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21.
探究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贮藏期休眠的调控效果及其生理作用机制,对保障马铃薯安全贮藏和研究马铃薯休眠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马铃薯中长休眠期品种“川芋117”和短休眠期品种“费乌瑞它”为供试材料,赤霉素(gibberellin A3, GA3)、氯苯胺灵(chlorpropham, CIPC)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为供试试剂,研究不同作用类型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不同马铃薯品种贮藏期块茎萌发动态及不同部位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A3促进马铃薯的萌发主要表现在缩短块茎的萌发期上,“川芋117”和“费乌瑞它”较对照(control, CK)分别缩短10.42%和26.92%。而ABA和CIPC抑制马铃薯的萌发表现在延长其萌发期上,在“川芋117”上分别较CK延长10.42%和106.25%,在“费乌瑞它”上ABA处理延长23.08%,CIPC处理块茎未发芽。且ABA处理能显著降低休眠幅度,“川芋117”和“费乌瑞它”休眠幅度分别降低17.95%和29.41%,块茎萌发较整齐。马铃薯块茎在贮藏期芽周和薯肉部位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其开始大量发芽的时期基本一致,表明PPO和POD活性的升高是块茎解除休眠开始萌芽的生理基础之一。GA3、ABA和CIPC处理显著影响块茎芽周和薯肉PPO和POD活性,其中GA3主要提高块茎芽周部位的PPO和POD活性,CIPC和ABA有降低未发芽块茎芽周和薯肉PPO活性的趋势,但ABA处理在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氧化酶活性上升,特别是“川芋117”,这可能是GA3打破休眠促进萌发、CIPC和ABA延长休眠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2.
针对饲用大麦"西大麦3号"的特征特性,从大麦的播前准备、适时播种、田间管理、及时收获等方面阐述了其标准化生产技术,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群体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铃薯、玉米套作是西南山区主要的种植模式,但是各地的厢宽和行比很不规范,导致玉米和马铃薯竞争关系明显,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获得综合增产的最优厢宽行比及马铃薯群体控制技术,研究了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烯效唑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2:2的总产量最高,与当地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1:2相比,马铃薯增产64.3%,玉米减产6.3%,全年总增产粮食14.3%,增收20.4%;盛花期马铃薯叶面喷施15 mg·kg-1烯效唑能增产21.4%,增产的直接原因是增加了马铃薯大薯率和大薯产量。大幅增产的合理使用浓度为10~15 mg·kg-1,可作为高密度、高肥水条件马铃薯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4.
何春燕  郑顺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36-11538
运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得到四川省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纵向、横向比较,评价判断科技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发展的贡献水平,为提高四川省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由"八五"的40.90%提高到"十五"的45.54%,但增长趋势减缓,与全国的差距由"八五"的正差距(6.62%)转变为"十五"的负差距(-0.14%);四川省不同区域间以丘陵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为69.8%,其他地区差异不大,在41.0%~43.0%,但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要素存在较大差距,丘陵区主要靠科技进步,而平原区和山区靠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民族地区则是靠物质投入、劳动力增长、扩大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的综合作用;四川省农业内部各行业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种植业最高,为61.3%,其次为畜牧业(27.1%)、林业(21.9%),渔业最小,仅为17.8%,差距较大,表明科技在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25.
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叶绿素合成,提高气孔开闭变化幅度、光合光响应灵敏度及光能转化效率;低氮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光合特性的影响程度较中、高氮处理小,光合作用自身气孔调节能力以施中氮处理最高;随施氮水平提高,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Φ)、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暗呼吸速率均逐渐提高,高氮处理具有更高光能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为建立快速、准确测定马铃薯土壤中 3 种酚酸类化合物(香草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 酸)含量的方法,研究不同连作方式(普通连作、玉 / 薯轮作、强化连作)对马铃薯土壤中以上 3 种酚酸的影响。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色谱条件中测定波长、流动相体系、柱温等参数进行优化,并利用 优化后色谱条件对不同连作方式马铃薯土壤中酚酸进行测定。【结果】在用安捷伦 XDB-C18 柱(250 mm×4.6 mm,5 μm)、检测波长为 λ=280 nm、柱温为 35℃、进样量为 20 μL、流动相为 75%A 液(以冰醋酸调节 pH=2.60)∶25%B 液(乙腈)等度洗脱、双泵体积流量 SI=0.8 mL/min 的色谱条件下测定,3 种酚酸在相应的浓 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 0.99,加样回收率在 94.37%~100.46%,重现性实验的相 对标准偏差在均 0.18 以下。检测不同连作方式马铃薯土壤中 3 种酚酸含量,空白对照 3 种酚酸含量整个生育期 前后差异不显著,而 3 种连作方式下 3 种酚酸含量均为成熟期低于前期,其中玉 / 薯轮作土壤中酚酸含量在成熟 期均低于其他连作方式,且与对照差异显著。【结论】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以有效测定 马铃薯土壤中这 3 种酚酸含量;玉 / 薯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这 3 种酚酸含量,缓解酚酸产生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27.
【目的】为明确播种前储藏库种薯短期温度处理后对马铃薯苗期耐旱性以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播种前不同温度(5℃、20℃、35℃)处理马铃薯种薯,出苗后使用不同浓度PEG-6000(0、10%、20%和3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探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温度下处理对马铃薯苗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①干旱胁迫对马铃薯茎粗、株高、整株干物质抑制作用明显,马铃薯叶片抗逆性酶活性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升高,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分别升高,产量下降。②播种前20℃处理,缓解了干旱胁迫对马铃薯茎粗、株高和整株干物质不利影响,降低SOD、POD活性,抑制了MDA含量的增加,细胞膜透性下降,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③20℃处理后缓解了干旱胁迫对产量产生的不利影响,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温度下各水分处理。【结论】播种前对储藏库的种薯20℃预热处理可以缓解苗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强其苗期耐旱性,达到提高后期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29.
马铃薯肥促化控平衡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营养丰富,集粮、菜、饲和加工原料于一体的重要作物,在我国种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川是马铃薯种植大省,马铃薯是目前最具增产、增收和市场需求潜力及加工增值潜力的一大优势作物。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着力打造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其中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我省农业特色产业的重申之重来抓。近年在四川省农业厅及各级部门的支持下,  相似文献   
3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及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对川芎生长发育和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及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施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川芎的生长,延长其根长,茎蘖数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加,从而显著提高川芎的产量以及阿魏酸和生物碱含量。在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单独施用时,以尿素的增产增收和改善品质的效果最好,硝态氮最差;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施可增强其肥效,延长其肥效持续期。高产高效的最佳施肥方式是50%的硝酸钙与50%的碳酸铵配施;优质高产的最佳施肥方式是75%的硝酸钙与25%的碳酸铵配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