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5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马铃薯晚疫病感病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对象,采用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和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3种药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交替使用其中2种或3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优于单一使用1种药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与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与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与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3种组合交替施用共喷药4次,防效分别为65.96%、61.70%、60.34%,商品薯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为61.74%和60.07%和52.01%。生产上可选用药剂交替使用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在福建省闽清县种植的反季节番茄上发现一种细菌病害,从病叶和茎杆上共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能在番茄上引起相同症状病害,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15个菌株致病力均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等鉴定,确认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茄子.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与番薯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叶菜型甘薯‘福菜薯18号’为试验材料,利用BGISEQ-500平台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单分子测序技术对全基因组进行建库测序,并组装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果显示: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1 387 bp,具有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其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LSC)、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SSC)和2个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IR)的长度分别为87 597, 12 052和30 869 bp.注释共得到132个基因,包含87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37个tRNA基因.在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搜索到54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五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重复基序个数分别为32, 4, 3, 11, 2和2个.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叶菜型甘薯与甘薯四倍体野生种Ipomoea tabascana和二倍体野生种Ipomoea trifid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增加马铃薯生产品种的数量,满足目前福建不同生态区域多样性和农户的需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福建省种子总站于2007年联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了中薯7号新品种。经过多点试验、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生育期88 d ,叶片绿色,茎紫色,单株块茎数6~8个,薯型椭圆形,薯皮淡黄色、光滑,薯肉乳白色(闽审薯2012005),芽眼浅,干物质含量18.38%,食味品质较好,休眠期60 d左右,产量29716~32321 kg ·hm^-2,高感晚疫病。该品种在栽培技术上应注重地块选择与翻耕起垄、备种、播种期选择、密度控制、科学肥水管理、中耕培土、病虫害防治以及及时收获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对福建省马铃薯新品种(系)鉴定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利用筛选出的11对多态性较好的SSR标记对9份马铃薯新品种(系)及其主要亲本进行遗传分析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扩增出89个等位位点,其中84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94.38%。不同引物扩增出等位位点数5(STM1049)-15(STI027)个,平均8.09个。利用STI027、STI052、STI033、STI047、STM3023和STM0030共6对引物构建了供试品种(系)的SSR指纹图谱。其中引物STI027可以将13份品种(系)完全区分开,引物STM0030可以将10个品种(系)区分开。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628处,可将13份品种(系)分为四类,聚类结果与供试品种(系)的系谱来源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马铃薯的抗寒能力,以18份马铃薯资源和47份马铃薯后代品系为材料,采用低温胁迫处理马铃薯离体叶片,测定其相应电导率,经Logistic方程拟合得出其半致死温度(LT_(50))。结果表明,供试材料LT_(50)介于-3.8~-1.0℃,材料间差异显著,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供试材料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均呈"S"曲线变化。根据LT_(5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分为低温敏感型、中间型、耐寒性较强3类,筛选出耐寒性强的2份资源及4份后代品系可作为耐寒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温室大棚进行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闽薯1号冬季扩繁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播种密度为6000株时,大薯产量最高;密度为4000株时,小薯产量最高;密度为7000株时,种薯产量最高;密度为5000株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8.
苦瓜新品种闽研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用遗传距离大、来自不同区域的苦瓜品种材料高代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27个,通过比较观察表明,组合120(闽研1号)综合性状表现优良,中早熟,商品瓜长纺锤状,瓜长26~32cm,瓜横径5.0~6.5cm,瓜肉厚0.8cm左右。瓜皮色淡绿具有光泽。平均单瓜重300~450g。肉质甘脆微苦,品质好。参加漳平、霞浦、福清多点试验,总产量达26000~32000 kg·hm~(-2),分别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97%、13.7%、16.5%。  相似文献   
19.
应用微生物农药、抗生素类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及化学农药对南方蔬菜的主要害虫——甜菜夜蛾和小菜蛾进行了室内外的防治试验.结果筛选出多种农药对2种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它们之间的合理混配还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杀虫植物种类及其杀虫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生态问题,人们才开始寻找和发掘新的杀虫资源.植物性杀虫剂的开发研究作为农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引起有关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被取食昆虫的生存斗争结果,诱导了许多植物本身产生某种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次生物质,能抵御虫害的侵袭,其中有许多次生物质对昆虫表现为毒杀、忌避、拒食、抗产卵及昆虫生长调节作用等.很久以前,人们就已将许多植物应用于防治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这对当今世界植物杀虫剂的研究和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地球上至少有25万种不同的植物中,在化学性质上进行过调查研究的仅占10%,作为农药而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就更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