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1篇
综合类   9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测定了4个地方品种、7个培育品系和10个引进品种共124只家兔的线粒体ATPase6,8基因801bp序列。结果表明:124只家兔ATPase6,8基因的A、G、T、C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30.46%、10.74%、29.34%和29.46%,A+T含量(59.8%)明显高于G+C(40.2%);发现了9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7个,颠换2个,没有发现缺失或插入,变异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位,核苷酸多样度为0.0004,说明家兔线粒体DNA遗传差异较小;确定了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121,单倍型H5为所有品种的共享单倍型,大多数个体属此单倍型,这可能与家兔的连续定向选育有关,用邻接法构建的家兔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我国家兔起源于2个母系。  相似文献   
2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锌水平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选取8周龄平均体重为(2.21±0.49)kg的健康蓝狐90只,分成5组,通过方差分析调整各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每组18只,公母各占1/2。各组饲粮锌水平分别为39.75(Ⅰ组)、60.00(Ⅱ组)、80.00(Ⅲ组)、100.00(Ⅳ组)、120.00 mg/kg(Ⅴ组)。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公狐平均日增重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母狐Ⅱ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2)公狐干物质消化率Ⅱ组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Ⅳ组(P<0.01),显著高于Ⅲ组和Ⅴ组(P<0.05);脂肪消化率Ⅱ组极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1);蛋白质消化率Ⅱ组极显著高于Ⅰ组、Ⅳ组和Ⅴ组(P<0.01)。3)公狐食入氮Ⅰ组和Ⅳ组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粪氮Ⅰ组、Ⅳ组和Ⅴ组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母狐尿氮Ⅲ组和Ⅴ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氮沉积Ⅰ组和Ⅱ组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显著高于Ⅲ组(P<0.05);净蛋白质利用率Ⅰ组和Ⅱ组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显著高于Ⅲ组(P<0.05);蛋白质生物学价值Ⅱ组极显著高于Ⅴ组(P<0.01),Ⅰ组和Ⅱ组显著高于Ⅲ组和Ⅴ组(P<0.05)。综合试验结果得出,育成期蓝狐饲粮锌水平为60.00 mg/kg时,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有效减少粪氮和尿氮的排出量。  相似文献   
213.
为进一步分析黑色素皮质激素受体-1(melanocortin-1 receptor,MC1R)基因的分子特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nBank中已报道的赤狐MC1R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的碱基组成特点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了预测及分析,构建了12个物种MC1R蛋白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赤狐MC1R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954 bp,共编码317个氨基酸,为单一外显子,G+C含量高于A+T,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分子质量为34.8694 ku,等电点为9.13的亲水性稳定碱性蛋白;存在7个强跨膜区、7个广泛磷酸化位点和1个潜在的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第157位的苏氨酸),α-螺旋为其主要二级结构元件;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一员,包括多个潜在重要功能基序;同源性分析与分子进化树结果均表明,赤狐与北极狐、狗和貉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14.
试验旨在对基于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筛选出的马鹿特异性SNPs位点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为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的鉴别提供可靠的分子遗传标记。随机选取30个马鹿特异性SNPs位点,根据SNPs位点前后各200 bp的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6.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随机选取的验证样本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进行Sanger测序,对测序结果利用BioEdit软件进行峰图的观察,利用Mega 6.0软件对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观察每个特异性SNP位点在不同验证群体中的基因型,对每一个马鹿特异性位点的峰图和比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0个马鹿特异性位点中有28个和前期研究结果一致,其中1个SNP位点(SNP3)中G等位基因在梅花鹿中的基因频率为0.05,而G等位基因在马鹿中的基因频率为1,G等位基因在马鹿个体中的基因频率比在梅花鹿个体中高,同时,利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位点在马鹿和梅花鹿中基因型分布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1个SNP位点(SNP5)中T等位基因在梅花鹿的基因频率为0.15,而在马鹿中的基因频率为1,且这个SNP位点在梅花鹿和马鹿中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所以这2个位点仍然可以作为马鹿的特异性SNPs位点。研究结果说明了GBS测序筛选出的马鹿特异性SNPs可以作为鉴定的分子标记,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的鉴别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15.
本试验通过研究吉林梅花鹿不同生长阶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情况,旨在为梅花鹿的健康检测、疾病防治、育种等提供依据和参考。选取吉林省左家、双阳、东丰地区哺乳仔鹿93头(公37头,母56头)、育成鹿135头(公40头,母95头)、成年鹿130头(公42头,母88头),共358头,进行13项血液生理指标、19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哺乳公鹿与哺乳母鹿各项指标总体上差异不大,仅红细胞系统指标、血糖、肌酸激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在不同性别的育成鹿与成年鹿中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生长阶段公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血糖等差异显著(P<0.05),红细胞系统、肌酸激酶、钙、无机磷、肌酐等差异极显著(P<0.01),白蛋白、淀粉酶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生长阶段的母鹿淋巴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差异显著(P<0.05),白细胞总数、红细胞系统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钙、无机磷等差异极显著(P<0.01),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白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性别的梅花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存在较大变异,部分指标的差异可能与梅花鹿生茸、性别等生物学特性有关。对上述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获得了不同性别的梅花鹿在不同生长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参考范围,可为梅花鹿选种育种、疾病诊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为野生东北梅花鹿资源保护和健康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16.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中国环颈雉脂肪型-脂肪酸合成酶(A-FABP)和脂蛋白酶(LPL)基因多态性,并对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中国环颈雉的胸肌和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A-FABP基因检测到1个突变位点,LPL基因检测到2个突变位点,均产生3种基因型,关联性分析表明:A-FABP基因和LPL基因的3个位点与中国环颈雉胸肌IMF含量显著相关(P0.05),AA、CC和EE为有利单基因型。3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中的AACC和AAEE的胸肌IMF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聚合个体(P0.05)。  相似文献   
217.
散养0.5岁龄东北虎体重及体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45只0.5岁龄东北虎的体重和5个主要体尺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0.5岁龄东北虎体重和体尺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40.9314 0.3983L 0.7490S 0.2761A-0.2569C-0.0375T(♂)、W=-59.5255 0.7150L 0.2461S 0.1953A-0.0086C-0.1729T(♀),明确了0.5岁龄东北虎体重与体尺指标的关系,为东北虎的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8.
邢秀梅  陈立敏  高秀华 《特产研究》2001,23(1):30-31,34
选用健康,出生日期及体重相近的雄性北极狐仔狐(54-56日龄)46只,随机分成三组,进行颗粒饲料饲喂试验,1,2,3组颗粒饲料分别含蛋白粉为25.0%,31.5%,38.0%(育成前期)和15.0%,21.5%,28.0%(育成后期),结果表明:三个试验 中北极狐体重增长均较快,平均每只狐的日增重达43.98g,1组与2,3组间日增重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比较,本试验在北极狐育成前期以3组料最好,育成后期以2组日粮配比最佳。  相似文献   
219.
酪氨酸酶转运对黑色素生成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哺乳动物毛色的形成依赖于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数量及分布比例,酪氨酸酶类(TYR/TYRP1)的转运及其活性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衔接蛋白(AP-1/3)和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生物合成复合物(BLOC-1,2,3)将TYR/TYRP1从早期核内体转运至黑素小体,若TYR/TYRP1无法转运至黑素小体中,黑色素合成则会受到抑制。ATP7A将铜离子转移到TYR/TYRP1,从而激活TYR/TYRP1活性,ATP7A的减少同样会使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合成量减少。关注这些复合物在转运TYR/TYRP1的作用及影响其活性的因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析黑色素合成机理,以此为基础探索哺乳动物毛色的淡化机制,以期为阐明人类黑色素合成障碍的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0.
对敖鲁古雅驯鹿SRY(Sex-determiningregion of Y-chromosome)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测序及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RT-PCR技术从敖鲁古雅驯鹿鹿茸组织中扩增SRY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敖鲁古雅驯鹿SRY基因的cDNA序列及蛋白质结构进行分析,同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扩增的敖鲁古雅驯鹿SRY基因的c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驯鹿SRY基因的cDNA序列(登录号AB247629.1)一致,全长690 bp。敖鲁古雅驯鹿SRY基因编码229个氨基酸;敖鲁古雅驯鹿SRY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结合其二级结构和结构域预测分析,SRY蛋白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具有HMG结构域。通过构建NJ系统发育树,发现敖鲁古雅驯鹿与白尾鹿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敖鲁古雅驯鹿SRY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