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3篇
综合类   36篇
水产渔业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t)蛋白具有拮抗TGF-β超家族许多成员的功能,通过直接的蛋白结合可抑制肌肉抑制素(myostatin)的活性,从而恢复肌肉的生长,表现出增肌效应。参照鲤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的拼接结果,筛选出鲤卵泡抑素Fst1基因的编码框(ORF)序列(全长1 260 bp,编码320个氨基酸),构建了包含金鱼Tgf2转座子左臂(220 bp)、右臂(185 bp)、斑马鱼Mylz2启动子和鲤Fst1基因ORF的供体质粒pTgf2-Mylz2-ccfst1。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并在体外合成的Tgf2转座酶5'加帽mRNA的介导下,获得了一批转鲤Fst1基因的转基因鲤。经PCR检测,转基因鲤Fst1外源基因的整合率平均为44.7%,对其中4尾转基因阳性鲤的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阳性鲤中均含有转基因目的片段。说明Tgf2转座子转基因系统可在鲤中实现较高的转座效率,为进一步研究卵泡抑素在鲤肌肉发育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2.
鱼类低温适应机制及抗寒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鲮(Cirrhinusmolitorella)、罗非鱼(Tilapias)及其它一些喜温性优良养殖鱼类不耐低温问题一直是国内外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点。酸在10~7.0℃就开始死亡,以至只能在广东和广西养殖;而罗非鱼在我国广大地区不能自然越冬,每年需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解决越冬问题。因此,广泛深入研究鱼类的抗寒机理,克隆出与鱼类抗寒性状相连锁的结构基因及调节基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与传统的杂交育种相结合,获得上述鱼类的抗寒品系,将是水产养殖业的一次重大突破,并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极区及北方海域鱼类抗…  相似文献   
53.
为对不同鳊鲂鱼类进行群体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1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构建了6个鳊鲂鱼类群体的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团头鲂和长春鳊6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 a)分别为5.17、6.11、3.50、6.56、5.22、5.22,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分别为0.634 2、0.720 4、0.546 2、0.681 2、0.675 2、0.559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5 6、0.666 9、0.472 0、0.630 6、0.606 4、0.517 0,表明钱塘江三角鲂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厚颌鲂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聚类分析表明,钱塘江三角鲂和团头鲂首先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较近,为0.560 6;厚颌鲂与长春鳊的遗传距离最远,为1.759 2。引物Mam03和EST37产生的特异条带可将鲂属和鳊属鱼类区分,鉴定出鳊属鱼类长春鳊;引物TTF3、EST37、TTF2/TTF10、EST66依次组合可区分出鲂属东江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这3个群体。研究结果为我国鳊鲂鱼类种质资源保存、种群鉴定和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4.
通过比较二倍体野鲫、三倍体异育银鲫和复合四倍体银鲫等不同倍性鲫的染色体组型及红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差异,探讨了不同倍性鲫细胞遗传特征及其倍性鉴别的快速方法.结果表明:(1)二倍体野鲫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00,核型公式为22 m+ 34 sm+22 st+22 t,染色体臂数NF= 156;三倍体异育银鲫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156 (其中6条为超数染色体),核型公式为33 m+51 sm+33 st+33 t+6 mc,染色体臂数NF=234+6 mc;复合四倍体银鲫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06 (其中6条为超数染色体),核型公式为44 m+68 sm+44 st+44 t+6 mc,染色体臂数NF= 312+6 mc.(2)二倍体野鲫、三倍体银鲫和复合四倍体银鲫的红细胞核长径、短径和核体积均依倍性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其中,又以核体积增大最为显著,银鲫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三倍体的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野鲫的2.0倍和1.65倍.通过在Coulter Counter颗粒分析仪上测量红细胞核体积可实现二倍体野鲫、三倍体银鲫和复合四倍体银鲫的快速鉴别.(3)在复合四倍体银鲫中还观察到较高比例(约占10%)的哑铃型红细胞核现象.  相似文献   
55.
罗非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约有700种,主要分布于非洲。按照Trewavas[1]分类法,可把罗非鱼分为3个属,即Tilapia属、Sarotherodon属和Oreochromis属。目前,有生产应用价值的主要是Oreochromis属的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以及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2]。罗非鱼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快、产量高和味道鲜美而少刺等优良特征,近年来,全球罗非鱼养殖产量逐年递增,现已成为世界性主要养殖鱼类之一。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对养殖罗非鱼进行遗传改良,以防其种质退化。当前,国内外除了人工选…  相似文献   
56.
赵心愉  刘娟  邹曙明 《水产学报》2020,44(12):1937-1947
以团头鲂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1(SOCS1)基因socs1asocs1b为编辑对象,在线分析并筛选出合适的靶点合成向导 RNA (guide RNA, gRNA),然后对1~2细胞期的团头鲂胚胎进行gRNA和Cas9蛋白的混合注射。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转录水平检测socs1asocs1b的表达,并通过测序平台在DNA水平鉴定基因序列的突变,成功建立了多种socs1的突变品系。与同期野生型(WT)相比,socs1a突变杂合体(SOCS1a+/-)socs1b 突变杂合体(SOCS1b+/-)团头鲂生长性能增强、体质量显著增加,同时炎症因子基因中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α)和白细胞介素6基因(IL-6)表达量显著增加,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IL-1β)表达无明显变化。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与野生型不同的是,IL-6和TNF-α在SOCS1a+/-和SOCS1b+/-团头鲂肝脏中的表达均有持续显著上升。本实验通过CRISPR/Cas9系统成功敲除了团头鲂socs1asocs1b,为进一步探讨socs1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同时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养殖鱼类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57.
经过175 d养殖,对4个N-乙基-N-亚硝基脲(ENU)诱变草鱼家系进行生长对比,采用显著性比较,偏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对草鱼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体厚性状进行分析,进而运用双向测序法对MSTN1、MSTN2基因在具有明显差异家系中进行SNP位点筛选。试验结果显示,家系4的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家系3,家系4的8个性状明显大于其他3个家系;家系1中体长、尾柄长、体厚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家系2中体长、头长、体厚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家系3中全长、体长、尾柄高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家系4中全长、体长、体厚与体质量密切相关。由此可知,家系4和家系3具有明显的生长差异。对于MSTN1基因,家系3在465位点C/G、467位点G/A,家系4在465位点C/G均发生错义突变;对于MSTN2基因,家系3和4在912位点C/T均发生同义突变,家系3在1027位点G/A、家系4在366位点A/G均产生错义突变,位于非编码区1390位点A/T和1401位点G/A在两个家系均发现SNP位点。试验结果表明,MSTN1、MSTN2基因的不同SNP位点与ENU诱变草鱼的生长性状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8.
为了指导团头鲂(、回交F2的育种工作,对两种回交F2、一种杂交F2及两种原始亲本共5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及生长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团头鲂(MA)、翘嘴鲌(CA)、团头鲂♀×翘嘴鲌2)、翘嘴鲌♀×MC)分别为4.50、4.40、4.75、4.85、5.10,平均观测杂合度(e)分别为0.6671、0.6308、0.6995、0.7240、0.69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046、0.5717、0.6406、0.6676、0.6339,BC1-F2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群体大多数位点的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显示杂合子过量(2首先聚类,MA与BC1-F2首先聚类再与MC-F2聚类,最后这2大类聚为一支。结合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分析,其杂交与回交后代均具有母本效应。引物Me.Am._15、Me.Am._1、TTF01、Mam25在5个群体中均产生特异性条带,可作为5个群体的鉴定标记。通过对5个群体的生长性能的测量,BC1-F2群体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该结果对鲂鲌杂交及回交后代的种质资源保护、种群鉴定及良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李思发  邹曙明 《水产学报》1999,23(4):325-330
用48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10碱基随机引物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和南流江的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6个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1)两个引物具有群体特异性带,其中Z2扩增的880bp片段为珠江蟹和南流江蟹群体中所特有,而700bp片段为长江蟹、辽河蟹、黄河蟹和瓯江蟹所特有,可作为区别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的分子遗传标记;(2)Opp17扩增的947bp片段的出现频率,在长江、黄河和辽  相似文献   
60.
鱼类活性DNA转座子的发掘与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座子(transposon)是基因组上的一段一定长度的DNA序列,能在自身编码的转座酶作用下,以"剪切-粘贴"的方式在基因组中进行高效转座。基于转座子的插入诱变策略,在包括鱼类在内的脊椎动物重要性状主控基因的筛选、功能解释以及基因组学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前景。长期以来,DNA转座系统在脊椎动物中的构建和应用都是空白,直到近十来年,随着青鳉Tol2、鲑SB、鲽Passport以及金鱼Tgf2等几例鱼类活性转座子的发现,开启了利用转座子工具在斑马鱼、小鼠等脊椎动物进行转基因和基因组插入诱变研究的新领域。介绍了鱼类DNA转座子的类型、结构特征及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转座子在养殖鱼类重要性状主控基因的发掘、功能解释以及基因组学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