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3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应中国林学会邀请,由台湾文化大学森林系主任胡大维教授率领的台湾林业考察团一行13人,于1991年7月19日至25日赴云南考察.考察团在我省期间,分别同西南林学院,省林科院的专家,教授座谈交流.先后参观访问了云南大学生态地植物研究所,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  相似文献   
52.
对以往常用的林价公式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对其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予以补充和纠正,并建议采用以全程平均成本利润率代替以往的全程成本利润率所计算的林价公式,使之更符合现行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制定合理的林价提供依据,满足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53.
本文在分析云南长期以来森林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对振兴云南林业,科学经营森林,加强林地管理,保护并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54.
根据一九八九年三月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会议关于开展人工造林更新实绩核查的决定,为促进人工造林成效的提高,省林业厅组织联合检查组对我省一九八八年的人工造林实效和一九八七年人工造林保存情况进行一次全省性的抽查。这次抽查,按林业部营林抽  相似文献   
55.
由镇源县林业局领导、由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森调一队进行技术指导的镇源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一九八七年元月,荣获思茅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镇源县林业局重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加强了领导,认真抓好技术培训、试点和质量检查工作。  相似文献   
56.
《中国南方、西南区、贵州森林经理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21日至25日在贵阳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南方,西南区10个省(区)大专院校、科研、林业勘察设计和生产部门从事森林经理工作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代表共145人。中国森林经理学会副理事长施斌祥,副秘书长王永安,西南地区森林经理研究会理事长曹宁  相似文献   
57.
<正> 云南林勘四大队郑德祥同志来稿,题目是:云南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现况和几点意见”。作者在文章中论述到:云南号称“植物王国”,是祖国森林植物的巨大宝库。全国高等植物有三万种,云南高等植物有一万五千  相似文献   
58.
一、调查员使用地形图不够熟练,小班勾绘合格率小,超差率大。 86年3月参加西泽片集训的调查员6人,对5个小班(有林地小班4个,灌木林1个)进行了面积勾绘考核,其中小班面积精度合率为100%的1人,合格率达40%的3人,合格率为20%的一人,全部超差的1人。 90林班1小班为疏林地,原调查面积10.1公  相似文献   
59.
[目的]氮沉降已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植硅体形态学特征变化能够反映植物对于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北方泥炭地作为氮沉降敏感生态系统且存在着大量的富硅植物,研究北方泥炭地植物植硅体形态学有助于了解其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日益加剧的氮沉降压力.[方法]研究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泥炭地中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开展0,3,6...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是中国亚热带地区至关重要的建群树种.细根作为植物体内最活跃和敏感的地下器官,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为探索外界生存环境变化对植物内在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而海拔可使温度、光照、湿度和大气压等因子发生变化,进而对细根产生一定的影响.[方法]研究以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600,800,1000 m)丝栗栲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不同海拔丝栗栲细根及土壤碳(C)、氮(N)、磷(P)含量,旨在揭示丝栗栲天然林细根在不同海拔下对土壤养分变化的适应规律.探索细根各项指标参数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天然林更新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结果](1)丝栗栲细根C、N、P、C:N、C:P、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31.34±3.16)mg/g、(12.81±0.51)mg/g、(1.66±0.06)mg/g、36.77±1.46、1122.71±88.36和8.41±0.47,其中丝栗栲细根N、P含量高于我国平均水平,C、C:N、N:P含量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且N:P<12;(2)海拔对丝栗栲细根根际土化学元素及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显著(C含量)和极显著影响(N含量、P含量、C:N、C:P、N:P),而对丝栗栲细根除C:N比影响不显著外,其余元素及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极显著影响;(3)丝栗栲细根C、N、P含量均随海拔梯度变化具有显著差异,且细根C、N、N:P在800 m海拔处数值大于600 m以及1000 m海拔处;(4)细根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丝栗栲细根化学元素含量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变化,且与土壤化学元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在800 m海拔处的土壤环境与气候较适宜丝栗栲细根对N元素的吸收,丝栗栲细根N:P<12,表明郭岩山丝栗栲细根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N元素含量的限制,土壤N含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丝栗栲细根对P元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