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4篇
  3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村规划类课程教学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农村区域发展的专业背景,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社会需求阐述了农村规划类课程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构建了农村规划类的课程体系,最后从培养学生兴趣、扩展知识内容、关注侧重点、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5个方面论述了农村规划类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2.
应用型创新性农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高校所开设的实验课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与农学相关的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而目前我国地方性高校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尚存在众多弊 端,阻碍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拟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 新思路,以期构建较为完整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应用型创新农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而为高等学校农学及其它学科的应 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对捻穗授粉法、沾粉授粉法、喷粉授粉法及套管授粉法进行比较,其中捻穗授粉法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套管授粉法稳定性最好,平均结实率最高为89.85%。授粉过程所消耗时间最短。喷粉授粉法稳定性最差,且平均结实率也较低,为44.96%,耗时较多,二者结实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故采用套管授粉法可有效提高杂交工作效率,以获得更多杂交种子。在授粉过程中,对花粉保存也进行了研究。通过离体花粉的低温保存以及解冻方式的对比和通过采集花粉的时间以及待授粉柱头的授粉时间对比.结果表明:短期内不同的低温保存途径和解冻方式对花粉活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收集后的花粉在2min内活力最高,而柱头最佳活力期是在去雄后第三天。故此应提前3d对小麦母本去雄套袋。授粉时尽量在2min内完成。如果因天气或其他原因需要暂时保存花粉,应该在收集后立即装入液氮罐中.以确保小麦花粉的最大活力。  相似文献   
94.
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和节水性状差异及对供水的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24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不同的灌水处理下,研究了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抗旱指数的品种差异。结果表明,灌水处理间与品种间产量差异均极显著,灌水与品种互作差异显著。2水处理产量高于4水。石4185,冀 5579,石麦12等19个品种2水处理产量高于4水,多丰2000,师栾02-1,良星99等5个品种4水产量高于2水。分别以2水处理和4水处理下的产量作为水地产量计算抗旱指数,得出抗旱型,不抗旱型和中间型比例分别为4.2%, 29.2%,66.6%和20.8%,20.8%,58.4%。综合分析认为石麦12,冀5579和石新618等产量和节水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更适于节水栽培。  相似文献   
95.
为探究日光温室早春茬马铃薯生产的补光技术,通过对马铃薯进行CK(未补光)、T1(揭帘前补光4 h)、T2(盖帘后补光4 h)处理的试验,研究不同时段补光对日光温室早春茬马铃薯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未补光处理,T1、T2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株高、茎粗、块茎产量及淀粉含量,且T1处理下块...  相似文献   
96.
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C103玉米抗小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对同核异质玉米C103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适宜浓度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培养滤液来诱导玉米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对照的玉米病斑面积是处理组的7.9~12.2倍,差异极显著,并以1:60预处理效果最佳;经0~72 h的动态检测,与对照相比,诱导玉米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平均提高了57.8%,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平均提高了52.9%,有害物质丙二醛的含量平均降低了38.2%;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能够作为激发子诱导专化寄主玉米获得抗病性.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HM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作用及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方法】以两对同核异质玉米自交系(B37和C103)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不同稀释倍数的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的致病性,从中筛选适宜诱导的有效浓度,在诱导中和接种后两个阶段分别测定防御酶活性及与抗病性相关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不同基因型与不同细胞质玉米都可以利用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以增强其抗性;不同处理时期,植物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不同的诱导处理均导致抗病性反应的产生,对C细胞质的预处理效果好于N细胞质,且具有浓度效应。【结论】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后,刺激了POD、PAL酶活性提高和MDA含量下降,以此来启动玉米本身的防卫系统,因钝化作用而抑制侵染,当再接种高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后,抗病性相关酶得到了进一步激活,使C细胞质玉米对HMC敏感性降低,从而玉米叶片呈现出抗病性。  相似文献   
98.
以东北冷凉风沙区普遍采用的玉米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试验(2004~2007年),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微生物数最均大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留茬(B1)>火茬(B3).灭茬方式(B3)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留茬覆盖(B2)处理前期土壤脲酶活性较低,但后期增长迅速.留茬覆盖(B2)措施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最显著.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比对照高1.58%,但差异不显著.同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都表现出随覆盖年限的延长而提高的趋势,留茬覆盖(B2)方式的有机质含量增加明显,2007年比2004年增加0.18g·kg~(-1).年际间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CK),且随着保护性耕作方式实施年限延长,同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留茬覆盖(B2)的增幅最大,2007年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和32.7%.  相似文献   
99.
国外种子包衣技术及其对种子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国外对种子包衣的研究概况,着重论述了包衣膜对种子发芽、吸水过程,同时指出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温度与水分的影响程度。文章还介绍了种子延迟发芽的方法及机理。  相似文献   
100.
丙二醛(MDA)含量在玉米诱导抗病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C103和B37)的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检测玉米叶片中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说明:经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的玉米叶片中的MDA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1:60处理组效果最好,同时也说明了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