16.
蓖麻饼脱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青余  桂荣  那日苏 《饲料工业》2002,23(11):35-39
蓖麻(RicinuscommunisL.)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蓖麻属植物。其经济价值较高,蓖麻籽(Castorbean)含约50%的蓖麻油,蓖麻油富含ω-羟基化脂肪酸———蓖麻醇酸(Ricinoleicacid),为12-羟基十八烯酸甘油酯,其含量达90%左右,性质独特,是一种难得的可再生的化工原料(傅福勤,1998a)。蓖麻籽取油后剩下的残渣称为蓖麻饼(Castorbeanmeal)。蓖麻饼中含丰富的蛋白质,粗蛋白质含量为33%~35%。蓖麻蛋白组成中,球蛋白占60%,谷蛋白占20%,清蛋白占16%,不含或含少量动物难以吸收的醇溶蛋白,…  相似文献   
17.
Leptin对哺乳动物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能量代谢调节起着关键作用.据认为,在奶牛生长阶段对生殖系统和乳腺发育起着一定营养调节作用.然而,通过营养调控增加血浆Leptin的发育阶段没有确定.还不清楚奶牛血浆中Leptin浓度是否影响初情期的开始.设计两个试验研究这些问题.试验中分别饲喂新生犊牛不同水平的代乳品,使犊牛的平均日增重分别达到平均570 g/d或1210 g/d.每周都采取血样直到犊牛体重达到105kg屠宰时为止.低日增重组的Leptin和肥胖素含量一直保持不变,而高日增重组的Leptin和肥胖素含量在试验的第3周开始增加.在第2个试验当中3~5月龄的后备牛饲喂加入棕榈酸钙盐或共轭亚油酸(CLA)的TMR,保证后备牛的平均日增重水平达到1 kg/d.一直采取血样直到第3个初情期黄体出现为止.脂肪来源对与生长有关的参数、体组成、初情期、血浆Leptin含量没有影响.因此,从试验开始直到屠宰,按日龄因素对血浆Leptin含量重新分析.在奶牛1岁前,血浆Leptin浓度一直几乎保持在2.3 ng/ml这一水平,此后血浆Leptin含量明显增加.在奶牛1岁左右血浆Leptin含量几乎保持不变的阶段或者以后血浆Lep-tin含量急剧增加阶段,初情期开始的频率几乎与之相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血浆Leptin含量在犊牛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受营养因素的调控,Leptin含量的急剧增加并不是奶牛初情期开始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8.
肉牛血浆和尿液中莱克多巴胺残留消除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莱克多巴胺在肉牛血浆和尿液中的残留消除规律.【方法】选取3头中国‘西门塔尔’杂交肉牛,连续饲喂莱克多巴胺28d,给药剂量2.01mg/(kg·d),采集给药第1、7、14、21、28d和停药第3、7、14、28d血浆和尿液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血浆和尿液中莱克多巴胺含量.【结果】血浆与尿液中莱克多巴胺含量均在给药7d达到峰值,血浆中残留量为(6.55±1.93)ng/mL,未酶解尿液中残留量为(8 402.03±1 307.09)ng/mL.峰值之后莱克多巴胺含量开始下降,停药后下降迅速,停药3d时血浆中残留量为(0.60±0.01)ng/mL,未酶解尿液中残留量为(1 334.93±25.74)ng/mL,停药28d时血浆中未检测到莱克多巴胺,而未酶解尿液仍可检测到(5.77±0.10)ng/mL;酶解后尿液中莱克多巴胺含量显著高于酶解前(P0.05).【结论】与血浆相比,肉牛尿液更适合作为莱克多巴胺的监管靶标.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β-受体激动剂添加模式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选取15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257.9 kg±33.3 kg)的西门塔尔肉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添加莱克多巴胺,添加剂量为670.0 μg/kg体重;试验Ⅱ组添加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和克伦特罗的混合物,添加剂量分别为223.3、50.0、5.3 μg/kg体重。给药期28 d,停药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给药第28天时,试验Ⅰ组肉牛血浆中游离脂肪酸(FFA)浓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肉牛血浆中葡萄糖(GLU)和游离脂肪酸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整个试验过程中,除停药第28天时试验Ⅰ组肉牛血浆中胰岛素(IN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β-受体激动剂对各试验组血浆中激素水平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肉牛血浆中的FFA可作为β-受体激动剂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可通过对其的监测来监管β-受体激动剂在肉牛生产环节中的非法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阳离子盐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离子平衡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泌乳期、产奶量和胎次都无显著差异的荷斯坦奶牛48头,随机分为4组,各组每头分别饲喂阳离子盐0 g/d(对照组)、20 g/ d(试验Ⅰ组)、30 g/ d(试验Ⅱ组)和40 g/ d(试验Ⅲ组),试验期共55天。(结果)结果表明:试验组的产奶量普遍提高,但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变化不明显,同时提高了牛乳中K+、Na+、Ca2+、Mg2+,而阴离子Cl-和SO42-离子基本无变化(P>0.05);血清中K+、Mg2+、Na+、Cl-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但显著增加了SO42-离子含量(P<0.05)。(结论)可见,泌乳期奶牛日粮中添加阳离子盐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维持离子平衡,有利于保证奶牛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