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46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研究监测和检测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等药剂的抗性,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和2019年,采用人工饲料浸药法,测定新疆乌鲁木齐市、伊宁市、疏勒县、泽普县和昌吉市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阿立卡(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和亮泰(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 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亚洲、欧洲等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1988年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该虫疫情,目前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3个县(市或地区)有分布;稻水象甲在国内外传播扩散的路径主要是零星扩散和快速扩散,方式包括:稻苗、气象风力、迁飞、爬行/飞行移动、随风/水飘移。稻水象甲在我国遗传结构繁杂、异质性较高,种群遗传差异较大;稻水象甲以爬行、游泳和飞翔3种活动方式为主,其迁移扩散依赖气流和水流运行,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湿度、温度以及气流对稻水象甲迁飞活动的影响是交互的、叠加的;在我国稻水象甲适生性大体在N16.53~26.73°,E97.85~116.75°。【结论】 稻水象甲在世界上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稻水象甲种群定殖、扩张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防治稻水象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对稻水象甲应急封锁和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3.
重点回顾和分析了"九五"以来新疆小麦生产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协作攻关,以提高品质、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主攻方向,开展小麦大面积优质、高产、高效综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和规模化开发,推动新疆小麦生产持续和协调发展的思路、解决途径和措施。从而保证新疆粮食安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4.
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中,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22.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19.9%)、镰孢霉Fusarium sp.为优势种,相对分离频率(RDF)分别为22.1%、19.9%和13.2%;花腐镰孢菌Fusarium anthophilum(9.6%)、波兰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2.9%)、雷斯青霉菌Penicillium raistrickii(1.5%)、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6.6%)、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3.7%)、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2.2%)、多头被孢霉Mortierella polycephala(5.9%)、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5.2%)、直立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2.9%)、C. perangustum(3.68%)为常见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0.7%)为稀有种。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昆虫病原真菌相对多度最高(41.4%),昌吉州昌吉市次之(21.4%),喀什地区疏勒县(11.4%)最低;伊犁州霍尔果斯市病原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昌吉州昌吉市与乌鲁木齐新市区、伊犁州新源县与昌吉州昌吉市及伊犁州霍尔果斯市与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越冬玉米螟病原真菌中等相似。2年真菌致死率最高的均为乌鲁木齐新市区,分别为28%和14.6%,2019年各采集地区间亚洲玉米螟感染优势病原真菌致死率差异性均显著,2020年各采集地区玉米螟感染白僵菌属致死率差异性显著,而曲霉属和镰刀菌属无显著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当地真菌资源,促进亚洲玉米螟绿色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5.
在回顾和总结喀什麦田除草技术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比该区域传统化学除草剂与新型除草剂应用效果、成本等指标,并分析和评价小麦、棉花、蔬菜等以及果树的安全性。反映了目前喀什小麦生态区麦田除草技术高效、安全性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6.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我国马铃薯恶性入侵害虫。本研究利用聚集度指标检验、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马铃薯甲虫成虫、幼虫和卵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聚集度指标检测各虫态均为聚集分布,且种群聚集主要是由马铃薯甲虫各虫态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所致。建立了马铃薯甲虫成虫、幼虫和卵在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田间抽样方法,成虫应采用大五点、对角线法;幼虫最适应采用Z字型法;卵最适应采用对角线法。  相似文献   
117.
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新疆一代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盛期应用球孢白僵菌75~120g/hm2灌心或120~180g/hm2喷雾,防效相当或优于3%呋喃丹37.5~45.0kg/hm2。螟黄赤眼蜂防治新疆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为60万~120万头/hm2,放蜂3~4次,公顷设45~90个放蜂点,放蜂间隔3~5d,其卵块寄生率为56.2%~95.6%,平均65.45%;卵粒寄生率为33.7%~72.1%,平均55.1%;虫口减退率为35.7%~88.2%,平均62.0%。放蜂技术、蜂卡质量、田间小气候和化学农药等对放蜂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8.
新疆马铃薯叶甲发生地寄生蜂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外来入侵害虫马铃薯叶甲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的寄生蜂资源进行探究。【方法】2012~2013年间,在新疆伊犁、乌鲁木齐周边、东疆等害虫发生地进行寄生蜂资源网扫采集、挑拣、鉴定,并进行Simpson优势度C指数检测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姬小蜂科Eulophid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茧蜂科Braconidae以及缘腹细蜂科Scelionidae优势度最为丰盛,优势度C分别为0.495 2、0.003 1、0.002 4、0.001 9。【结论】姬小蜂科和缘腹细蜂科不仅丰盛度高,且与害虫马铃薯叶甲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很有可能是该害虫的寄生蜂。对马铃薯地中寄生蜂资源进行了报道,并对寄生蜂与寄主关系进行了探讨,缩小了寄生蜂范围,为马铃薯叶甲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马铃薯叶甲的寄生蜂资源提供了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19.
温度与取食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防止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温度和营养条件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 ]马铃薯甲虫雄虫飞行能力稍大于雌虫,但无显著性差异。温度≤25 ℃时,越冬后饥饿3 d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大于越冬后补充营养3 d的成虫,在30 ℃和33 ℃时饥饿状态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35 ℃和38 ℃越冬后补充营养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大于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饥饿3 d的马铃薯甲虫在常温下更容易迁飞。[结论] 温度对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越冬后马铃薯甲虫起飞温度为23 ℃,25~33 ℃是越冬后马铃薯甲虫的最适飞行温度。  相似文献   
120.
麦蛾柔茧蜂对田间棉铃虫和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天敌资源防治害虫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我国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防治农林害虫的面积每年约67万~100万hm^2,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效果不够稳定,需和其它措施配合进行综合防治.乌兹别克斯坦利用赤眼蜂和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Say)防治棉铃虫的面积每年可达130多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