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本研究目的在于利用化学杀雄剂"化杀灵WP1"诱导甘蓝型油菜R121产生雄性不育,并对花蕾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离、筛选及定量表达分析。首先,通过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和反向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分离和筛选出在雄性不育花蕾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然后,将差异片段测序后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及功能分析。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反转录荧光定量表达(RT-QPCR)分析。本研究从筛选出来的6个阳性克隆中获得一个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MF6)100%同源的基因片段,该基因被认为与花粉生长发育及花粉成熟密切相关。对MF6基因在不同长度及不同育性花蕾中的表达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MF6基因在雄性可育花蕾中的表达量均高于雄性不育花蕾,且在蕾长1.00mm~1.50mm和3.50mm~4.00mm时分别达到了18.53倍和43.15倍的差异。因此,我们推测"化杀灵WP1"主要通过抑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中MF6基因的表达,使花粉产生败育;同时,MF6基因的表达可能也与花丝的伸长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2.
赵勤  曾德志  郭世星  李壮  牛应泽 《种子》2012,31(3):77-81
选用6个遗传特性和种子含油量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制成30个正反交组合,对种子含油量与几个主要物理性状进行了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观察的种子物理性状包括种皮厚度、皮壳率、.种皮颜色、千粒重、容重和比重.结果表明,在亲本与杂种间,种子含油率和各物理性状的变异情况基本一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杂种在种子含油率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杂种优势,种皮厚度表现出一定的负向杂种优势,这对于油菜高含油率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是有利的.在正、反交组合间,种子含油率和各物理性状均无显著差异,表现高度一致.各物理性状与种子含油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依次为:种皮厚度>皮壳率>种皮颜色>比重>容重>千粒重;种皮厚度、皮壳率和种皮颜色与种子含油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比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和容重与含油率相关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种皮厚度每增加1 μm,种子含油率则降低0.176 1%;种子皮壳率每增加1%,种子含油率则降低0.420 7%.进一步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种皮厚度对种子含油率具有最大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其次是种子皮壳率;种皮颜色和比重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而通过种皮厚度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种皮厚度是影响种子含油率最重要的物理性状,其次是皮壳率;种皮颜色和比重可能是通过种皮厚度发挥重要作用的.在油菜高含油率育种中,选育种皮较薄的品种类型可能是提高油菜种子含油率的重妻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进行量化观察,研究其数量遗传特性,为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仪和颜色提取软件对油菜新鲜花瓣进行处理,获得花瓣颜色特征值(CIE RGB值),选择能反映花瓣颜色差异的B值,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243×HZ21-1和HW243×中油821)的P1、P2、F1、B1、B2和F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结果】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一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6.94%和95.83%,多基因遗传率为3.93%和2.47%;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4.58%和49.5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64%和46.9%;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8.14%和97.6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98%和2.06%。【结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相对较小。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本科专业课增设教授专题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作物育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学时以外,邀请一定数量的校内较知名作物育种学专家、教授给本科生作教授专题报告,每年3—4个,主要介绍当前主要农作物育种方法、研究成果和育种动向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相关知识,更多地了解作物育种学当前发展动态,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用较少的时间学习较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大田环境下的多份甘蓝型油菜的品种或品系为材料,研究了活性炭对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状体发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提高了胚产量,而且有利于小孢子胚的正常发育,添加活性炭的固液双层培养基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无水乙醇提取油菜花瓣色素,在439nm波长下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度,实现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量化观察,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 243×HZ 21-1)和(HW 243×中油821)的P1、P2、F1、F2、B1和B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研究花瓣颜色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O),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5.51%和96.35%,多基因遗传率为3.65%和2.43%;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3.00%和49.5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93%和39.84%;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7.38%和95.5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17%和1.57%。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0 ~2010年油菜审定品种资科,分析了近10年来四川省甘蓝型油菜育成品种的特点.结果表明,近10年来四川省油菜品种数量明显增多,杂交化、双低化发展迅速,品种株高呈现升高、全生育期呈现延长趋势;油菜品种的单株角果数明显增加,每角果粒数也有所增加,千粒重仅略有降低,因此,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潜力明显提高;油菜品种品质得到有效改善,含油率稳步增加,但抗病性(病毒病、菌核病)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低温预处理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田环境下栽培的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诱导过程中低温预处理的作用,结果表明:两个供试材料经过低温预处理,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不同基因型要求的预处理时间不同。G369的胚产量在低温3d时达到最高,是对照的27.2倍,而Topas的胚产量在低温2d时达到最高,是对照的15.4倍。试验还统计了子叶型胚状体发生频率,发现与对照相比,处理后子叶型胚状体的频率呈下降趋势,表明低温预处理使小孢子胚发育同步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四川省稻油轮作模式下,油菜传统育苗移栽方式劳动用工多且生产效率低、水稻高产品种收获期越来越晚、油菜秋播季节雨水偏多等现实产业难题,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归纳总结了几种稻茬田直播油菜轻简化播种方式及技术要点,以期为直播油菜播种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