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为研究硝酸根离子和不同pH缓冲溶液对氟苯虫酰胺的光化学降解行为的影响,采用液液分配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不同浓度的硝酸根离子存在时和不同pH缓冲溶液中氟苯虫酰胺的光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300 W汞灯的照射下,氟苯虫酰胺在不同浓度硝酸根离子溶液中的光解半衰期为0.55~1.36 h;氟苯虫酰胺在酸性(pH 4)条件下光解速率最快,在中性(pH 7)条件下次之,在碱性(pH 9)条件下光解速率最慢。氟苯虫酰胺的光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硝酸根离子会抑制氟苯虫酰胺的光解;氟苯虫酰胺在不同缓冲溶液中的光解速率顺序为pH 4>pH 7>pH 9  相似文献   
42.
多抗霉素B在鲜人参中的储藏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鲜人参样品中多抗霉素B的简易样品前处理程序和HPLC-MS/MS检测方法,对0~150 d低温储藏的鲜人参添加样品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多抗霉素B在鲜人参样品中的低温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建立分析方法在0.01~2.0 mg/L范围内线性响应良好,0.2~5.0 mg/kg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78.0%~94.7%,定量检测限为0.275 mg/kg;鲜人参样品在-18℃和-20℃储藏条件下多抗霉素B的平均降解率均小于30%,说明多抗霉素B在鲜人参样品中至少可以稳定储藏150 d。该结果为多抗霉素B在人参上的残留登记试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宁南霉素在人参上的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水平,于2019年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延吉市以及辽宁省桓仁县4地进行了宁南霉素在人参及其植株中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样品经体积分数为0.2%的甲酸水溶液提取,采用PLS+PXC固相萃取柱净化,XSelect? HSS T3色谱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测定。结果表明:在0.1、0.2和1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鲜人参和人参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99%和92%~94%,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为4.7%~5.6%和4.0%~5.6%;在0.2、1和2 mg/kg添加水平下,宁南霉素在干人参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95%,RSD为1.4%~10%。在鲜人参与人参植株中的定量限 (LOQ) 均为 0.1 mg/kg,在干人参中的 LOQ 为 0.2 mg/kg。白山、桓仁两地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人参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11.77和0.76 d。4地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宁南霉素在鲜人参上的最终残留量低于LOQ,在人参植株上的最终残留量为相似文献   
44.
三唑酮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0%三唑酮乳油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改进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土壤和甘蓝样品分别用丙酮─水和甲醇─水溶液提取,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的二氯甲烷相浓缩后用正己烷定容,甘蓝样品则经过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后用正己烷定容,用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三唑酮的最小检出量为8 9×10-13g,在土壤和甘蓝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2 23×10-4mg/kg,收获时甘蓝和土壤中三唑酮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土壤和甘蓝空白样品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 36%~95 50%,变异系数为4 38%~17 70%,符合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45.
嘧菌酯在大豆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大豆中嘧菌酯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并研究了其在植株和大豆籽粒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经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玻璃层析柱净化,通过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 ECD)测定。结果表明,在0.025、0.25、2.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嘧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3.4%~10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7.5%;最小检出量为1×10-12 g,最低检测浓度为0.025 mg/kg。施药剂量为推荐剂量的1.5倍(有效成分337.5 g/hm2)时,嘧菌酯在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为0.8~3.6 d。在225、337.5 g/hm2剂量下施药3~4次,测得收获期大豆中嘧菌酯的残留量均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 0.5 mg/kg。按照推荐剂量225 g/hm2处理,建议我国嘧菌酯在大豆上的MRL值可暂定为0.5 mg/kg,安全间隔期为14 d,施药次数不超过3次。  相似文献   
46.
莎阔丹除草剂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46%莎阔丹(40%灭草松+6%2甲4氯)水剂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建立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莎阔丹在稻田水、土壤、鲜植株、糙米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均大于80%。在稻田水中灭草松的半衰期为0.6~1.3 d,2甲4氯的半衰期为0.9~1.3 d;土壤中灭草松半衰期为1.5~1.9 d,2甲4氯半衰期为4.3~6.9 d;在水稻鲜植株中灭草松半衰期为1.0~1.3 d,2甲4氯半衰期为2.4~2.6 d,降解较快。收获期土壤和水稻籽粒中灭草松和2甲4氯的残留量均低于各自MRL值。  相似文献   
47.
建立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20%SC在稻田土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探讨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在稻田土中的贮存稳定性。选用乙腈∶水∶乙酸55∶45∶0.1(V∶V∶V)为流动相,流速为0.8m L/min,在250nm采用外标法对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在此方法基础上,研究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在-18℃下在稻田土中的贮存稳定性规律。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2%~1.35%和2.9%~5.7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34%~104.51%和83.71%~90.24%,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和0.999 7。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在-18℃下在稻田土中贮存60d后,分解率5%,符合FAO/WHO联合标准的等同认定要求。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可用于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的同时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48.
嗪草酮在土壤和大豆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C-μ-ECD分别对嗪草酮在大豆、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分析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1×10<'-12>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方法的添加浓度为O.O1、10、1.00 mg/kg,嗪草酮在土壤、大豆植株和大豆籽粒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9.4%~104.4%、91.1%~101.9%、80.O%~98.4%,标准偏差分别为1.46%~5.47%、1.59%~2.96%、2.51%~6.23%.70%嗪草酮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945 g/hm<'2>施药1次,2年3地试验结果表明:嗪草酮在土壤和大豆植株上的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式(C=C<,o>e<-kt>),嗪草酮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4-17.7 d,施药60.0 d后消解率即达到90.O%以上;在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2.7-7.O d,在植株中消解速度快于土壤.  相似文献   
49.
才爽  侯志广  逯忠斌  谢文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48-12549
[目的]研究乙草胺在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方法]通过黑龙江、吉林和湖南2年3地的田间小区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分析乙草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测定最终残留量。[结果]乙草胺在水稻上的半衰期为4.4~8.3d,半衰期较短,属于易降解农药。在有效成分为600和900g/hm^2的剂量条件下,施药1次,测得水稻中乙草胺残留量均低于0.01mg/kg。[结论]综合多方面因素,按照900g/hm^2施药剂量处理,建议我国乙草胺在水稻上的MRL值可暂定为0.02mg/kg,施药次数1次。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噻虫啉在土壤和稻谷中的残留情况。[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480g/L噻虫林悬浮剂在水稻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在稻谷上的最终残留量。[结果]吉林、湖南和广东2年3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药浓度为315g/hm^2时,噻虫啉在水稻土壤中半衰期为0.1~0.5d。在有效成分为315、210g/hm^2的剂量条件下,施药2~3次,测得稻壳最终残留量低于7.830mg/kg,糙米最终残留量低于0.1mg/kg。[结论]综合多方面因素,按照推荐剂量210g/hm^2处理,建议我国噻虫啉在水稻上的MRL值暂定为0.1mg/kg,安全间隔期为7d,施药次数不超过2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