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1.
胶孢炭疽病菌对不同核桃品种的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确定胶孢炭疽病菌对核桃不同品种致病性的差异,给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接种测定胶孢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对12个品种的果实和14个品种的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1)放置菌碟的方法接种较喷雾和直接挑菌丝发病早,扩展快,试验结果可靠,故选用放置菌碟的方法接种;(2)胶孢炭疽病菌对‘中林1号’、‘扎343’、‘晋丰’3个品种果实的致病性最强,病斑直径>10 mm,其次是‘中林5号’、‘辽核1号’、‘香玲’、‘鲁光’、‘京861’、‘金薄香1号’和‘辽核4号’,对‘丰辉’和‘绿波’的致病性最弱。(3)与果实相比,叶片发病早,接种后3天开始发病,其中‘丰辉’、‘辽核4号’和‘绿波’3个品种的叶片病斑最大,直径达20 mm左右,抗病性最好的是‘京861’、‘辽核1号’和‘辽核3号’3个品种,病斑直径在10 mm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可用于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及其近缘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引物,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PCR技术,通过对从NCBI下载的87 086条拟轮枝镰孢菌的EST序列信息进行分析,设计EST-SSR引物,检测其在拟轮枝镰孢菌及其近缘种中的扩增情况,并用筛选出的多态性引物对15株拟轮枝镰孢菌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EST序列中,共查找到11 952个SSR位点,592种重复基元,SSR出现频率为1.09%,重复基元出现数量最多的为三核苷酸(54.00%),其中(CAA/TTG)n基元出现频率最高。设计的25对EST-SSR引物在拟轮枝镰孢菌种内的有效扩增率和多态率分别为80.00%与32.00%,对5种近缘镰孢菌种的通用率和多态率分别为40.00%和8.00%。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664水平下,供试菌株可划分为4个SSR类群,但类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表明基于拟轮枝镰孢菌EST序列开发的SSR引物可用于拟轮枝镰孢菌及其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确定山西太谷地区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明确了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是引起当地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该菌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菌丝生长最适pH为7,产孢最适pH为6~7。以蔗糖和乳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时最利于产孢。[结论]百合枯萎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明确,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了地肤子活性成分KFCE-2处理后,山楂叶螨体内的酯酶同工酶的影响。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来看,在处理组中,没有检测到新的其它酶带。并且其酯酶酶带E1、E2比对照组的颜色要浅,而且图谱面积小;而E3在处理的12h后完全消失。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经UVP2凝胶成像系统扫描分析,从强度变化上可以看出,E2、E3带的活性从处理的4h(LANE-a')开始活性就在逐渐减弱,尤其是E3带的活性在处理的12h后(LANE-c')就完全被抑制。此外,在迁移率的变化上,处理组E1、E2带的迁移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E3带的迁移率在能观察到的两个时间内,有减小的趋势。这表明KFCE-2可能通过抑制山楂叶螨体内的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并且通过特异性的结合,改变部分酯酶的活性结构,来降低其解毒代谢。这也表明了地肤子作为新型植物源农药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地肤内生细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内生细菌中筛选拮抗活性菌株和寻找新的农用活性代谢产物,可为植物病害防治提供新的资源。本研究从地肤中分离筛选得到5株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D-29菌株对在离体番茄上对灰霉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D-29发酵液、细菌悬浮液、无菌滤液在离体红番茄上对灰霉病抑制率分别为64.61%、61.50%、44.10%。发酵液在离体青番茄上对灰霉病菌的抑制率4d时为100%、6d时为67.11%。D-29菌株可使灰霉病菌部分菌丝顶端生长畸形,胞内物质外泄,产孢梗畸形。用不同浓度的D-29无菌滤液处理病菌孢子,100%D-29无菌滤液抑制效果最明显,抑制率高达80%。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3个地区、6种植物采集的7种植物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运用真菌形态观察法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鉴定。形态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枯萎病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均会产生色素,菌丝大多致密,分生孢子大多呈弯月形,菌丝有隔。通过进一步的分子学鉴定,鉴定结果分别为辣椒枯萎菌、兰花枯萎菌、番茄枯萎菌1为镰刀菌;番茄枯萎菌2、甜瓜枯萎菌、西瓜枯萎菌为尖孢镰刀菌;茄子枯萎菌为拟轮枝镰刀菌。枯萎病主要的侵染真菌是尖孢镰刀菌和镰刀菌,少数为拟轮枝镰刀菌。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对枯萎真菌病害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种衣剂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Coleoptera:Melolonthidae)幼虫的防治效果和对其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盆栽接虫试验,研究不同种衣剂对红芸豆的安全性和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采用酶动力学法检测不同种衣剂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解毒酶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种种衣剂对红芸豆均安全,显著降低了红芸豆种子被害指数,提高了出苗率和根重;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FSC)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防治效果最高,为74.81%,50%氯虫苯甲酰胺FSC次之,为60.65%,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酶动力学结果表明:处理48 h后40%溴酰·噻虫嗪FSC、50%氯虫苯甲酰胺FSC抑制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72~96 h后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处理48 h后600 g/L吡虫啉FSC抑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96 h后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处理48~72 h后50%吡虫·硫双威FSC对该酶活力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96 h后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4种种衣剂对羧酸酯酶活力影响均表现为处理48 h后激活,72 h后抑制,96 h后50%吡虫·硫双威FSC和40%溴酰·噻虫嗪FSC对其作用不明显,600 g/L吡虫啉FSC和50%氯虫苯甲酰胺FSC对其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8.
菌核病是山西省红芸豆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为明确其病原菌种类,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红芸豆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丝初期呈白色絮状,培养7 d后在菌落边缘出现黑色鼠粪状菌核,菌核直径2.0~4.5 mm,菌核萌发产生1~3个子囊盘;子囊呈圆柱形或梭形,大小为(120.0~140.5)μm×(9.2~11.6)μm;子囊内含8个无色、椭圆形子囊孢子,大小为(8.4~12.0)μm×(4.0~5.5)μm。代表菌株J8-1.8可侵染红芸豆茎部和豆荚引起发病。以rDNA-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J8-1.8与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引起山西省红芸豆菌核病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相似文献   
19.
研究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 JK-2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特性,对其抑菌物质粗提液的稳定性进行测定,同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JK-2产生的抑菌物质粗提物对蛋白酶不敏感,耐强酸强碱,紫外线和反复冻融对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从JK-2发酵液中初步分离出分子量约为4.1 kDa的活性肽和具有抑制枯萎菌活性的胞外多糖.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瓜类作物根茎部镰刀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西省瓜类作物上镰刀菌的种类,自山西省不同地区采集了具有萎蔫症状和健康的瓜类作物标本,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其根茎部镰刀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分离到353株镰刀菌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其分属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芬芳镰刀菌(F.redolens)、腐皮镰刀菌(F.solani)、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8个种,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菌群,占镰刀菌总量的65.03%;并对这8个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