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1 毫秒
21.
广东省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广东地区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采用K B纸片法测定了112株1995-2012年来源于不同种类患病水产动物的气单胞菌对20种抗菌药的耐药性,数据用WHONET 5.6耐药监测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高达85.7%和79.5%,其次对利福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链霉素、萘啶酸、磺胺类、头孢西丁、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达57.1%、51.8%、49.1%、44.6%、31.2%、28.6%、28.6%和21.4%;对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氯霉素和多西环素相对敏感。比较不同来源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结果显示爬行、两栖动物和观赏鱼来源的分离菌株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等药物的耐药率比养殖鱼、虾类的高;气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不同来源的气单胞菌的耐药率亦不尽相同。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存在多重耐药菌株应引起重视,今后在气单胞菌疾病防治方面要慎重用药,并且有必要开展水产动物源的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水产养殖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PMQR基因、QRDR突变与气单胞菌喹诺酮类耐药相关性,以116株水产源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法检测PMQR基因(qnrA、qnrB、qnrS、qepA、aac(6′)-Ib-cr)并分析QRDR靶基因gyrA、parC突变情况,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萘啶酸(NAL)、环丙沙星(CIP)、恩诺沙星(ENR)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表明:116株气单胞菌中,有18株(15.52%)菌株携带PMQR基因,其中8株(6.90%)携带qnrS2基因,9株(7.76%)携带aac(6′)-Ib-cr基因,1株同时携带qnrS2、aac(6′)-Ib-cr基因,未检测到qnrA,qnrB和qepA基因;56株(48.28%)菌株发生QRDR靶位点突变,主要突变方式为GyrA:Ser~(83)Ile和GyrA:Ser~(83)Ile+ParC:Ser~(87)Ile;对NAL、CIP及ENR耐药率分别为47.41%、12.07%及11.21%;7株仅携带qnrS2基因菌株未发生QRDR突变,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略下降,NAL、CIP及ENR的MIC值分别小于4.00、0.50和1.00mg/L;10株携带aac(6′)-Ib-cr基因的菌株均发生QRDR突变并对NAL表现耐药,MIC值均128.00mg/L,其中8株对CIP和ENR表现耐药,MIC值均≥4.00mg/L;发生gyrA单突变或gyrA和parC双突变菌株均对NAL表现耐药,MIC值均≥64.00mg/L,CIP和ENR的MIC值有的4.00mg/L,有的≥4.00mg/L。综上,QRDR靶基因突变可影响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对萘啶酸的药物敏感性,而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可能与PMQR和QRDR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广东主要水产养殖地区气单胞菌的耐药状况,为评估水产养殖中的细菌耐药性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2016年每年7—9月分别对广东佛山、肇庆、韶关和阳江等4市6区(县)16个养殖户共20个池塘(均为无发病史池塘)进行动物样品及环境样品采集,分离纯化气单胞菌,然后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从采集的590份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143株气单胞菌,鉴定为8个种,分别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占60.28%)、简达气单胞菌(A.jandaei,占18.11%)、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占7.96%)、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占7.09%)、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占5.86%)、达卡气单胞菌(A.dhakensis,占0.35%)、A.simiae(占0.26%)和舒伯特气单胞菌(A.schubertii,占0.09%).1143株分离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表现不一,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7.81%),对磺胺间甲氧嘧啶和萘啶酸中度耐药(69.55%和46.72%),对其他11种抗菌药物相对敏感,耐药率均在20.00%以下.豚鼠气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率最高(25.37%),其次是嗜水气单胞菌(11.11%),温和气单胞菌、简达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相对敏感,多重耐药率分别为2.20%、1.93%和1.74%.畜禽粪便分离菌株的多重耐药率较高(10.53%),其次是鱼组织分离菌株(5.88%),而池塘水和底泥分离菌株相对敏感,多重耐药率分别为3.35%和1.95%.畜禽—鱼复合养殖模式和非复合养殖模式气单胞菌分离菌株均对新霉素完全敏感,但前者对其他13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后者;高密度养殖杂交鳢及复合养殖模式下团头鲂和麦鲮源分离菌株的耐药率较高,而一些经济价值相对较低的品种如罗非鱼和草鱼,其分离菌株多重耐药率较低.[结论]广东主要水产养殖地区气单胞菌耐药率总体水平不高,耐药程度与养殖水平、用药习惯及养殖模式等有关,磺胺类耐药性已成为水产养殖细菌病害防治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水产养殖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了解其发展趋势及传播风险,为评估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氟苯尼考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吸收特征及组织毒理,在30℃实验条件下,分别按0、5、12、20、40、80、100 mg/kg的给药剂量,通过药饵单次饲喂实验罗非鱼氟苯尼考后,使用HPLC方法检测各剂量组的血药浓度,结果发现各剂量组10 h的血药浓度分别为0、1.49±0.46、2.66±0.62、5.08±0.75、10.60±2.34、13.74±2.87、14.42±0.49μg/mL(M±SD,n≥6,n为各浓度点数据量),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实验动物体内血药浓度也随之上升,但40 mg/kg剂量以上,其浓度增幅降低,提示药物利用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按照0、12、20、40、100 mg/kg的给药剂量连续饲喂罗非鱼7 d以研究药物对罗非鱼的组织毒理特性,组织切片显示20 mg/kg以下剂量组未见明显病变,在高剂量组(40 mg/kg、100 mg/kg)则出现了剂量依赖的肝肾细胞损伤现象,并且该损伤在继续饲养7 d的情况下未见修复。建议生产上的给药剂量不高于20 mg/kg,以免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利用率降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   
25.
水温(28±2)℃时,按20mg/kg的剂量给平均体质量(500±10)g的鳜鱼单次口服乳酸诺氟沙星,服药后0.5、1、2、3、4、6、8、12、24、48、72、96h,分别测定鳜鱼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药物含量,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药物在鳜鱼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结果显示,乳酸诺氟沙星在鳜鱼血浆、肌肉、肝脏、肾脏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4.333、6、3、5h,达峰质量浓度分别为3.625、2.39、33.089、19.375mg/L,各组织中肝脏吸收的药物含量最高,其次是肾脏、血浆和肌肉;乳酸诺氟沙星在鳜鱼血浆、肌肉、肝脏、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2.589、131.652、16.830、30.558h,药物在肝脏中消除速度最快,而在肌肉中消除最慢。以肌肉中药物残留限量为50μg/kg计,建议单次投喂乳酸诺氟沙星的休药期不低于24d。  相似文献   
26.
繁殖性状是畜禽的重要生产性能之一,直接影响养殖成本与经济效益。与繁殖相关的性状通常受基因调控,其中Smads基因对繁殖性状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Smads基因编码的Smads蛋白是TGF-β超家族中重要的调节因子,也是TGF-β/Smad信号通路中将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内的关键信号分子。Smads基因参与调节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等过程,并且调控畜禽卵巢的功能、卵泡的生长发育及激素的合成分泌,从而影响畜禽的繁殖性状。文章介绍了Smads基因的结构和生物学作用,并综述了Smads基因对畜禽繁殖性状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Smads基因对繁殖性状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A(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ⅠA, BMPR-ⅠA)基因多态性对藏羊(Tibetan sheep)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以403只产单羔藏羊母羊和30只产双羔藏羊母羊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proved multiple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 iMLDR)对BMPR-ⅠA基因两个SNPs在藏羊群体中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及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BMPR-ⅠA基因第8和第9外显子上检测到g.136901G>A和g.139032G>A两个同义突变位点。在g.136901G>A和g.139032G>A突变位点上均检测到GG、GA和AA三种基因型,其优势基因型均为GG,优势等位基因均为G;藏羊群体处于低度多态(PIC<0.25)。χ~2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g.136901G>A和g.139032G>A两个突变位点均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两个位点之间连锁不紧密。关联性分析结果发现,g.1369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