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1篇
综合类   9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研究乌苏里貉资源群体中GH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试验选取生长性状差异较大的两个乌苏里貉群体分别构建DNA池,对GHR基因的第10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结果 表明:发现5个SNP位点,分别为T911C、C1112T、G1454A、G1522A、C2279T.其中T911C为错义突变,可导致苯丙氨酸改...  相似文献   
22.
本文旨在探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育成期母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血清中与氮代谢相关的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50±3)日龄断奶的雌性水貂 60只,平均体重为(0.577±0.073)kg,随机分成 6组,每组 10个重复,每个重复 1只,单笼饲养。6组水貂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 28%、30%、32%、34%、36%、38%的试验饲粮。在水貂 65、80、95、110日龄时各进行 1次消化代谢试验,分析各日龄水貂的蛋白质消化率、脂肪消化率、氮沉积、蛋白质生物学价值、饲料转化率及体增重等指标。结果表明:50~65日龄,38%蛋白质组体增重极显著高于28%和 32%蛋白质组(P<0.01),38%蛋白质组饲料转化率极显著优于 28%和 32%蛋白质组(P<0.01);50~110日龄,32%和 34%蛋白质组体增重显著高于 28%蛋白质组(P<0.05)。95日龄时,32%、34%和 38%蛋白质组的蛋白质消化率极显著高于 28%和 30%蛋白质组(P<0.01)。110日龄时,34%蛋白质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净蛋白质利用率极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1)。110日龄时,38%蛋白质组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34%和36%蛋白质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 28%蛋白质组(P<0.05)。综合试验中的测定指标,建议50~65日龄,水貂饲粮蛋白质水平为 36% ~38%;66~80日龄,水貂饲粮蛋白质水平为 34% ~36%;81~110日龄,水貂饲粮蛋白质水平为 32% ~34%。  相似文献   
23.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冬毛期水貂胃肠道消化酶活性以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选择 90日龄的健康公貂 60只,随机分成 6组(每组 10个重复,每个重复 1只),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 28%(Ⅰ组)、30%(Ⅱ组)、32%(Ⅲ组)、34%(Ⅳ组)、36%(Ⅴ组)和 38%(Ⅵ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 7d,正试期 115d。饲养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制备胃肠道内容物上清液,用于测定消化酶活性;制备空肠组织切片,用于观察空肠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Ⅴ组水貂的胃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Ⅱ和Ⅲ组(P<0.01),与Ⅳ和Ⅵ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水貂的十二指肠和空肠胰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Ⅱ、Ⅲ、Ⅴ和Ⅵ组(P<0.01)。Ⅳ和Ⅴ组水貂的回肠胰淀粉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或 P<0.01)。Ⅳ组水貂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Ⅱ、Ⅴ和Ⅵ组(P<0.01),空肠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Ⅰ、Ⅱ、Ⅲ、Ⅴ和Ⅵ组(P<0.01)。Ⅲ组水貂的回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Ⅵ组(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Ⅵ组水貂的十二指肠胰脂肪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Ⅱ、Ⅳ和Ⅴ组(P<0.05或 P<0.01),空肠胰脂肪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Ⅲ、Ⅳ和Ⅴ组(P<0.05或 P<0.01)。Ⅰ、Ⅲ和Ⅴ组水貂的回肠胰脂肪酶活性极显著高于Ⅱ和Ⅵ组(P<0.01),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蛋白质水平为 36%时,水貂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黏膜厚度以及肠壁厚度均处在较高水平。由此得出,饲粮蛋白质水平可影响冬毛期水貂胃肠道消化酶活性,并可调节其空肠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24.
选择45日龄健康公母水貂各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其中A、AB、AC、AD组均为新型窝箱且构造各不相同,E组为传统窝箱。结果表明:窝箱环境对母貂的体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AD组公貂的体重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与E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组别水貂采食量所呈现的差异性基本上与水貂体重所呈现的差异性大体一致;窝箱环境对水貂干物质和蛋白质消化率没有显著性作用(P>0.05);不同组间母貂的氮代谢水平基本一致(P>0.05),E组公貂食入氮和粪氮最高,但在氮沉积和净蛋白利用率上与其他各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C窝箱干净度最高,各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窝箱环境不能影响饲粮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能力,但能影响公貂的采食量及体重。  相似文献   
25.
对94只母貂的体重(x1),体长(x2),管围(x3)与其产仔数(y)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产仔数的估测模型^y=1.666-0.005x1+0.332x2,经检验此模型的适合度,回归系数和复相关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模型预测效果良好,为准备配种期母貂的体况调整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铜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55日龄蓝狐1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20个重复(公母占1/2),每个重复1只。Ⅰ~Ⅴ组蓝狐分别饲喂铜含量为7.89、20.00、40.00、80.00、160.00 mg/kg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Ⅲ组公狐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Ⅴ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Ⅴ组(P<0.05);Ⅲ组母狐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Ⅲ组公狐的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Ⅱ、Ⅴ组(P<0.01),显著高于Ⅳ组(P<0.05),Ⅲ组公狐的脂肪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1),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母狐之间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母狐的脂肪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Ⅲ组(P<0.01),显著低于Ⅳ、Ⅴ组(P<0.05)。3)Ⅲ组公狐的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Ⅰ、Ⅱ、Ⅲ组公狐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Ⅲ组母狐的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Ⅱ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当饲粮铜水平为40.00 mg/kg时,饲粮营养物质消化率、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较为理想,且可获得较佳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7.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2.21±0.60)kg的9周龄健康雄性蓝狐10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6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蛋白质水平为30%的基础饲粮(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0(Ⅰ组)、0.2%(Ⅱ组)、0.4%(Ⅲ组)、0.6%(Ⅳ组)、0.8%(Ⅴ组)和1.0%(Ⅵ组)蛋氨酸的试验试粮。对照组(Ⅶ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2%的基础饲粮(适宜蛋白质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Ⅴ组与Ⅵ组的末重(第45天体重)极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1),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16~30天的平均日增重,Ⅳ组、Ⅴ组、Ⅵ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31~45天的平均日增重,Ⅴ组、Ⅵ组极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1),且Ⅴ组还显著高于Ⅵ组和对照组(P<0.05)。Ⅴ组、Ⅵ组的干物质排出量极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1),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Ⅵ组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Ⅲ组(P<0.05),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的脂肪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和Ⅵ组的胱氨酸排出量极显著低于Ⅱ组、Ⅲ组和对照组(P<0.01);Ⅵ组的胱氨酸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对照组的胱氨酸消化率与Ⅴ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蛋氨酸添加水平的提高,蓝狐的蛋氨酸消化率相应增高,Ⅵ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Ⅴ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的总氮排出量显著低于Ⅰ组、Ⅱ组和Ⅲ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Ⅴ组的氮沉积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的净蛋白质利用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本试验的各项测定指标,在蛋白质水平为30%的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0.8%的蛋氨酸即饲粮中蛋氨酸水平为1.14%时能够满足育成期蓝狐对蛋氨酸的需要量,此时蓝狐的生长性能、蛋白质消化率和氮沉积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8.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鹿血与鹿茸血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鹿血与鹿茸血之间的小分子代谢物组分差异,为鹿血、鹿茸血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PCA、OPLSDA)对鹿血与鹿茸血的整体代谢物组分进行比较,并进行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显示,鹿血与鹿茸血在X变量上区分明显,表明两者在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代谢物的峰值共筛选出28种显著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脂类、核苷酸及天然抗氧化剂-麦角硫因在鹿茸血中含量较高。鹿血与鹿茸血的代谢组学分析能够为鹿血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
试验以乌苏里貉为对照,分别从繁殖性能、生长性能、毛皮品质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等四个方面对白貉进行了测定,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和管理条件下,白貉和乌苏里貉窝产仔数和分窝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生长性能中,不同毛色个体30-210日龄体重和体高差异不显著(P0.05);毛皮品质中,白貉背部绒毛长度显著高于乌苏里貉的公貉(P0.05),白貉母貉被毛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种类貉(P0.05);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中,除了个别指标有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在这两种毛色的貉中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0.
为开展目标蛋白质在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培养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优化脂质体转染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以获得最优质粒转染参数。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基本形态特征变化,免疫荧光法鉴定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为标记基因,利用LipofectamineTM 3000介导外源DNA转染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探讨质粒DNA与脂质体比例(1.0∶1.0,1.0∶1.5,1.0∶2.0,1.0∶2.5,1.0∶3.0)、质粒用量(0.5,1.0,1.5,2.0,2.5μg)、细胞传代次数(第2~6代)、细胞初始接种密度(50%,60%,70%,80%,90%)、转染效果观测时间(12,24,36,48,60 h)对转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梅花鹿耳成纤维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长梭形细胞生长,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为阳性;筛选的最佳转染条件:当质粒DNA与脂质体比例为1.0∶2.0,质粒DNA用量为1.5μg,细胞传代次数为第3代,细胞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