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7篇
  2篇
综合类   60篇
园艺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研究目的:了解农村基层干部土地产权意愿,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建议和改革方向。 研究方法:参与式快速农村评估。研究结果:农村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成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集体所有权权能不完善;耕地撂荒和土地细碎化严重,土地承包期太长。研究结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建立农户退出机制,赋予所有者完整的所有权权能,建立动态化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户分享发展成果机制。  相似文献   
62.
三峡库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斌城  邱道持  贾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21-422,446
阐明了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的重大意义,揭示了三峡库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存在规划技术体系薄弱、规划成果内容简陋等突出问题,难以保障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科学布设和规划。提出建立和强化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的技术保障和实施保障,以此推进三峡库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3.
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研究,是农村居民点节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研究方法:NY-TY空间分析技术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技术平台,综合农民意愿调查(NY)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TY)相结合,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条件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空间分析,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以ArcGIS9.3为研究平台,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构建NY-TY空间分析技术体系,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揭示农户选址意愿,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研究结论:利用NY-TY空间分析技术,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科学制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4.
借助GIS空间数据获取、分析与管理能力,基于农用地分等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建立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模型通过分功能模块从机理上实现评价质量控制,就光温/气候潜力加和算法,采用以能值为基础确定标准产量折算系数 ,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 ;就自然质量分模型,指标区之间因素-分级-分值进行了统一,但保留了因素权重的区域差异性。采用2004-2005年重庆市分区县统计的平均粮食播面单产对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进行独立检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83%和87%,相关性显著。研究得出结论,评价模型有效实现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区域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65.
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系统科学和协调发展观建立REES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获得2000—2004年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采用2维4象限法,对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内江市2000年后从停滞的人类发展进入弱可持续协调发展阶段;在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总体是发展不足。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水,对发展的约束已凸现;发展系统的关键制约因素是产业空心化。③应用此方法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层次分明、形象直观、符合实际、揭示机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采用社会调查法、统计法、住房消费生态足迹测试法构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住房消费承载能力测试模型、住房消费负荷压力测试模型和住房消费生态足迹测试模型,结果显示:1997年-2010年,城市居民住房消费承载能力有所上升,住房消费负荷压力有所加大,住房消费生态足迹有所加深.认为导致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生态足迹加深的重要原因,不仅有楼市房价上涨,还有城市居民住房消费面积增加等因素.  相似文献   
67.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此,从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入手,结合重庆、四川、云南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设的现状特点以及各利益主体对规划制度的需求,提出了健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8.
69.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分析,有利于科学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笔者选取双江镇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与实地调研数据,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数据库,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并运用GIS技术揭示双江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双江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与农村人口逆向增长,农村空闲宅基地多,复垦潜力大;各类用地增长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用地需求大;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过渡,集中程度仍较低,集聚效应差。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优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推进农民新村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0.
近年来,农地流转引起耕地的用途发生变化。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实际调研资料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流转耕地的用途变化的数量特点、空间差异以及耕地流转率对耕地用途变化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农地流转率与耕地用途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93。流转耕地的用途变化趋势主要是耕地变为建设用地、耕地变为园地等其他农地、种粮田变为非种粮田,流转耕地总的用途变化率达69.13%。初步了解土地利用比较效益是推动流转耕地用途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