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7篇
  3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梅花与远缘子代特征花香成分差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真梅与其远缘杂交子代花香存在差异的原因,以粉红梅、燕杏和美人梅为材料,利用GCMS测定了各树种花朵顶空挥发及内源萃取苯甲醛、苯甲醇、乙酸苯甲酯和苯甲酸苯甲酯的含量;通过提供不同醇类底物的方法,研究了各树种花朵对底物的利用效率及选择特异性。结果表明:乙酸苯甲酯是影响梅花花香特征的重要成分,内源萃取物中各花香物质的含量与其挥发效率呈正相关。各树种花朵用不同醇类底物处理后都能合成相应的酯类产物,而且对苯甲醇底物都具有选择特异性。试验发现燕杏、美人梅花朵在苯甲醇处理后能促进苯甲酸苯甲酯的合成。文章分析讨论了苯甲醇底物供应不足及竞争代谢途径的存在可能是真梅与其远缘杂交子代香味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
氧位甲基转移酶在调节植物芳香类物质合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梅花氧位甲基转移酶(Prunusmume O-methyltransferase,PmOMT)可能调控甲基丁子香酚的形成[1].为深入了解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析梅花氧位甲基转移酶在甲基丁子香酚合成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在梅花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从梅花基因数据库中获得PmOMT基因编码蛋白,对其序列特点、理化性质以及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推断甲基丁子香酚的生成可能与其他底物的分布有关,所属反应的逆反应或假底物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导致梅花内部甲基丁子香酚少量生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目的]为百合的种球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2个东方百合品种和2个亚洲百合品种为材料,设栽植深度51、01、5 cm,研究栽植深度对百合子球繁育的影响。[结果]栽植深度对亚洲百合直径膨大倍数和重量膨大倍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2个东方百合品种子球膨大的影响差异较大。东方百合分生小子球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弱,亚洲百合仅"白天使"分生子球的能力比较弱,但子球系数均随栽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栽植深度对百合子球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比较大,5 cm栽植深度的子球的地上部分起始时间显著高于其他栽植深度,但后期高度基本一致。[结论]10 cm的栽植深度比较适宜于东方百合。相对较深的栽培深度,可以大大提高百合子球的生成率。  相似文献   
24.
梅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根松  孙丽丹  郝瑞杰  石文芳  张杰  陈晶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08-12009,12012
[目的]研究梅花(Prunus mume Sieb.et Zucc.)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为梅花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试验数据,为其优异种质的保存、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对149个梅花品种的表型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在9个质量性状中,花部、果实和枝型的Shan-non指数均值分别为1.195、1.023和0.341,Simpson指数均值分别为0.576、0.539和0.192。在6个数量性状中,花部、枝条、叶片平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0.45%、19.98%、14.07%。花径和花瓣数,花径和雄蕊数,花瓣数和雄蕊数达到了极显著的相关。[结论]梅花花部性状变异最丰富。  相似文献   
25.
旨在研究秦川牛IRS-1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秦川牛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选取384头同等饲养条件下的18~24月龄健康秦川牛母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IRS-1基因外显子上存在的SNPs位点,并将其与秦川牛体尺和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经DNA测序发现,在IRS-1基因外显子的2 346(B1位点)和2 394bp处(B2位点)分别发生了G→A和C→G突变,经分析发现,分别为氨基酸序列第782处Glu和798处Leu的同义突变。通过SSCP带型分析分别出现CC、CD和AA、AB 2种基因型,均未检测出第3种纯合基因型;卡方检验显示,B1位点在所检测牛群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B2位点则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且B1处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低度多态状态;B2处基因型AA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低度多态状态;关联分析表明,B1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在体斜长、腰角宽、胸围和眼肌面积方面差异显著(P<0.05),B2位点在腰角宽、胸深和背膘厚方面差异显著(P<0.05)。将2个突变位点合并基因型进行单倍型分析发现,双杂合基因型个体(ABCD)除背膘厚和肌间脂肪含量外其他所分析的各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值高于单标记位点。结果提示,IRS-1基因对秦川牛体尺及部分肉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可以作为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早期选择的候选基因,其中组合ABCD可能是影响秦川牛体尺和胴体性状的最佳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26.
为研究秦川牛TNFSF1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秦川牛体尺性状的相关性,以399头同等饲养条件下的18~24月龄健康秦川母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检测TNFSF11基因的SNPs位点,并将其与秦川牛体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DNA测序发现在TNFSF11基因第3内含子即34 080bp处(C331区域)和第3内含子34 096bp处(C332区域)分别发生C→T突变和T→C突变;PCR-RFLP分析发现,秦川牛TNFSF11基因C331区域经创造酶切位点后可以被限制性内切酶HincⅡ特异切割为有GG、GH和HH 3种基因型,C332区域可以被内切酶BseLⅠ特异切割为MM、MN和NN 3种基因型;与测序结果比对显示,秦川牛TNFSF11基因C331、C332各酶切基因型与测序结果显示相一致。卡方检验显示,C331位点在所检测牛群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C332位点则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且C331处GH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处于中度多态状态;C332处基因型MM为优势基因型,M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处于中度多态状态;关联分析表明,C331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在腰高、腰角宽和胸围方面差异显著(P0.05),C332位点在体斜长和腰高方面差异显著(P0.05)。经连锁不平衡检测发现,两位点存在一定的连锁特性(r2=0.213),将两突变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可知,HHMM基因型各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值高于单标记位点。说明TNFSF11基因对秦川牛体尺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可以作为秦川肉牛新品系培育早期选择的候选基因,其中组合HHMM可能是影响秦川牛体尺胴体性状的最佳基因型组合,在选育中应加大其选择力度。  相似文献   
27.
以兰州百合鳞茎不同部位为试材,在相同的培养基质中,研究了不同NAA浓度和处理时间、不同扦插深度对鳞片扦插效果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层鳞片能够获得更多的小子球,但是获得小子球的根数显著少于内层鳞片,外源激素NAA的浓度和处理时间以及鳞片的包埋深度都影响鳞片生成小球的成活率和品质.百合鳞茎各层鳞片能表现出不同的繁殖效率,NAA浓度为0.5 g/L、浸泡2 min、扦插深度为5 cm,更有利于兰州百合的鳞片扦插繁殖.  相似文献   
28.
为研究玫瑰花朵挥发成分含量随开花阶段的变化情况,以丰花玫瑰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简称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简称GC-MS)技术测定丰花玫瑰在花蕾期、初开期、盛花期、落花期4种开花阶段下挥发成分的类型及各挥发成分的相对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供试丰花玫瑰在4种开花阶段下的挥发成分以醇类、酯类和醛类物质为主,其中香茅醇、苯乙醇、香叶醇、乙酸香叶酯、乙酸香茅酯、橙花醛等为主要香气物质。丰花玫瑰挥发成分随开花阶段的不同差异明显,各主要香气物质在花蕾期逐步形成,在整个花期表现出不同的含量变化规律。在不同开花阶段,由于丰花玫瑰各挥发成分含量差异,使花朵表现出不同的香气特征,这为玫瑰精油的提取及挥发成分的分阶段深度利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9.
旨在研究维生素E对小鼠精子DNA的保护作用及对精液中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以小鼠为动物模型,选日龄、大小相同的健康雄性小白鼠50只,随机分成5组,在试验组小鼠的每千克日粮中分别添加4、8、12、16g的维生素E,对照组添加量为0,饲喂30d后,通过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解剖后通过附睾和曲精细管获得小鼠精液。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及相关检测试剂盒检测分析各组间精液DNA的完整性、精子活力、密度、畸形率、精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每千克日粮中维生素E的添加量为12g时,0级精子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添加量为8~16g时,精子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GR和SOD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每千克日粮中维生素E添加量为12~16g时,CAT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表明,在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浓度为12g·kg-1时可以明显提高小鼠精液中CAT、GR、GSH和SOD酶的活性及精子DNA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0.
采用PCR-SSCP技术及测序技术,研究了秦川牛、夏南牛、南阳牛、郏县红牛和鲁西牛五个牛品种THRSP基因第一外显子257 bp处C/G突变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显示,该位点引发THRSP基因第75位氨基酸发生同义突变,五个牛品种基因频率一致,多态信息含量以南阳牛最高,属于中度多态,其他牛品种属于低度多态。经χ2适合性检验,五个牛品种群体257C/G位点的突变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AA,AB基因型个体的胴体长、眼肌面积差异显著。该位点可能是影响胴体长和眼肌面积的突变位点或与之紧密连锁,可做为肉牛肉质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