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46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目的】研究亚洲玉米螟幼虫对不同氮素含量取食和选择特性,了解植物营养与昆虫选择之间的关系,为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采用叶碟法对亚洲玉米螟进行取食选择实验,计算取食率;在室外人工模拟设计出5个氮肥施肥量处理,调查玉米螟的危害情况。【结果】亚洲玉米螟幼虫在 48 h 非选择实验中,接虫2 h后,在对照(N含量10.69%)和N4(18.84%)的取食率最高,为58%,接虫第4~6 h,取食选择性依次为N3>N5>N4>N1>N2,初孵幼虫在N4(18.84%)的第8、12、36和48 h的取食率最高,依次为70.5%、67%、61.5%、63.5%;N4(18.84%)上的取食率在36 h时达到最高,为43.3%,比对照高10%,N5(30.31%)取食率在8 h时达到最高,为46.67%,比对照高20%,差异显著(P<0.05);不同氮素施肥量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中被害株率达到10%以上有2个处理,其中被害株率最高的是50 kg/667m2,达到22.89%,其次是40 kg/667m2为12.67%,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N素含量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存在一定阈值,超过该值以后,取食率、被害株率等相对数据可能保持平稳或者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2.
塔城地区冬小麦药剂拌种防治小麦一号病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药剂对冬小麦出苗及生长无影响,3%敌萎丹最高防效达84.69%,平均防效为80.76%,麦迪安、40%五氯硝基苯、烯唑醇、戊唑醇、2.5%适乐时平均防效分别为67.11%、62.95%、55.17%、51.27%和28.99%。各处理区测产结果显示,药剂处理对冬小麦均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667 m2增产11.6~69.5 kg,增产率2.87%~17.18%,其中,3%敌萎丹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增产率达17.18%。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监测和检测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等药剂的抗性,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和2019年,采用人工饲料浸药法,测定新疆乌鲁木齐市、伊宁市、疏勒县、泽普县和昌吉市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阿立卡(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和亮泰(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利用定量PCR分析不同田间种群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及利用PCR扩增检测RyR分子突变。【结果】 2018年的测试种群中,与相对种群相比,疏勒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为敏感性下降,对阿立卡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分别为3.67和20.17倍;伊宁种群分别对溴氰虫酰胺、阿立卡产生了15.26和14.10倍的中等水平抗性;泽普种群对阿立卡和亮泰具有中等水平抗性,RR分别为10.97和13.48倍。2019采集的田间种群中,与敏感种群JZ-S相比,除了疏勒种群对溴氰虫酰胺为敏感性降低,其它3个种群(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和昌吉市)都产生了低至极高水平的抗性,RR分别为3.61、8.14、96.49和1 429倍。2018年新疆亚洲玉米螟各种群的RyR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2019年昌吉、伊宁种群的RyR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4.04、3.86倍);昌吉种群RyR第1 424位谷氨酸(E)替换为天冬氨酸的突变(E1424D),突变频率为30%。【结论】 新疆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产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其抗性与鱼尼丁受体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和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94.
马铃薯甲虫识别及其在新疆的分布、传播和危害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目的]为我国马铃薯甲虫的监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显微形态观察、田间普查、取食量及危害产量损失测定等,描述了马铃薯甲虫的形态特征,摸清了该虫的传播扩散、危害,在世界和中国新疆的分布情况.[结果]马铃薯甲虫分布扩展至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8个地州,35个县市,约260 000 km2的区域,以及上述区域兵团所属团场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分布,迁飞是马铃薯甲虫传播的主要方式,以成虫和幼虫危害马铃薯叶片,一般可造成30;~50;产量损失,严重者减产可达90;以上.[结论]鉴于该虫的危险性和极强的侵入性,建议加强对该害虫的口岸商品和相关农产品检疫,严禁从疫情发生区或发生国调运马铃薯及其副产品,应在我国马铃薯甲虫高风险区和潜在风险区加强马铃薯甲虫的监测和封锁防控,严防其进一步扩散,确保我国马铃薯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95.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服务社会。在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强调指出,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6.
我国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我国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我国在马铃薯甲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筛选了2.5;菜喜、48;催杀(多杀菌素)、70;艾美乐等多种高效生物制剂,药后20 d防效可达90;以上.对马铃薯甲虫生防资源研究表明在发生区捕食性天敌有46种,其中中华草蛉、蓝蝽、蜀敌蝽、多异瓢虫等是主要捕食性天敌;分离鉴定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球孢白僵菌,广泛分布于发生区;研制出300×108活孢/g的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和100×108/g白僵菌油悬浮剂田间综合防效约80;;研制出马铃薯甲虫的工程菌制剂喷施80g/667 m2药后20 d田间防效达90;.在寄主植物中发现了具有高度引诱活性物,人工合成了马铃薯甲虫聚集素,植物引诱剂与聚集素混合后田间诱杀效果达83.33; ~88.33;.在国内外首次发掘了与马铃薯甲虫保幼激素合成相关的致死基因,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开发出了具有高效、低毒、专一性强的胃毒剂.构建了含cry1 Ba3携带基因的单价植物表达载体和cry3A+ vhb(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转Bt抗虫基因的马铃薯植株经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释放,均表现出极高的抗虫活性和优异农艺性状,可作为抗虫的育种材料.[结论]近年来取得的多项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和产品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不仅可有效控制马铃薯甲虫危害,对马铃薯甲虫抗药性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索一套适宜于发生区生产实际的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及传播.[方法]通过秋耕冬灌、轮作倒茬评价马铃薯甲虫防治效果,筛选新型化学药剂,对生物防治、防虫栽培技术和防治指标等进行研究.[结果]马铃薯甲虫秋翻越冬死亡率可达33.3;-76.4;,轮作可降低虫口基数29.4;-84.3;,推迟成虫发生期4-7d;天敌以捕食性为主,其中捕食幼虫的占总数89.2;,筛选出高效的环境友好型农药14种,药后20 d后田间防效均达90.0;以上;提出了提高马铃薯耐害性施肥技术和覆膜加滴灌栽培防治马铃薯甲虫技术,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耐害性,降低马铃薯甲虫为害造成的产童损失,使产量提高10.5;-24.8;;越冬代成虫和一代低龄幼虫防治指标分别为24和106头/百株.[结论]提出了适宜我国马铃薯甲虫发生区生产实际的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兼备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技术主要包括生态调控、生物防治、保健栽培和与环境相容的化学防治等,经大面积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8.
营养对马铃薯甲虫迁飞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营养对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的影响,探索马铃薯甲虫的迁飞规律,为控制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营养状况下马铃薯甲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越冬代、第一代饥饿3d的马铃薯甲虫飞行能力最强;第二代马铃薯甲虫饥饿1d时的飞行能力最强.[结论]短时间的营养缺乏容易造成马铃薯甲虫的迁飞,长时间营养不足导致马铃薯甲虫迁飞的能量少,飞行能力弱.  相似文献   
99.
为明确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探索稻水象甲暴发的原因,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稻水象甲的防控提供依据,调查其越冬场所、寄主植物、不同生境中的种群消长动态、年生活史、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稻水象甲越冬成虫于4月上旬末开始活动,4月中旬在杂草、小麦等旱地作物上取食,5月中、下旬随水稻移栽迁入稻田,之后进入产卵期;一代成虫羽化始期为7月中旬,自8月上旬起,一代成虫又开始向其越冬场所附近的杂草丛转移,逐渐入土越冬。稻水象甲在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一年发生一代,以滞育成虫在土表和浅土层中越冬,越冬的主要场所为稻田附近的林带和田埂。  相似文献   
100.
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胁迫寄生和田间自然寄生相结合的办法,以筛选新疆南部荒漠绿洲生态区果园环境条件下对苹果蠹蛾有效的赤眼蜂蜂种,明确赤眼蜂对苹果蠹蛾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经过高温驯化的耐旱松毛虫赤眼蜂对苹果蠹蛾有较好的寄生效果,室内外试验对苹果蠹蛾卵寄生率最高分别达到79.92%和30.16%,田间罩笼试验释放赤眼蜂最高防效可达83.48%。田间多点示范表明,采用释放赤眼蜂结合喷施生物源农药等为重点的果树主要害虫生物防治配套技术对果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较好,蛀果减退率最高达74.34%,平均为56.58%,释放赤眼蜂配合双向迷向丝蛀果减退率达85.93%,化学防治为89.06%,连续释放赤眼蜂持续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