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61.
聚乙二醇6000胁迫下滨麦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禾本科植物滨麦(Leymus mollis)为试材,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土壤水分胁迫,对滨麦生理生化反应等抗旱性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滨麦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增加,保护酶活性在轻度胁迫下升高,而中度或重度胁迫下活性降低或不变。  相似文献   
62.
为探究不同类型CpG基序对细粒棘球蚴(Echinococus granulosus)Eg95抗原的免疫增强作用,将pET-32a-3Eg95重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pET-32a-3Eg95。将重组蛋白分别与常规佐剂Quli-A、pUC18-CpG和CpG ODN混合制备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样品,免疫小鼠。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体外刺激试验后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量,检测不同佐剂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面对Eg95抗原免疫效果的增强作用。结果显示,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的大小约为56 ku,与理论值相符,用羊细粒棘球蚴阳性血清检测有特异性条带;pUC18-CpG组和CpG ODN组小鼠免疫后14、28、42 d的抗体平均水平(D450 nm)分别为3.10、3.03、3.22和2.98、3.12、3.27,与Quli-A组抗体平均水平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CpG ODN组血清中抗体平均水平略高于pUC18-CpG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重组蛋白刺激后pUC18-CpG组与CpG ODN组IFN-β、IFN-γ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88、2.35、6.28和5.03、2.85、7.07,与Quli-A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因此相对于常规佐剂Quli-A,pUC18-CpG和CpG ODN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面对Eg95抗原都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CpG ODN的免疫增强作用略优于pUC18-CpG,二者均可作为免疫佐剂,增强现有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抗原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真核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SFV)主要结构蛋白p72,本研究从含ASFV p72基因全序列的重组质粒pGEX-6p-p72中扩增出1 941 bp的p72全长基因,将其插入于pFastBac HTa杆状病毒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FastBac HTa-p72,转化至感受态细胞DH10Bac中,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p72。再将其转染至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Western blot和夹心法ELISA分析表明ASFV p72基因在昆虫细胞sf9中获得了正确表达,重组p72蛋白可以被特异性抗ASFV血清、p72单克隆抗体识别,表明该蛋白特异性强、活性稳定,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研究p72蛋白的结构、功能和免疫学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4.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氨酸(Met)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内乳脂合成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Met对乳脂合成的影响机理。将第3代BMECs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培养液中Met浓度分别为0.13、0.26、0.39、0.52、0.65和0.78 mmol/L。在37℃、5%CO2条件下培养48 h后测定BMECs内甘油三酯(TG)的含量及乳脂合成相关基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Met浓度对BMECs内TG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0.52~0.78 mmol/L Met处理BMECs内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乙酰辅酶A羧化酶A(ACACA)和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BMECs内脂蛋白脂酶(LP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0.26~0.39 mmol/L Met处理较高,显著高于0.65~0.78 mmol/L Met处理(P0.05)。脂肪酸合成酶(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0.39~0.52 mmol/L Met处理较高,且0.52 mmol/L Met处理显著高于0.13~0.26 mmol/L和0.65~0.78 mmol/L Met处理(P0.05)。Met浓度可显著影响SREBP1和乙酰甘油磷酸脂酰转移酶6(AGPAT6)基因及SREBP1和PPARγ蛋白的表达(P0.05),均以0.26 mmol/L Met处理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结果表明,Met浓度影响BMECs内脂肪酸摄取、从头合成的基因的表达及乳脂合成调控因子PPARγ和SREBP1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Met浓度为0.26~0.52 mmol/L时对BMECs内脂肪酸从头合成及长链脂肪酸摄取的促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5.
本文分析了山阴县、应县地区土地盐碱化现状、危害及成因,提出了井灌井排、平整土地、化学改良控盐碱、生物防护弱盐碱和土壤深松耕作等5种治理措施,以期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66.
67.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因含有氨基和羟基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基团,在动物饲粮中添加后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的功效。本文综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及其对动物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并从其与脂质的结合作用、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脂肪细胞因子、脂质代谢相关酶及其基因表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脂肪合成转录因子调节作用的角度综述了其可能的调控机制,为深入探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动物脂质代谢的影响机制及科学调控脂质代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感染各品种及各年龄段家猪以及欧洲野猪,死亡率高达100%。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北高加索地区、俄罗斯境内多个州以及东欧多国扩散、流行,在全球分布呈扩大趋势并对我国养猪业构成潜在巨大威胁。由于非洲猪瘟病毒拥有庞大的基因组结构和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使得该病目前仍未有有效疫苗问世。本文针对非洲猪瘟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该病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24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5个组(在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3 000、6 000、15 000、30 000和45 000 IU/kg维生素A),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22~42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及1~42日龄肉鸡的ADFI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22~42日龄肉鸡的料重比(F/G)的影响有显著的趋势(0.05≤P<0.10),且22~42日龄和1~42日龄肉鸡的ADFI以及1~42日龄肉鸡的F/G随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的增加均呈线性升高(P<0.05或0.05≤P<0.10),3 000 IU/kg组肉鸡增重效果较差,6 000和15 000 IU/kg组肉鸡增重高且F/G低,30 000和45 000 IU/kg组肉鸡ADFI较高、F/G不同程度升高。2)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21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42日龄血清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42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的影响有显著的趋势(0.05≤P<0.10),其中3 000、6 000和45 000 IU/kg组血清免疫因子含量较低,15 000 IU/kg组较高。3)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21日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42日龄血清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21日龄血清丙二醛(M DA)含量随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升高趋势(0.05≤P<0.10),42日龄血清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随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的增加分别呈显著的一次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5),其中45 000 IU/kg组血清MDA含量较高且T-SOD活性较低。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添加6 000和15 000 IU/kg的维生素A可使肉鸡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且15 000 IU/kg维生素A可满足肉鸡免疫和抗氧化需要,而添加水平增至30 000和45 000 IU/kg时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抗氧化机能均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70.
口蹄疫疫苗非抗原蛋白对146S抗原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非抗原蛋白对口蹄疫病毒A型(FMDV-A) 146S抗原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鼠和猪为试验动物,分别制备5组小鼠注射用样品:A组(3μg 146S抗原)、B组(3μg 146S抗原+25μg非抗原蛋白)、C组(3μg 146S抗原+50μg非抗原蛋白)、D组(3μg 146S抗原+100μg非抗原蛋白)及E组(空白对照,PBS);同时制备4组猪注射用样品:A组(18μg 146S抗原)、B组(18μg 146S抗原+400μg非抗原蛋白)、C(18μg 146S抗原+4 000μg非抗原蛋白)及D组(空白对照,PBS)。免疫接种试验动物后,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价比较不同疫苗样品组小鼠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同时通过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评价各试验组动物(小鼠和猪)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小鼠试验结果显示,在免疫后3个检测时间点内,4个试验组中C组的平均抗体水平最高,平均抗体效价分别为4.13、5.83和5.50,而D组的抗体水平最低,平均抗体效价分别为3.46、5.16和4.46;C组细胞增殖能力及Th-1型细胞因子IL-6、IFN-β和TNF-αmRNA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猪试验结果显示,A组和B组间平均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A组和B组的平均抗体效价均极显著高于C组(P<0.01)。综合上述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少量非抗原蛋白对FMDV-A 146S抗原的免疫效果没有影响,而高浓度的非抗原蛋白则抑制FMDV-A 146S抗原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