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2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碳库管理指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有机质对草地封育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本文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半干旱区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以分析土壤有机质对草地封育的响应特征,从而为该区土壤质量的改善和植被建设的生态效应评价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及不同活性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在各土层基本表现出封育18年、封育23年封育13年未封育封育3年的趋势。除封育3年土壤的3种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在090cm土壤剖面均低于100外,封育13年草地060cm土层、封育18和23年草地090cm土层的3种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0,表明随年限的延长,封育对土壤有机质的改善深度也在加深。土壤3种活性有机质与有机质及多数土壤性质呈极显著正相关,能更为灵敏和直观地表征土壤管理的长期效应和土壤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2.
黑岱沟矿区排土场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黑岱沟矿区排土场不同土地复垦方式下的土壤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土壤容重和pH值外,不同复垦方式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团聚体、脲酶和蔗糖酶含量在整体上较未复垦地土壤有所提高;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硝态氮、脲酶、蔗糖酶等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综合指数来表征土壤质量的好坏;以林地为主的混合复垦方式土壤恢复指数较高,表明林地混合复垦方式对黑岱沟矿区排土场土壤修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干湿交替过程对黄土高原几种主要土壤钾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干湿交替对黄土高原区四种土壤有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钾有效性受干湿交替过程影响较大,干湿交替次数与有效钾含量间具有y=a+blogx函数关系;(2)温度升高,增强了干湿交替的剧烈程度,提高土壤钾的固定量,显著降低了土壤钾的有效性;(3)建立了反映干湿交替次数、土壤物理性粘粒和粘粒含量比值、以及钾固定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方程。  相似文献   
14.
Cu Zn Cd和EDTA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土壤酶是反映土壤肥力的一个敏感的生物指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环境的优劣状况,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Cu、Zn、Cd单一污染土壤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3种酶活性在根际土壤中的分布均大于在非根际中的分布,且Cu、Zn、Cd单一污染土壤中3种酶活性均小于对照无污染土壤。从土壤酶活性的角度来看,化学改良剂EDTA对锌污染和轻度铜污染土壤有较好的改良作用,而对镉污染和重度铜污染修复效果不显著。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可作为土壤污染程度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叶面肥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果实性状的影响。[方法]分别用益施帮氨基酸水溶肥、Alexin植物免疫剂、绿进微量元素水溶肥及高丽得全螯合态水溶肥进行田间试验。[结果]益施帮处理显著提高株高、叶厚、叶绿素SPAD和叶面积,Alexin处理显著提高株高和叶厚,2种处理均能增加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益施帮效果优于Alexin;绿进和高丽得处理促进植株生长作用不显著,降低单果重,绿进处理的TSS减少,高丽得处理的TSS少量提高,但2种处理均能使果实提前成熟、硬度增加。[结论]该研究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叶面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长芒草(Stipa bungeana)、苜蓿-长芒草-铁杆蒿(Medicago sativa-S.bungeana-Artemisia sacrorum)、苜蓿-铁杆蒿(M.sativa-A.sacrorum)、长芒草-铁杆蒿(S.bungeana-A.sacrorum)和苜蓿-长芒草(M.sativa-S.bungeana)5种弃耕后自然演替形成的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落中土壤淀粉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进一步阐释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弃耕农地不同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淀粉酶外,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受地上植物群落的显著影响,并且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长芒草群落土壤酶活性低且土壤养分和生物量均低于其他4个群落,表明弃耕后以单一种为优势种的草地群落植被恢复效果并不理想。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土壤酶活性可以指示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以六盘山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20多年的森林土壤种子库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8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不同生长年限、生长坡位、枯枝落叶层和土壤深度对土壤种子库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盘山森林群落不同生长坡位,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坡中部>坡下部>坡上部;不同层次土壤种子库,枯枝落叶层远高于0-15 cm深土层,8种森林群落类型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华山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灌丛>草地;土壤种子库储量高峰期,不同群落有显著差异,华山松林和油松林在林龄的30~40年,华北落叶松林在20年,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在15~20年,灌丛和草地在10~20年,其森林群落生长年限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化趋势呈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相关性极为显著;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丰富,草本和灌木植物远高于乔木树种,乔木树种仅有3~5种,但多数为外来入侵种,而在每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草地植物多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树种。因此,在六盘山林区植被自然更新与合理演替的驱动种和先锋种草地植物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其次是华北落叶松、油松和华山松。  相似文献   
18.
坡向坡位和撂荒地对云雾山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对封育21年的云雾山典型草坡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4种酶活性在坡顶和坡底分布均为阴坡>阳坡>撂荒地。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坡面任何坡位均表现为阴坡>阳坡>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坡面则表现为阴坡>撂荒地>阳坡。不同坡向、不同坡位剖面土壤4种酶活性随剖面层次的增加而降低;在坡顶和坡中部土壤剖面脲酶活性波动较大,在坡底为阳坡>阴坡>撂荒地。封育增加了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其影响深度从坡顶向下而增加;长期封育增加了深层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含量,从而降低了相应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坡向、不同坡位剖面土壤4种酶的活性与对应土层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敏感地揭示了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提高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云雾山不同坡向草地土壤养分的坡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云雾山不同坡向草地土壤养分的坡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封育草坡表层(0-15 cm)土壤碳、氮、磷全量远远高于撂荒坡;阳坡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距坡顶距离的延长呈先降后增趋势,而阴坡则随距坡顶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全磷在不同坡地的变异性较大.在土壤剖面分布上,3个坡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矿质氮、速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或值基本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在大致表现出封育阴坡>封育阳坡>撂荒坡的趋势;pH值则与之相反;速效钾和全磷均呈现出撂荒坡>封育阴坡>封育阳坡.这些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坡地自然封育后土壤养分状况有所改善,其改善程度以阴坡较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连续25年长期培肥试验条件下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从酶学角度揭示长期培肥的效应。结果表明,长期培肥增加了脲酶和碱性磷酸酶酶促反应的Vmax、Vmax/Km和k值;降低了Ea、△G、△H和△S值,说明培肥能提高酶促反应速度、减小活化自由能、加快土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与土壤性质相关分析表明,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大多依赖于土壤化学性状,基于动力学参数的土壤肥力指标体系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且U-Vmax、P-Km、P-Vmax可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