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篇
  19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4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杂交中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简易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以18个近年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研究了氮素利用效率与齐穗后库源结构和物质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齐穗期叶粒比分别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齐穗期到成熟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LAI衰减指数和稻谷收获指数分别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叶粒比、SPAD值衰减指数、LAI衰减指数和稻谷收获指数4个指标显著影响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决定系数分别为0.6822~0.8154、0.6836~0.8285,SPAD值衰减指数和稻谷收获指数可分别作为预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的简易指标.杂交中稻氮高效利用组合的植株指标参考值:叶粒比1.25~1.58 cm2 / spikelet、SPAD值衰减指数0.48~0.49、LAI衰减指数0.50~0.57、稻谷收获指数0.63~0.64、有效穗185.10~230.03万/hm2,杂交中稻品种的氮素利用率可划分为氮广适应型、高氮适应型、低氮适应型和氮利用率较差型4类.  相似文献   
52.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要保证;头季稻收获期的成熟度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头季稻完熟期再生芽开始破鞘现青时收割头季稻为宜,留桩高度以保留倒2节并高出5-7 cm处割苗即可。(4)针对目前再生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即再生稻开花期的低温危害、再生稻大面积产量不平衡和机械收获头季稻对再生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途经。(5)提出再生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生态与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后期冠层性状与再生芽生长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芽停滞于母茎鞘中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提高再生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和“适应机械插秧与机械收割的杂交水稻-再生稻配套技术”4个方面。  相似文献   
53.
为探明免耕移栽对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川香9838为材料,于2010-2013年在冬水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产量平均增加了2.27%。可见,冬水田区水稻生产可采用免耕移栽代替传统的翻耕移栽,还能节省整田费用1 875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54.
直播条件下氮素调控对超级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氮素调控对直播超级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以普通常规稻、普通杂交稻、超级常规稻和超级稻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氮素调控大田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N0)、习惯施氮N1(基肥、苗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60、60、60、45 kg·hm-2)、测苗定氮施肥N2(基肥、苗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分别为30、60、45、30、15 kg·hm-2)和N3(苗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分别为30、60、45、15 kg·hm-2),探究直播超级稻产量、产量构成、氮素吸收、氮素分配、氮肥利用率对不同氮素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与普通常规稻、普通杂交稻相比,超级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了12.2%、8.9%,超级常规稻产量分别增加了3.2%、0.3%。减量施氮下采用测苗定氮技术可提高直播超级稻产量,N2、N3较N1减氮20.0%~33.3%,产量增加了0.2%~0.7%,增产优势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N2产量略高于N3,其增产优势在于较高的有效穗和干物质产量。N1氮素总吸收量较N2、N3高,但其籽粒氮素分配比例较低,稻草氮素分配比例较高。与N1相比,N2水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N)、氮肥偏生产力(PFPN)、氮肥吸收利用率(REN)平均增加了28.9%、25.8%、7.0%,N3平均增加了50.8%、50.2%、13.6%。综上,减少基肥、苗肥的施氮量并结合测苗定氮施肥技术可实现成都平原直播超级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为直播超级稻生产中氮素优化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5.
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丰产技术对策。2015年和2016年, 以2个杂交中稻品种II优602和旌优127为材料, 在5个播种期和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2种栽培方式下, 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部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播种期推迟, 平均全生育期从148.13 d逐渐缩短到123.25 d, 缩短了14.77%; 气象因子对水稻全生育期的影响主要在营养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受其影响较小。年度间、栽培方式间、品种间稻谷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随着播种期推迟, 稻谷产量呈下降趋势, 从3月5日的8507.76 kg hm-2下降到5月24日的6251.01 kg hm-2, 降低了26.53%。播种-移栽、移栽-拔节、营养生长的日数和全生育期日数分别与穗粒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间的表现不一致: 优质稻旌优127 2015年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齐穗-成熟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 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 2016年的穗粒数、产量分别与播种—移栽日最高气温、移栽—拔节的日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高产品种II优602, 2015年的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2016年的穗粒数和产量分别与移栽-拔节的日最高气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与拔节-齐穗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一季中稻模式的最佳播种期在3月5日至3月25日, 而中稻-再生稻模式则在3月5日至3月25日期间尽可能早播, 以利于提高再生稻安全齐穗保证率。  相似文献   
56.
以30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杂交中稻结实率与开花期气候条件的关系及耐高温组合的库源特征。结果表明,抽穗期间的日最低气温、最低相对湿度、日降雨量、日照时数相对较低,最高苗数少,LAI和粒叶比较高,是导致结实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日降雨量少是导致日最高气温较高的直接因素,因此高温是引起结实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抽穗期耐热系数分别与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和粒叶比呈显著负相关,分蘖力强的穗数型组合抽穗期耐高温能力较强。川香858、泰优99、香绿优727、绵5优5240、内香2550、川谷优202可作为高温伏旱区的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57.
杂交中稻组合间的粒重稳定性与其库源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个籼型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剪叶、疏花及密度和氮肥处理,研究了杂交组合间千粒重的稳定性及其与穗部性状和库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26个杂交组合千粒重的极差为1.08~4.39 g,极差变异率为3.65%~14.54%,变异系数为1.42%~5.42%,千粒重的变异度与组合间每穗着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原因在于,随着杂交组合间着粒数的增加,齐穗期单位颖花占有绿叶的干物重减小,以致千粒重的极差、极差变异率和变异系数增大.每穗着粒数≤146粒的杂交组合,其千粒重的极差应≤1 g,可作为不需要通过栽培措施提高籽粒充实度的临界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8.
四川盆地东南部杂交中稻抗高温伏旱影响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东南部现有高温伏旱区稻田146.7万hm2,杂交中稻抽穗至成熟受高温危害严重,造成籽粒充实度差、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整精米率和结实率降低.为此,笔者提出了搞好稻田抗旱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抽穗开花期耐高温良种、利用旱育秧提早抽穗避过高温发生期、本田稀植足肥促进优质高产和在易受极端高温伏旱危害地区改种秋作及蓄留再生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9.
杂交中稻成穗率的限制因素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Ⅱ优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疏穴时期、疏穴规格及三角形施氮方式处理,研究了影响杂交中稻成穗率的限制因素及其高产栽培途径.结果表明,最高苗期前后是影响水稻成穗率的环境敏感期,光照是该期影响成穗率的主导因素,增施氮肥对提高成穗率的作用不如改善光照条件的大,而且只有在群体基部光照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才会起到明显作用.采取"三角形栽培改善最高苗期的群体基部光照条件和N-n-2期施上林氮肥"的栽培途径,具有显著降低苗峰、壮苗以及提高成穗率和着粒数的作用而增产,但其增产程度与稻田土壤肥力有关.  相似文献   
60.
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组合间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杂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率组合要求最高苗数(x1)多,株高(x6)较高,倒3叶(x13)较窄,生物产量(x18)和结实率(x21)较高,上述性状与氮肥农学利用率(y)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5.8901 0.335 9x1 0.449 2x6-15.859 5x13 0.199 9x18 0.345 4x21,决定系数为89.53%。因此,这些性状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