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5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甘薯品种小象甲的危害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福薯8号、金山57、泉薯12号等8个不同的甘薯种质,按随机区组排列连续3年种植在同一甘薯小象甲危害较重的地块,在收获前通过对象甲危害指数、产量损失率、拐头(薯蒂)危害率等3项指标调查和鉴定,结合品质检测和田间降水量统计开展各指标间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以危害指数为主要指标,从高到低依次是金山57、福薯8号、广薯87、泉薯12、福薯88、福薯90、福薯9号、福薯2号,其中金山57的危害指数最高,受危害最重,产量损失率也较高,后面的品种依次降低,综合危害指数、拐头危害率和产量损失率发现,金山57、福薯8号2个品种遭受小象甲的危害最重,而福薯2号遭受小象甲危害的程度最低;不同年份间小象甲对甘薯的危害指数、拐头侵染率和产量损失率之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其中产量损失率与危害指数相关性最高,拐头侵染率与危害指数相关性中等,拐头侵染率与产量损失率相关性最低。3年的试验结果结合降水量、品质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象甲发生较重的丘陵地区,天气持续干旱少雨是造成甘薯象甲大面积爆发的重要因素,甘薯的某些品质相关性状如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与小象甲危害的3个指标中的2个指标达到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52.
为了探究国内外甘薯茎叶研究的发展历程、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前沿,本文以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688篇国内外甘薯茎叶研究文献为研究样本,通过运用CiteSpace等软件对甘薯茎叶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薯茎叶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论文发表期刊较为分散,但英文文献的高频期刊更具学术影响力和传播面。经合作网络分析发现,甘薯茎叶研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团队,但团队之间合作较少,且中、英文文献涉及的研究团队重合度不高。此外,甘薯茎叶中生物活性物质生理功能解析、茎叶资源的生物质能转化、叶菜型甘薯品种选育及其栽培以及甘薯叶片衰老机制研究等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相似文献   
53.
苏云金杆菌摇瓶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正交试验法 ,对苏云金芽孢杆菌高毒力菌株 TS1 6进行了摇瓶发酵培养基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不同原料对发酵液毒力的影响相差很大 ,在几种培养基组分中以鱼粉对发酵液的影响最大 .试验所得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 :黄豆饼粉 3 2 g· L- 1 、玉米粉 1 4g· L- 1 、花生饼粉 3 2 g· L- 1 、鱼粉 1 4g· L- 1 、蛋白胨 4g· L- 1 、酵母 6g· L- 1 、Fe SO4 · 7H2 O 0 .0 4g· L- 1 、Zn-SO4 · 7H2 O 0 .0 8g· L- 1 .  相似文献   
54.
为探讨银杏内生细菌对萝卜软腐病的防病作用,通过块根接种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对萝卜软腐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共获得8株拮抗作用较强的内生细菌,其中菌株Hy11抑菌作用明显.对生防菌株Hy11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并应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菌株Hy11,研究该菌株在萝卜体内的定殖动态.结果显示,该菌株对萝卜软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对萝卜块根和幼苗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9%和66.7%;对萝卜幼苗的促生率达113.28%.经鉴定,菌株Hy11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标记菌株Hy11-gfp在喷雾接种银杏叶片后0~3 d种群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10d后保持相对稳定;其在萝卜的根、茎和叶中均能够定殖,在根中的定殖数量最高可达1.2×104 CFU/g.  相似文献   
55.
内生芽孢杆菌TB2防治辣椒疫病效果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内生芽孢杆菌(Bacillus sp.) TB2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苗和果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液浸种处理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70.0%;菌液浇灌后48 h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88.1%;菌液喷雾处理的果接种病菌后14 d防病效果可达65.2%。喷雾或浇灌菌株培养液后间隔24 h以上接种病原菌的防病效果比二者同时接种时高。生防菌菌体及其胞外分泌物均有防病作用,其胞外分泌物的速效性较好,菌体的持效性较好。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液可诱导植物抗性相关酶的变化,但其与病菌共同接种于辣椒时诱导作用可相互影响。疫霉菌处理可使辣椒果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出现明显的峰值;菌液处理可诱导辣椒SOD和POD活性增强;但菌液与病菌共同处理后,辣椒果的MDA含量和SOD、POD、CAT的活性均较低,与清水对照接近,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对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引进与评价,为选育彩色马铃薯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引进6份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原种二代)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青口试验基地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分析评价的相关试验。【结果】引进的6份种质资源产量均比费乌瑞它(对照)低,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华颂88的品质表现最佳,其蛋白质、维生素C、淀粉和总氨基酸含量都比对照高,其中:蛋白质(3.18 g·hg~(-1))、赖氨酸(119mg·hg~(-1))、异亮氨酸(75mg·hg~(-1))、苯丙氨酸(83mg·hg~(-1))、亮氨酸(120mg·hg~(-1))、苏氨酸(87mg·hg~(-1))、组氨酸(41mg·hg~(-1))、天门冬氨酸(546mg·hg~(-1))、丝氨酸(77mg·hg~(-1))、谷氨酸(549mg·hg~(-1))、甘氨酸(71mg·hg~(-1))、酪氨酸(68mg·hg~(-1))、脯氨酸(71mg·hg~(-1))、总氨基酸(2 277mg·hg~(-1))含量在6份种质资源中均为最高;华颂66的维生素C含量(47.7mg·hg~(-1))最高;青薯9号淀粉含量(22.4 g·hg~(-1))最高。【结论】综合考虑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并考虑到尽早利用这些种质资源选育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的现实需求,建议优先选用华颂88、华颂66和青薯9号这3份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选育新品种。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类型甘薯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薯种质资源的传播途径分析、分类鉴定、有效利用及杂交亲本选择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利用其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通过DPS 7.05计算不同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并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以筛选获得的20条ISSR引物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23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条带比例达99.14%,平均每条ISSR引物扩增出11.60条条带.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5份野生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4637,124份甘薯栽培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805.野生种与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和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688、0.4618和0.4643;而在124份栽培种中,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大(0.2024),引进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1673),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可将野生种与栽培种完全区分开;5份野生种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又被划分为4个类别;124份栽培种在遗传距离为0.2000时可划分为6个类别,其中,新种花、福菜薯18号和黄皮9号3个品种各自单独组成一个类群(第Ⅰ、Ⅱ和Ⅴ类),金山57、豫薯8号和瑞薯1号组成第Ⅲ类;第Ⅳ类包含93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第Ⅵ类由25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结论]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地的甘薯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以野生种与栽培种间的遗传差异最大,而栽培种间又以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间差异较大,即地方品种资源在我国甘薯育种亲本选择利用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ISSR分子标记是一种适用于甘薯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理想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8.
以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TB2菌株基因组为模板,克隆了该菌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ORF.测序结果表明该ORF全长1 500 bp,编码49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5.07ku,等电点为7.83.Blast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M28332)纤维素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98%),其氨基酸同源性也达98%,已被GenBank收录(Accession number).用BamH I和Xho I双酶切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pET-29a( )后相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glu,并导入BL21细菌中表达.酶学特性表明:SDS-PAGE电泳在59 ku左右有融合蛋白带,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为6.4,为中性纤维素酶.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TB2纤维素酶的功能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
【目的】克隆植物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S2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β-1,4-endoglucanase gene,eglS),探明BS2中该基因与定殖的相关性。【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S168基因组为模板扩增组成型启动子rpsD。依据芽孢杆菌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BS2基因组为模板扩增eglS。将rpsD启动子基因和eglS片段用T4连接酶连接,并对连接产物进行PCR扩增,得到eglS表达盒片段。将表达盒片段插入穿梭载体pGFP4412用以构建eglS过表达质粒。设计引物扩增eglS的同源重组片段,与具有单交换功能的整合载体pMUTIN-GFP+连接构建敲除质粒。eglS的过表达质粒和敲除质粒转化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分别获得过表达突变体和敲除突变体。将过表达质粒转化敲除突变体感受态细胞获得互补突变体。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CR、平板酶活力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突变体。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测定突变体和野生菌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活力,同时采用定量灌根接种法检测不同菌株30 d内在小白菜各组织中的定殖数量。【结果】获得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荧光的过表达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PCR检测结果表明敲除突变体中能够扩增出675 bp的目的条带,而以野生菌株和整合载体DNA为模板扩增时没有对应条带,成功得到敲除突变体。野生菌及各突变体β-1,4-内切葡聚糖酶平板活力检测结果显示,野生菌BS2只有一个水解圈且透明,过表达突变体与互补突变体有大于野生菌的双水解圈,内圈的水解圈透明,外圈的水解圈不透明。敲除突变体沿菌体边缘也有一个小水解圈。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分析结果证实野生菌及突变体间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过表达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中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增高,分别是野生菌的111和82倍;敲除突变体中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野生菌BS2几乎为0。突变体与野生菌在小白菜体内定殖数量以及酶活力检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小白菜组织以及相同的分离时间内,敲除突变体的定殖数量最少,其在根茎叶中的定殖数量与其他菌株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敲除突变体的酶活力也显著低于其他菌株(P<0.05)。过表达突变体的酶活力以及在小白菜体内的定殖数量在P<0.05水平上显著高于敲除突变体和野生菌,互补突变体的酶活力和在小白菜体内的定殖数量与过表达突变体基本一致。【结论】内生芽孢杆菌BS2菌株β-1,4-内切葡聚糖酶的活力高低与其在小白菜体内的定殖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表达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在定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0.
栽培密度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处理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广薯87和福薯8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水平对2个甘薯品种的蔓长、蔓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有重要影响,2个品种表现不一;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福薯8号产量水平部分间达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4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时,其产量最高达45 562.50 kg/hm~2,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广薯87无显著性差异。2个甘薯品种需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进行种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