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8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林业   431篇
农学   286篇
基础科学   292篇
  310篇
综合类   2347篇
农作物   269篇
水产渔业   105篇
畜牧兽医   1078篇
园艺   517篇
植物保护   146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明确拟南芥抗灰霉病基因T1N6_22在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方法】对t1n6_22突变体和转基因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接种Pst DC3000,检测其症状;采用间苯胺蓝染色法检测接种突变体中胼胝质的积累情况;测定接种叶片中Pst DC3000的生长量,明确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的功能。利用RT-PCR技术,检测SA、JA和ET对T1N6_22表达的影响及T1N6_22对抗病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st DC3000对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T1N6_22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原因。【结果】t1n6_22突变体接种Pst DC3000后表现明显的抗病症状,而回复突变体t1n6_22/T1N6_22和拟南芥野生型表现明显的感病症状。SA处理拟南芥野生型,T1N6_2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经JA和ACC处理,该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t1n6_22突变体中,PAL、PR4、PPO、SOD和CAT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野生型Col-0和转基因回复植株。接种Pst DC3000后,拟南芥野生型中T1N6_22及抗病相关基因PR1、PR3、PR5和PDF1.2的表达量明显增强。【结论】T1N6_22在拟南芥抗Pst DC3000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T1N6_22的表达受SA诱导,可能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泌影响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  相似文献   
992.
993.
为将原产澳洲的棉属野生种比克氏棉(Gossypium bickii)具有的子叶腺体延缓形成基因导入栽培种,将亚洲棉(G.arboreum)与比克氏棉(G.bickii)杂交,并经染色体加倍,获得亚比棉异源四倍体,然后再用异源四倍体与陆地棉(G.hirsutum)、海岛棉(G.barbadense)杂交获得具有[ADG]3个染色体组的三种杂种。本研究以三种杂种与其亲本为材料,对参试材料进行核型分析,并采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亚比棉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小于亚洲棉和比克氏棉,且变异范围较小,亚比棉的LC/SC值高于亲本亚洲棉和比克氏棉;亚比棉×陆地棉和亚比棉×海岛棉的LC/SC值比任一亲本均高。亚比棉的臂比均值最小,核型最为对称,为1A。核型聚类结果表明,陆地棉和海岛棉的核型似近系数最大为0.995 8,核型进化距离为0.004 2,亲缘关系最近。比克氏棉和亚比棉的核型似近系数最小为0.648 3,核型进化距离为0.433 4,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994.
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其原因,提出了促进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95.
山西庞泉沟保护区三种鸮的繁殖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1~1997年和2002~2004年两次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选择林线河滩耕地居民区、阔叶林区、针阔混交林区、针叶林区和山地土壁石质悬崖峭壁5种类型栖息地,设置长400m,跨度100 m的固定样线,调查红角鸮、雕鸮和纵纹腹小鸮的迁徙特性、种群密度和繁殖特性,并采用剖捡标本和食丸的方法分析其食性,借以分析3种鸮对5种类型生境的利用特性和繁殖期繁殖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红角鸮迁徙的特点,北徒年均差异3~4 d,南迁年均差异2~5 d,居留期162~166 d,间隔期199~203 d,在本区的生态活动是相对稳定的.阔叶林生境是红角鸮的主要栖息环境.山地土壁、石质悬崖峭壁区是雕鸮的主要栖息环境.林线河滩耕地居民区是纵纹腹小鸮的主要栖息环境.通过其繁殖特性的分析,表明3种鸮在繁殖巢穴选取、产卵、孵卵和育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3种繁殖鸮的食性,以农田鼠类、昆虫和部分鸟类为食性,为森林益鸟,应该加以保护,但由于其生境利用较为特殊,种群数量偏低,其繁殖受到食物丰富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多效唑处理后油菜苗在低温胁迫下的光合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多效唑提高油菜抗寒性的生理机制,以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秦优7号和秦优33为材料,研究多效唑处理油菜苗在低温胁迫下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油菜5~6叶期时在叶面喷施150 mg·L-1多效唑可以显著减缓受低温胁迫的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的下降幅度;多效唑处理的秦优7号和秦优33的叶绿素含量、PnGsTrLs分别比对照高22.90%和24.20%、18.13%和20.71%、29.16%和50.00%、13.00%和29.19%、48.00%和27.59%。多效唑还可以降低油菜在低温胁迫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并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从而维持叶片质膜的稳定性,增强油菜的抗寒性。总之,在油菜苗期喷施多效唑能缓解低温胁迫对油菜的抑制影响,促进低温胁迫下油菜幼苗的生长,减缓低温对其伤害。  相似文献   
997.
目前发现的赤霉素种类已达136种之多,GA4+7以其较高的活性和独特的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就GA4+7的合成途径、关键酶及信号转导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8.
水稻锌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光合作用、生长发育、抗性和锌积累量方面,概述了锌素对水稻产量和锌营养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锌素营养对水稻子粒中锌含量的影响.从改善水稻锌营养品质方面出发,提出选育不同富锌水稻基因型,改良富锌水稻栽培技术,同时应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传统栽培技术相结合,为富锌水稻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9.
试验观察了5种杀菌剂对当归褐斑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均对当归褐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第1次药后7 d和第2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到71.17%和94.44%,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处理,且当归增产率最高,达34.93%,建议在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1000.
重庆3个区县W.默科特果实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源于重庆3个区县(江津、长寿、开县)不同果园W.默科特果实品质理化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固酸比、亮度、色泽颜色),初步评价了3个不同区县W.默科特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开县地区样地果园W.默科特果实转色期和成熟期明显早于江津地区和长寿地区,并且果实品质明显优于长寿地区和江津地区的样地果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