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钢管结构大棚,2017年~2020年对水仙芒、南逗迈4号、四季蜜芒、泰引1号、沙华绿、皮森姆、桂热芒10号、紫薇等8个品种,开展了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的产期调节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参试品种的抽穗率、株挂果数、果实大小(单果重)、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商品果率和果形指数等8项指标,南逗迈4号、四季蜜芒、桂热芒10号、泰引1号和皮森姆等5个品种,农艺学性状和果实品质指标优良,适宜设施栽培条件下产期调节栽培。水仙芒易成花,品质优良,但单株产量低,建议进一步研究其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座果率和单株产量,再重新评价是否适宜设施栽培。紫薇可以正常开花,但株挂果数少,产量较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品质一般,可作为产期调节加工品种栽培。沙华绿抽穗率低,株挂果数少,单株产量低,说明该品种在设施栽培条件下,较难成花,株产低,不建议作为设施栽培产期调节品种。  相似文献   
12.
蒋菊芳  魏育国  刘明春  郭丽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67-12569,12576
基于石羊河流域气象站近35年气象和主要农作物种植资料,探讨流域农业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水文变化及其对作物布局、种植的影响。结果表明,≥0℃、≥10℃积温增加线性倾向率中北部大于南部,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年降水量以4.719mm/10a线性倾向率在增加,而年径流量以0.274亿m^3/10a的速率在减少。气候生产力以134.62kg/(hm^2.10a)的速率增加。春末夏初旱局部增加明显,无霜期延长,沙尘暴减少显著,大风南部增加、中北部减少。农业气候变化使春小麦种植区域向海拔较高区推进,播种期提前,生育期缩短,对产量形成不利,而对喜温作物玉米、棉花和酿酒葡萄等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利。  相似文献   
13.
在对国内野生姜黄植物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和保存的基础上,对7份姜黄种质资源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分蘖、产量、姜黄素含量及姜黄油含量等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药物园姜黄的产量最高,达18.25 t/hm2,姜黄素含量较高,为2.80%;博白姜黄的产量表现较好,为11.70 t/hm2,姜黄素含量最高,达3.49%,抗病和抗倒伏能力较强;以上2份姜黄种质的产量和姜黄素、姜黄油含量均较高,因此适于广西种植,可用于生产开发性试种。博白姜黄、药物园姜黄和南宁姜黄3份种质综合表现较好,均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花粉是花的雄性器官,是植物生命的精华所在,具有植物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有"微型营养库"的美称,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营养保健食品。花粉中含有多种功能因子和药效因子,使之具有增强  相似文献   
15.
行距及间作对箭筈豌豆与燕麦青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西北地区,普遍应用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生产饲草。为了研究不同间作模式的增产效果,2009—2010年在吉林省白城市采用两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2种行距(A1:33 cm;A2:16.5 cm)和3种种植方式(B1:燕麦单作;B2:箭筈豌豆单作;B3:燕麦箭筈豌豆1∶1间作)对饲草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减小播量增大时,作物单株重量减小,饲草总产量提高13%;行距减小播量不变,燕麦单株重量增大,饲草总产量提高29%;B3饲草产量比B1提高24%,比B2提高30%;B3粗蛋白产量比B1高1倍,比B2低20%;间作使燕麦的株高、单株重和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使箭筈豌豆的株高增加,单株重、含氮量降低,节数减少,分枝减少。采用行距16.5 cm、燕麦播量87.5 kg hm–2、箭筈豌豆播量75 kg hm–2的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处理,全年两茬饲草产量为19.8 t hm–2,粗蛋白产量为2.43 t hm–2,可作为白城及气候相似地区饲草生产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柑橘生态果园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深入分析广西农垦国有农场柑橘生态果园建设的成功做法,总结出生态果园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为果园生态循环链的构建、果园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芒果基因组DNA为模板,选择正交设计试验对控制DNA保守序列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CDDP-PCR)的4个因素(模板DNA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Mg~(2+)DNA聚合酶用量)进行正交试验,构建了较佳的芒果CDDP-PCR反应体系,含0.50 U Mg2+DNA聚合酶、0.40 mmol·L~(-1)d NTPs、1.00μmol·L~(-1)引物、0.50 ng·μL~(-1)模板DNA,加双蒸水使得总体积达20.00μL.对比四因子对PCR反应的影响,影响最强的因素是含Mg2+的DNA聚合酶,影响最弱的因素是模板DNA.利用供试的20个芒果品种验证了该体系的稳定性和可行性,21条CDDP引物均可扩增出明晰整齐的条带.  相似文献   
18.
以5年生的桂热芒71号为试材,采用设施避雨与露地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了两种栽培技术对田间环境、果实生长发育、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避雨栽培可降低田间湿度,平均降幅1.9%RH~2.4%RH。花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至成熟期设施避雨与露天栽培田间湿度相差最大分别达到5.5%RH、5.4%RH、8.1%RH。桂热芒71号在设施避雨和露天栽培两种不同栽培模式下,果实迅速膨大期为第二次生理落果完成后的21~27天,之后为果实膨大缓慢期,因此,在果实膨大期可供应充足肥水、加强果园管理,促进果实增长。设施避雨栽培的总糖、Vc、TSS含量、株挂果数、产量分别比露地栽培提高了11.9%、34.4% 、5.2%、60.2%、85.09%,总酸含量比露地栽培降低了16%。在广西桂南等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多的地区,可适当推广设施避雨栽培。  相似文献   
19.
炭疽病和细菌性黑斑病是芒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室内离体接种鉴定法,以抗病品种台农1号芒作为对照,对桂热芒3号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幼果期、膨大期、成熟期)及转绿期叶片进行炭疽病和角斑病的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桂热芒3号四个发育时期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依次为37.78、25.33、31.33、28.00,抗性评价结果均为抗病。细菌性黑斑病的病情指数依次为30.56、22.92、27.38、19.45,幼果期抗病评价结果为中抗,其余3个时期评价结果为抗病。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桂热芒3号幼果期和膨大期的炭疽病病情指数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桂热3号芒与对照台农1号芒的转绿期叶片炭疽病病情指数达显著差异水平。桂热芒3号是一个对炭疽病为抗病、对细菌性黑斑病为中抗的晚熟芒果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微生物液体肥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利用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果壳和柑橘(Citrus reticulata)落果配合微生物EM菌剂分别制备液体肥,设置3个浓度(1∶300、1∶650和1∶1 000)淋施,探究不同微生物液体肥对香花油茶幼苗生长及叶片氮(N)、磷(P)和钾(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液体肥处理的幼苗存活率均为96.7%,分别比清水和复合肥水溶液高出30%和10%。液体肥A和液体肥B的苗高、叶芽数和叶片数增量均显著高于复合肥水溶液处理和清水处理;除浓度1∶300的柑橘落果+EM菌液外,其他处理的地径增量均大于复合肥水溶液处理和清水处理。浓度1∶300的柑橘落果+EM菌液有利于N和K积累,浓度1∶1 000的香花油茶果壳+EM菌液有利于P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