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1种牛分枝杆菌抗原在牛结核病诊断中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及评价用于牛结核病诊断的抗原,本试验将CFP-10、ESAT-6、TB10.4、TB27.4、MPT51、MPT63、MPT64、MPB70、MPB83、Rv3872和Ag85B共11种牛分枝杆菌抗原分别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比较其对牛结核病的检出率;同时利用豚鼠和牛的皮试试验评价重组蛋白作为皮试试验刺激原的潜力。此外,将重组蛋白分别刺激结核病阳性牛和阴性牛的抗凝血24h,检测血浆中的IFN-γ水平,评价各重组蛋白作为IFN-γ释放试验刺激原的潜力。结果显示,不同重组蛋白对结核病阳性血清的反应活性不一,MPB70总检出率最高,为59.7%;其次是Ag85B、ESAT-6和MPB83,检出率均在45%以上;MPT51的检出率最低,仅为2.2%。豚鼠和牛皮试试验均显示,单个重组蛋白作为刺激原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迟发型过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而TB10.4、TB27.4、MPT64、MPT63或Rv3872作为补充抗原,分别与CFP-10或ESAT-6混合,均可特异性地刺激结核病阳性牛产生较强的DTH反应,且与PPD-B无显著差异(P0.05)。重组蛋白CFP-10、ESAT-6、TB10.4和MPT51均能刺激结核病牛全血释放一定的IFN-γ,其中CFP-10、CFP-10-ESAT-6串联蛋白和MPT51刺激结核病阳性牛全血释放的IFN-γ显著高于阴性牛(P0.05)。因此,这11种牛分枝杆菌抗原并不适合单独用于牛结核病的血清学诊断、皮试试验或IFN-γ释放试验,但以CFP-10和ESAT-6为核心,TB10.4、TB27.4、MPT64、MPT63、Rv3872或MPT51作为其补充抗原,均能提高检测敏感性,有作为皮试试验和IFN-γ释放试验特异性刺激原用于牛结核病诊断的潜力。  相似文献   
32.
试验旨在评价细胞因子IL-6和IL-17 mRNA转录水平与牛分枝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牛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IFN-γ释放试验临床筛选结核病阳性牛和结核病阴性牛,采集试验动物抗凝全血,分离、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用牛结核菌素(PPD-B)、禽结核菌素(PPD-A)、重组蛋白CFP-10-ESAT-6(CE)、pET-32a载体标签蛋白(PET)或PBS 37℃培养6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IL-6、IL-17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PET和空白对照PBS类似,不能刺激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提高,表明CE中包含的PET对试验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PD-B、PPD-A或CE刺激后,结核病阳性牛样品中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结核病阴性牛(P<0.05),其中PPD-B刺激效果强于CE和PPD-A,而CE刺激的特异性更好;选取CE作为最佳刺激源,结果显示,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之间相关性良好(spearman r=0.79),并初步建立了基于IL-17和IFN-γ转录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此方法对14头结核病阳性牛进行临床检验,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样本检出率为85.7%,高于IFN-γ(71.4%)。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牛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PPD-B、CE)诱导的IL-17 mRNA转录水平与牛结核病相关,以CE为刺激源建立的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用于牛结核病诊断的潜力。  相似文献   
33.
试验旨在评价细胞因子IL-6和IL-17mRNA转录水平与牛分枝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牛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IFN-γ释放试验临床筛选结核病阳性牛和结核病阴性牛,采集试验动物抗凝全血,分离、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用牛结核菌素(PPD-B)、禽结核菌素(PPD-A)、重组蛋白CFP-10-ESAT-6(CE)、pET-32a载体标签蛋白(PET)或PBS 37℃培养6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IL-6、IL-17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PET和空白对照PBS类似,不能刺激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提高,表明CE中包含的PET对试验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PD-B、PPD-A或CE刺激后,结核病阳性牛样品中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结核病阴性牛(P0.05),其中PPD-B刺激效果强于CE和PPD-A,而CE刺激的特异性更好;选取CE作为最佳刺激源,结果显示,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之间相关性良好(spearman r=0.79),并初步建立了基于IL-17和IFN-γ转录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此方法对14头结核病阳性牛进行临床检验,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样本检出率为85.7%,高于IFN-γ(71.4%)。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牛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PPD-B、CE)诱导的IL-17mRNA转录水平与牛结核病相关,以CE为刺激源建立的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用于牛结核病诊断的潜力。  相似文献   
34.
试验旨在研究在日粮中添加3%黑沙蒿对绒山羊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设2个处理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CON)绒山羊饲喂精粗比为50∶50的基础日粮,试验组(AOM)绒山羊饲喂用3%的黑沙蒿替代等比例粗料的基础日粮。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AOM组山羊的宰前活重显著低于CON组(P<0.05)。AOM组山羊的蹄重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CON组(P<0.05),肾脏重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日粮中添加黑沙蒿山羊的肾脂重具有降低的趋势(P>0.05),对大网膜脂重、肠细膜脂和尾脂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饲喂3%黑沙蒿显著降低了绒山羊宰前活重,降低了肾脏及肾脂的重量,但对屠宰性能无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5.
硒对脂多糖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硒(Se)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将贴壁生长的第3代BMEC随机分为8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个培养孔。对照(CON)组采用基础培养液,不添加Se和LPS,培养30h;LPS组和6个Se保护组在基础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Se(0、10、20、50、100、150和200nmol/L),培养24h后,加入1μg/mL LPS作为外源刺激作用6h。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LPS组BMEC的相对增殖率显著下降(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下降(P0.05),GPx1和TrxR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硒蛋白P(SelP)含量也显著下调(P0.05);而LPS组的一氧化氮(N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其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含量及其基因表达量,活性氧(ROS)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c-Jun氨基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基因表达量呈相似变化。2)与LPS组相比,Se保护组随Se添加水平的增加,相对增殖率,T-SOD、CAT、GPx、TrxR活性,T-AOC,GPx1、TrxR1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而NO含量,iNOS活性及其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炎症因子TNF-α、IL-1、IL-6含量及其基因表达量,MAP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ERK1/2、JNK、p38 MAPK的基因表达量,ROS活性,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20~100nmol/L Se保护效果较好,综合来看50nmol/L Se保护效果最好。结果提示,Se可提高BMEC的抗氧化功能,对LPS引起的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Se增强TrxR活性从而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最终减少NO的大量释放,但过高水平的Se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培养液中20~100nmol/L Se的保护作用较好,尤其以50nmol/L Se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6.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维生素A (VA)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损伤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内乳蛋白合成下降的缓解作用。试验以H2O2作为氧化应激源,将贴壁的第三代BMECs随机分成9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H2O2损伤组(H2O2组,生长培养基处理24 h后,换含有H2O2的培养基继续培养6 h)以及H2O2损伤组+不同水平VA预保护组,分别添加0.05 (0.05HA组)、0.10 (0.10HA组)、0.20 (0.20HA组)、0.50(0.50HA组)、1.00 (1.00HA组)、2.00 (2.00HA组)、4.00 mg/L (4.00HA组)的VA,各VA预保护组只添加含相应VA的培养基处理24 h后,再换含有H2O2、VA的培养基继续处理6 h,每...  相似文献   
37.
维生素A、D对肉鸡钙磷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A、D对肉鸡钙磷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采用4×4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8日龄健康艾维茵雄性肉鸡384只称重后随机分为1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5周。其中,维生素A设4个添加水平,分别为1 500、3 000、15 000和45 000 IU/kg日粮。维生素D设4个添加水平,分别为500、1 250、2 500和5 000 IU/kg日粮。结果表明,45 000 IU/kg维生素A组的肉鸡血清BGP含量相对于1 500 IU/kg维生素A组有显著的降低趋势(P=0.08);随着日粮维生素A水平的增加(1 500~45 000 IU/kg),血清CaBP浓度呈趋于显著的一次线性降低趋势(P=0.092),血清维生素D3与CT含量也呈现降低趋势(P=0.12,P=0.18),其中,以15 000、45 000 IU/kg维生素A组较低,尤以45 000 IU/kg维生素A组最低;血清PTH含量呈显著的一次线性增加(P=0.029)。随着日粮维生素D水平的增加,血清维生素D3含量呈趋于显著的一次线性增加趋势(P=0.093),血清BGP浓度也呈一次线性增加趋势(P=0.14);其中,以2 500和5 000 IU/kg时较高,5 000 IU/kg时最高。由此可知,日粮维生素A过量引起肉鸡骨骼钙磷代谢发生障碍与血清CaBP浓度的降低及PTH浓度的增加有关,也与过量维生素A对维生素D的拮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旨在通过在Bac to Bac系统中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P72基因,为进一步研究P72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免疫学特性奠定基础。本研究从含P72全长基因的菌株pGEX-6p-1-P72中扩增出P72基因全序列1941 bp,将扩增的基因连接于pFastBac HTa杆状病毒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 HTa-P72,转化至感受态DH10Bac中,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P72,再将其转染至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经Western blotting和夹心ELISA分析,结果表明,P72在昆虫细胞Sf9中获得正确表达,重组P72蛋白可被特异性兔抗ASFV P72血清、P72单抗识别。结果提示,Bac to Bac系统表达的P72重组蛋白特异性强、活性稳定,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快速诊断ASF提供良好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39.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基因变异情况,对GenBank中公布的中国不同时间和地区分离的53株PRRSV毒株的N、GP5基因序列分别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根据N基因构建的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所有的中国大陆分离株均属于美洲型(NA),中国的PRRSV分离株可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的毒株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其GP5主要中和抗原表位基因高度变异;亚群2主要为以CH1a株为代表的毒株;亚群3中的毒株与疫苗株MLV和VR2332高度一致;而台湾地区的分离株与大陆地区的分离株差异较大,单独归属于亚群4。这些研究结果对了解中国流行的PRRSV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可部分解释MLV或灭活的CH1a疫苗对亚群1病毒感染猪保护力较低的原因,为今后制定PRRS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发酵放大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初步筛选获得性价比较好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以表达溶菌酶基因的pcDNKLYZ重组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DH5α为模型,用150 L发酵罐进行工艺放大研究,通过对细菌生长密度(D600 nm值)、质粒产量的比较和分析,探讨用于重组质粒规模化生产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国产培养基中添加100 mL.L-1甘油、磷酸盐和硫酸盐后,重组菌的生长密度和质粒产量均与进口LB培养基接近或略高;收集的菌体分别于-70和-20℃保存,质粒提取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保存6周后质粒产量无明显变化;质粒提取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每克湿菌用5 mL溶液悬浮,可获得较高的质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