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4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61.
为精确测定、准确模拟阿克苏地区滴灌枣树腾发过程,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定枣树全生育期逐时及逐日腾发强度(ET),利用水量平衡方程、PM公式及经典统计原理,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叶面积指数(LAI)、气象因素[温度(I)、风速(V)、净辐射(Rn)]、表层土壤含水率(W)与枣树腾发强度的相关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枣树日内腾发强度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夜间变化幅度较小且腾发贡献率低。枣树全生育期逐日腾发强度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花期的腾发强度最大,为4.42 mm·d-1;全生育期腾发总量为640.83 mm,其中花期和果实生长发育期耗水量占比较大,分别为38.61%和32.72%。在小时和日时间尺度上,影响腾发强度的主要因素不完全相同,且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以萌芽期、花期、果实发育期为基础,分别建立以小时、日尺度下估算腾发强度的经验模型ET1(h)=0.153+0.004T+0.012V+0.176Rn+0.002W+0.067LAI、ET2(d)=-3.325+0.081T+0.163Rn+0.069W+2.089LAI,拟合度R2均在0.7以上,以果实发育期与成熟期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纳什效率系数分别达0.63、0.80。经偏相关检验,冠层净辐射(Rn)对两种尺度的腾发强度均影响最显著,因此以枣树全生育期数据量为基础,仅建立冠层净辐射(Rn)与腾发强度的回归模型ET1(h)=-0.063 3Rn2+0.361 2Rn—0.003 7、ET2(d)=-0.018 3Rn2+0.684 7Rn–1.642 1,R2分别为0.704 7与0.743 6,可满足缺少数据支撑情况下的腾发过程估算。这些模型明确了阿克苏地区滴灌枣树腾发机制及影响程度,可为水分管理精准化提供计算基础。  相似文献   
62.
以向日葵锈菌330生理小种为材料,研究了夏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和培养载体。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10~25℃,最适温度15℃。15℃下在琼脂薄膜上1h即可萌发,12h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最高可达97%。孢子在无菌水中萌发最适浓度为20mg/L,萌发率随浓度增大而降低。光照在前5h均抑制夏孢子萌发,但7h后光照对夏孢子总萌发率基本无影响。新鲜夏孢子萌发率较高,在室温放置270d后基本丧失萌发能力。最适条件下,在供试的6种不同萌发载体上,夏孢子萌发率、芽管长度及萌发形态显著不同,琼脂薄膜载玻片、尼龙纱网、玻璃纸较适宜夏孢子萌发,萌发率超过90%;在PVDF膜和亲水滤膜上可观测到芽管内部黄色物质转移和特殊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前后的玉米叶片挥发物组成和含量,为进一步研究玉米叶片挥发物对双斑萤叶甲的防御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分析健康玉米叶片及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取食时间(6、24、36和48 h)下玉米叶片挥发物组分变化。【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0、6、24、36和48 h后,分别检测到29、30、33、36、26种挥发物,主要为醛类、萜类、醇类及酮类等化合物。1-石竹烯、顺-11-十六醛、α-石竹烯、正己醛等20种挥发物随该虫取食为害后消失;新收集到2-己烯醛、(E)-2-己烯醛、α-蒎烯、β-月桂烯等42种化合物。α-蒎烯、2-己烯醛、β-蒎烯等物质是虫害6及24 h释放的主要化合物;十六醛、十四醛、正十五碳醛、β-紫罗酮、(E)-3-己烯-1-醇是虫害36 h释放的主要化合物;β-红没药醇、橙花叔醇、(1R)-α-蒎烯、β-罗勒烯、β-檀香烯、β-月桂烯、葎草烯是虫害48 h释放的主要化合物。【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时间取食玉米叶片的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影响较大,取食6及24 h主要释放烯烃类化合物,取食36 h主要释放醛类和酮...  相似文献   
64.
谈林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伊春林区是我国的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曾经是我们为之骄傲的“绿色宝库“。可是,由于近几十年的经营不善和过度采伐,导致森林资源几尽枯竭;生态质量下降;林区经济发展滞后;林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为扭转这一局面,2006年,国家决定将伊春林区做为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对制约林业发展的机制体制进行改革,即将部分国有林地承包给林业职工经营,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本文从4个方面分别对伊春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意义、实施模式等进行了介绍,并对今后良性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5.
为了解小麦产量和品质对不同类型土壤和施氮处理的响应,以津强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土壤(黑土、潮土)和施氮处理(不施肥、底施、三叶期施、拔节期施、抽穗期施)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黑土更有利于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黑土处理小麦的总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较潮土分别提高5.76%、28.07%、18.37%和38.4%,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提高14.35%和38.37%,差异均极显著(P<0.01)。不同施氮处理间比较,穗部性状与籽粒产量均以拔节期施氮最高;各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籽粒谷蛋白含量均大幅度提高,以抽穗期施氮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黑土和潮土中,在拔节期或抽穗期追肥均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籽粒圆度表现为潮土>黑土,其他籽粒性状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6.
【目的】猕猴桃是功能性的雌雄异株植物,在育种过程中进行实生苗早期性别鉴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关于猕猴桃属植物早期性别鉴定分子标记开发的报道,用于特定种群实生苗童期的性别鉴定。验证这些标记在其他来源种质资源中的通用性可扩大这些标记在猕猴桃属植物中的应用范围。【方法】利用已知性别的64份软枣猕猴桃材料,采用普通PCR扩增的方法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已报道的两组猕猴桃性别分子标记A001、A002和A003,SmX和SmY1的通用性进行检验。【结果】(1) A001和A002在软枣猕猴桃中均能扩增出多态性片段,且条带清晰明亮,但未出现性别特异片段;(2) A003的PCR扩增结果凝胶图像中,没有清晰的片段出现;(3)在对已知性别的软枣猕猴桃资源的验证试验中,SmX的扩增结果图片显示,所扩增的条带未表现出雌雄特异性,准确率很低,且条带微弱;(4) SmY1在软枣猕猴桃中能够扩增出多态性片段,但未出现性别特异的片段。【结论】在本研究所用的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中,两组标记均未表现出良好的通用性,其性别扩增结果的雌雄鉴别率很低,甚至不能扩增出清晰的片段,故不能用于本研究所用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67.
针对玉米秸秆高含水量、 易吸水影响燃料燃烧及存储性能等问题,采用低温连续热解玉米秸秆工艺制备220、240、250和270℃的生物炭,并对接触角、 疏水性能和抗真菌腐蚀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低温炭化工艺能减少亲水性含氧基团,降低其含水率和吸水性能;生物炭的疏水性能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强;240和270℃的生物炭表...  相似文献   
68.
基于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检测双斑长跗萤叶甲危害前后棉花叶片的挥发物.以期明晰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危害对棉花挥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健康的棉花叶片中总计检测到挥发物40种,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萜类和酮类等;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后6、18、24、36、48 h分别检测到18、23、19、20、...  相似文献   
69.
为研究六倍体小麦中ω-醇溶蛋白基因簇的启动子差异,以普通小麦品种‘Fielder’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ω-醇溶蛋白基因的编码区和启动子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共克隆得到11条不同的基因序列(MN441496~MN441506),其中6条(MN441496~MN441497和MN441503~MN441506)编码ARE/Q型ω-醇溶蛋白,5条(MN441498~MN441502)编码SRL型ω-醇溶蛋白。2)ARE/Q型ω-醇溶蛋白基因编码区长度范围在972~1 158bp,SRL型ω-醇溶蛋白基因编码区长度范围在1 303~1 419bp,这种差异主要由中间重复区的Indel类型和数量不同造成。3)ARE/Q型ω-醇溶蛋白基因启动子在-300bp含有1个典型的endosperm box,而SRL型ω-醇溶蛋白基因启动子在-300和-600bp处各含有1个endosperm box。这些ω-醇溶蛋白基因启动子上的差异,可能引起表达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70.
玉米不同水肥条件的耦合效应分析与水肥配施方案寻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四元二次回归分析建立了氮肥、磷肥、钾肥、灌水量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单因素效应、边际效应与耦合效应。各因素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水量、氮肥、钾肥、磷肥,光合速率随各因素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水氮、磷钾、水钾耦合效应显著,其余因素耦合效应不显著。水氮、磷钾耦合对玉米光合速率存在负交互作用,水钾耦合存在正交互作用。建立了玉米光合速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寻优,得到的最优水肥组合为:氮肥270.00 kg/hm~2、磷肥60.26 kg/hm~2、钾肥60.02 kg/hm~2、灌水量700.00 m~3/hm~2,该组合下得到的最优玉米光合速率为13.54μmol/(m~2·s),产量为24 520.1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5.14 k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