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9篇
  7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谷子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油菜素内酯(BR)处理对谷子生长的影响,2014年采用浸种和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BR浸种对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种子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叶面喷施BR对谷子株高、生物重、POD活性、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POD和SOD活性均随BR浸种浓度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分别在0.10和0.05mg/L的处理达最大值;晋谷21号的POD活性高于张杂谷5号,SOD活性无明显差别。两个品种的株高、生物重、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均随BR喷施浓度的增大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MDA含量却呈先降低后增高趋势。晋谷21号的株高明显高于张杂谷5号,但叶面积和生物重低于张杂谷5号。0.10和0.05mg/L的BR浸种明显提高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叶面喷施0.05~0.20mg/L的BR可显著提高谷子叶片的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膜脂化产物,增强谷子的抗逆性,培育壮苗,但对BR处理的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小麦田杂草化学防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现阶段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化学防除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在覆膜谷子田膜间喷施乙草胺对谷子苗期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以张杂谷10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5月23日播种,5月24日通过膜间喷施不同剂量(0 L·hm~(-2),2.25 L·hm~(-2), 4.5 L·hm~(-2), 6.75 L·hm~(-2),9 L·hm~(-2))乙草胺,在苗期测定谷子叶片中的POD、SOD活性,MDA含量,施药45 d杂草防效以及成熟期产量构成指标。[结果]从生理指标来看,各处理下谷子叶片SOD、POD活性随着喷施乙草胺剂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时间的延长POD、SOD活性仅9 L·hm~(-2)剂量较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各处理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随时间的延长各处理间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从杂草防除率来看,各处理杂草防除效果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在9 L·hm~(-2)剂量下达到最大,杂草防除率为97.18%;从产量来看,各处理产量随剂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25 L·hm~(-2)剂量时达最大值,较对照显著增加13.89%(P0.05),其中除穗重显著增加外,其它产量构成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6.75、9 L·hm~(-2)剂量下产量较对照相比显著降低25.28%,39.31%。[结论]在膜间喷施2.25 L·hm~(-2)乙草胺最为适宜,谷子生长发育安全且除草效果较好,产量增加,可推荐谷田膜间施用,而喷施6.75 L·hm~(-2)、9 L·hm~(-2)乙草胺其杂草防除率高达94%以上,但会造成减产,应谨慎喷施使用。  相似文献   
15.
乙烯利对冬小麦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小麦拔节期喷施0,1000,2000,3000μg/g乙烯利。结果表明乙烯利可以抑制小麦株高和基部第一、二、节间的生长,有利于矮化植株,防止倒伏。但同时也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以致造成减产。在不发生倒伏的条件下,1000μg/g乙烯利可能减产10%左右,2000或3000μg/g则减产更多。另外,试验还分析了乙烯利对小麦籽粒氨基酸组分的影响,初步说明乙烯利可能引起某些氨基酸组分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6.
除草药肥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除草药肥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除草药肥是指将化学除草剂与化学肥料相混合,并通过一定工艺生产而成的除草型的化学肥料。研究开发除草药肥,把肥料作为除草剂的载体使用,生产集供肥、除草为一体的多功能除草专用肥是目前农药与肥料混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一、除草药肥的研究进展除草药肥的研究,资料记载最早见于1964年《日本东北农业试验场研究报告》,以本谷耕一为代表的研究人员从20世纪6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将除草剂五氯苯酚(PCP)混入肥料中作基肥施…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于1994—1996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莠去津、禾耐斯、乙草胺、拉索、巨星和2.4—D丁酯单用及混用于春、夏玉米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春玉米田单用乙草胺200—300ml/亩,或禾耐斯75—100ml/亩,或莠去津200—300ml/亩;夏玉米田单用莠去津150—200ml/亩,或拉索300ml/亩对禾草株防效达90.4%以上,对阔叶草株防效达80.7以上。春玉米田乙草胺100—200ml/亩十巨星1g/亩,或禾耐斯50—75ml十莠去津100—150ml/亩,夏玉米田2.4—D75—100ml分别与莠去津100—150ml/亩、拉索300ml/亩、或禾耐斯60ml/亩混用对禾草防效达95.3%以上,对阔叶草防效达90.2%以上,且扩大杀草谱。2.苗后茎叶处理,春玉米田单用巨星1g/亩、或2.4—D50—75ml/亩对禾草防效差,对阔叶草鲜重防效达85.7%以上,单用莠去津200—250ml/亩对禾草防效达94.2%以上,对阔叶草防效达80.1%以上;夏玉米田单用莠去津150—200ml/亩,杂草防效达79.4—84.8%,莠去津100—200ml+2.4-D50-75?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培育抗除草剂谷子,掌握除草剂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抗拿捕净的谷子品系(‘Setaria italic Chum BC 6-1’)和普通敏感谷子品系(‘S.italic Sda11’)ACCase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谷子近缘的14个物种ACCase基因序列分析,计算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2种谷子ACCase酶序列全长2320个氨基酸,仅有11个氨基酸不同。除已报道较多的I-1779-L对拿捕净抗性外,发现另3个位点S-105-N,D-489-Y,W-876-L突变也可能表现出拿捕净抗性。14个ACCase基因序列平均发生转换259对,颠换213对。利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相似的拓扑结构,奇异虉草、小子虉草先聚合,然后与燕麦和硬直黑麦草聚合。另一支大穗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先聚合,再和罔草聚合。然后这两支聚在一起。第三支上玉米与稗草首先聚在一起,再和谷子聚集,和物种分类一致。仅小麦单独分出,与传统分类物种树不同。本研究发现另外3个位点突变与拿捕净抗性有关,有利于深入理解除草剂抗性机理,为抗除草剂育种和分子系统发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叶面喷施腐植酸钾对张杂谷10号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叶面喷施腐植酸钾对谷子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张杂谷10号谷子品种为材料,在孕穗期分别喷施不同浓度(0,0.05%,0.1%,0.2%,0.4%,0.8%)腐植酸钾,对谷子株高、茎粗、叶片SPAD值、光合参数及产量构成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浓度处理下,谷子株高、茎粗先升高后降低,在0.1%和0.2%浓度时均增加显著,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44%、2.78%和9.93%、17.90%;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均升高,在0.2%浓度时均达最大值,SPAD值较对照平均增加11.8%,净光合速率增加26.38%;胞间CO2浓度(Ci)降低;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穗长、穗粗、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在喷肥后均增加,码数则先增加后减少,各产量构成指标均在0.2%时最大。[结论]本试验中,孕穗期喷施腐植酸钾浓度为0.2%时最佳,谷子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产量构成指标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0.
苯磺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盆栽小麦试验,研究了苯磺隆污染对土壤尿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苯磺隆处理前期(14d前)对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除第1天0.1、0.5mg/kg处理),且抑制作用随着苯磺隆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第7天脲酶活性最小,最大抑制率为74.8%;处理后期(14d后)对脲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最高激活率达183.0%。而低浓度苯磺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具有一定的激活效应,高浓度苯磺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具有抑制-激活效应,对碱性磷酸酶的抑制作用表现在处理的最初7d,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表现在处理前期(14d前)。结果表明苯磺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仅与苯磺隆处理的浓度和培养时间有关,同时还与土壤酶的种类有关,土壤尿酶活性对表征苯磺隆污染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