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农学   84篇
基础科学   5篇
  11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大豆是植物油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是影响植物油品质的主要因素,油酸是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之一,具有较强的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增加油酸的含量可以提高大豆油的耐储存性,也有利于人体健康。GmFAD2-1A和GmFAD2-1B是大豆编码脂肪酸去饱和酶,调控油酸向亚油酸转化的关键基因。脂氧合酶是大豆种子中的抗营养因子之一。它在酶促氧化的条件下产生豆腥味,限制了大豆产品的应用。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和降低加工成本,有必要培育无脂氧合酶的突变品系。大豆中GmLOX基因(包括GmLOX1、GmLOX2、GmLOX3)编码脂氧合酶。脂氧酶也能催化亚油酸氧化生成脂质氢过氧化物,然后形成豆腥味。因此,降低亚油酸的含量有助于减少豆腥味的形成。同时编码脂氧酶也能延缓豆油的酸败。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对中吉602的GmFAD2-1A、GmFAD2-1B、GmLOX1、GmLOX2和GmLOX3基因进行编辑。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在T2代分离到7个具有不同等位变异的优异新种质。与中吉602相比,突变体种子中脂氧合酶活性显著降低,油酸含量提高至81....  相似文献   
242.
蛋白质含量是大豆重要的品质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位点并挖掘候选基因,对定向培育高蛋白含量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优良品种黑农88作为母本与高蛋白优异种质P73-6B作为父本杂交,构建了一个由265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利用中豆芯1号对F2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并构建图谱,结合蛋白质含量表型数据,采用IciMapping 4.2软件在20号染色体上定位了一个QTL,物理距离为2.46 Mb,在区间附近筛选出11个多态性SSR标记并分析群体,将定位区间从2.46 Mb缩小至100.8 kb。增加Gm20_28349696、Gm20_30805913、Gm20_31341532和Gm20_31483719共4个SNP位点,进一步将区间缩小到95.8kb。对区间内包含的4个基因的9个不同组织在Phytozomev13.1和PPRDRNA-seq2个数据库中的表达量分析得到了2个候选基因,分别为Glyma.20g081800和Glyma.20g082000基因,本试验结果为大豆蛋白质含量基因克隆及蛋白质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3.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籽粒蛋白约为40%,是优质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之一。挖掘控制大豆高蛋白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i,QTL)以及分子标记育种对高蛋白大豆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的中黄35 (Zhonghuang 35, ZH35)和中黄13 (Zhonghuang 13, ZH13)杂交构建的包含192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供试材料,通过对两亲本及RIL群体重测序,构建了包含4879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总遗传距离为3760.71 cM,相邻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0.77 cM。RIL群体及亲本分别于北京顺义和河南濮阳种植, 2个环境共检测到15个蛋白含量相关QTL位点,分布于5号、12号、15号、17号、18号、19号和20号染色体,贡献率为4.36%~11.39%。其中,北京顺义和河南濮阳检测到qPro-20-1和qPro-20-3, 2个QTL贡献率分别为7.65%和7.58%,重叠区域包括33个基因。本研究有助于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大豆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并为进一步培育高蛋白大豆品种提供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244.
抗旱性是大豆在干旱胁迫下高产稳产的重要生态性状,筛选耐旱种质资源提高新品种的抗旱能力,是保障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大豆微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大豆成株期抗旱性鉴定方法,利用海南冬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系统调查了干旱对163份不同大豆资源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4个农艺性状的影响。再利用加权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63份微核心种质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63份大豆微核心种质可划分为5个抗旱等级,并鉴定出高抗旱(1级)种质4份(ZDD02159、ZDD10430、ZDD13560和ZDD16874)、抗旱(2级)种质14份、中抗旱(3级)种质52份、敏感(4级)种质74份以及高敏感(5级)种质19份。这些研究结果和抗旱种质的挖掘,为利用资源拓宽遗传基础,培育抗旱大豆新品种和抗旱基因发掘与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5.
在海南三亚以4个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鼓粒期采集不同厚度的鲜荚,对自然阴干后的种子状态、百粒重及发芽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荚厚度为7~8mm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分别达96.7%和85.8%,分别超过正常收获种子的8.6%和10.3%,因此在海南冬季最适宜提前收获的鲜荚厚度为7~8mm。利用提前摘荚技术,从播种至收获需要50d左右,阴干处理15d,一个世代共需要65d。10月底至次年5月初之间在海南种植,可连续繁殖3代,该技术可为大豆的快速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46.
微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 3,FAD3)是植物种子α-亚麻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尽管很多FAD3基因被分离和鉴定,植物FAD3蛋白结构特征及遗传演化研究较少。为了探究脂肪酸去饱和酶FAD3蛋白特征及其在大豆中的遗传演化情况,本研究分析了37个物种(包括33种植物、2种蓝藻和2种真菌)的51个FAD3蛋白的序列特征和进化关系,并分析了大豆3个GmFAD3(GmFAD3A、GmFAD3B和GmFAD3C)基因在598份材料中的单倍型及其编码蛋白构象。结果发现,植物FAD3蛋白序列和结构较为保守,其进化关系与植物分化进程一致。GmFAD3A、GmFAD3B和GmFAD3C分别包含14,4和4种单倍型。GmFAD3A-1(Hap1/2)在各大豆种植区域均有分布,Hap3/4/5除华南和西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虽然GmFAD3A-1(Hap1/2/4)和GmFAD3A-1(Hap3/5)编码蛋白构象差异较大,但可能与地理分布并无关联。而GmFAD3A-2(Hap1~5)编码蛋白构象基本相同,表明GmFAD3A-2可能并未受到选择。GmFAD3B(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