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3篇
  29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研究油葵和苦荬菜根际土壤固、液相对镉(Cd)和锌(Zn)的活化机制,比较两种植物在轻、中度复合污染农田的修复潜力。  方法  通过大田试验种油葵和苦荬菜,测定成熟期土壤的pH值、有机酸、重金属总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测定土壤溶液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主要离子、水溶态重金属及其形态分布;测定植物各部位中重金属的浓度及形态,通过计算重金属在植物中的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比较两种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潜力。  结果  油葵和苦荬菜根系分泌的低分子有机酸均使根际土壤pH值下降明显,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P < 0.05);苦荬菜根际土中低分子有机酸及DOM的浓度显著高于油葵根际土(P < 0.05)。两种植物根际土壤溶液中的Cd以离子态和DOM结合态为主,Zn以离子态为主;两种植物根际土壤中有效态的Cd差异不显著,油葵根际有效态Zn显著高于苦荬菜;两种植物根际土壤的Zn和Cd有效态与土壤溶液中Cd-DOM和Zn-DOM呈显著相关。苦荬菜根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强,但油葵地上部分能吸收转运更多的Cd和Zn,并在叶中以毒性较低的不溶性磷酸盐结合态和草酸结合态富集。  结论  两种植物根际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增加根际土壤中的Cd-DOM和Zn-DOM的浓度,提高土壤中的Cd和Zn的有效性,苦荬菜根际对重金属有较强的活化能力,但油葵地上部分对Cd和Zn的吸收转运能力更强。两种植物都具有较强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潜力,但从经济角度出发,油葵更适合现阶段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相似文献   
72.
刘爱中  邹冬生  屠乃美  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20-5121,5172
以汕优63、明恢63为试材,设10、20、40 cm3个留桩高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缩短,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增加;反之,低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延长,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下降。再生稻以“多穗取胜”,为保证再生稻获得高产,供试品种留桩高度应在30-40 cm,以确保再生季在9月中旬“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提高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73.
大豆叶片光合,蒸腾等理生特性的品种间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74.
珍稀花生新品种“彩色珍珠”的选育及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新品种"彩色珍珠"是湖南农业大学采用辐射诱变技术选育而成。其突出特点:一是外观和食味品质优异,果形美观,种衣色彩鲜艳,出仁率高,食味香甜而酥松;二是油酸与亚油酸比值(O/L)达1.28,货架寿命长;三是综合抗性好,耐酸性、耐瘠性、耐涝性均强,高抗叶斑病、锈病,中抗焦斑病,白绢病轻;四是高产稳产,参加湖南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荚果产量3897.2 kg/hm2,比对照祁阳小籽增产18.3%。  相似文献   
75.
基于数据挖掘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是生态公益林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与价值量评估公式、参数设置及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结构与体系结构;设计了以模型库与知识库为中心,辅以数据库、方法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软件工程方法、J2EE框架技术、MVC设计模式和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系统开发。系统利用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技术,能进行生态公益林资源分类和关联规则技术挖掘出公益林不同效益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具有较强的分析、预测与决策、可视化输出功能,辅助生态公益林管理与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76.
紫色土人工植被恢复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树明  何飞飞  陈恋  邹冬生 《作物研究》2011,25(5):482-485,488
为评价紫色土地区3种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2010年10月对湖南省衡阳县紫色土国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内3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引入龙须草能提高植物种类和数量,但与自然恢复模式相比,人工恢复模式下整个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对3种恢复模式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研究表明,人工恢复地和乔木群落的丰富度、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heldon均匀度指数均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地,而灌木、草本群落无明显差异,说明经过4年的人工培育,人工植被恢复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处于恢复的演替阶段,群落结构还未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7.
衡阳紫色土区自然环境特点与植被生态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阳地区是湖南省紫色土区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植被稀疏而贫乏.该紫色土区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大特点:年降水量虽大,但蒸发量更大;土壤瘠薄,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基于此,提出应划分适宜的生态植被恢复区域,根据原生演替规律,选定适宜于紫色土区植被生态恢复模式和技术措施等对策,使紫色土区植被“短、平、快”地恢复.  相似文献   
78.
以中国知网CNKI 2020—2022年的212篇关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文献为样本,运用BICOMB可视化和SPSS 27.0热点聚类方法,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2022年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进入了需要跨学科集成和研究机构间加强合作的平稳细化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和乡村景观规划已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三大热点研究主题;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未来趋势,将聚焦于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以及乡村景观规划的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79.
杨宁  杨满元  姜琳  万丽  吴磊  邹冬生 《草地学报》2019,27(2):320-325
本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研究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0~10、10~20与20~40 cm土层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程而增加;矿化率随恢复进程增加,随土层加深先减后增再分布均匀;累积矿化排放量及其速率随恢复进程增加,其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qCO2值随恢复进程和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与凋落物现存量、质量损失率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8*和0.915***P<0.05,**P<0.01)。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进行,土壤生境由早期干扰强烈转向中后期日趋稳定,土壤固碳能力由早期差、潜力大转向中后期强、潜力小。  相似文献   
80.
全面认识桉树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对于阐明单一物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小盆模拟控制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差异的3种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以不添加凋落物的处理和添加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的处理为对照,研究桉树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天然次生林的混合凋落物相比,桉树凋落物具有较高的碳含量和较低的氮含量,其碳氮比也较高;(2)添加桉树凋落物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磷脂脂肪酸的总丰度显著高于不添加凋落物的土壤,但是显著低于添加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的土壤,并且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磷脂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方式差异显著,添加桉树凋落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优于未添加凋落物的处理,但是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混合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包括:碳代谢的活性和多样性。综上所述,与天然次生林本身的凋落物相比,桉树凋落物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和代谢活性均较低,表明桉树凋落物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生境和食物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