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篇
  19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4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结合作物生产开展区域干湿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西南水稻种植区316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观测资料,利用降水量与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比值计算湿润指数,分析近5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干湿演变特征;探讨ET_0对主要气候要素的敏感性及主要气候要素对ET_0的贡献率,对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干湿演变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的半湿润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攀西地区南部、云南中部和东北部,其余地区属湿润区。与1961—1990年相比,1991—2015年研究区域内的半湿润区面积增加、湿润区面积减小。近55年来,单季稻生长季内西南区域有40.8%的站点气候变湿,其余地区气候变干。四川盆地东北部、云南东北部由于降水量的增加和ET_0的减少,气候变湿;四川攀西地区由于降水量增加对湿润指数的正效应大于ET_0增加对湿润指数的负效应,气候变湿;重庆南部、贵州北部和西部由于降水量减少对湿润指数的负效应小于ET_0减少对湿润指数的正效应,气候变湿;云南大部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ET_0的增加,气候变干;西南其他区域由于降水量减少对湿润指数的负效应大于ET_0减少对湿润指数的正效应,气候变干。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ET_0随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小,而随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增加而增加,日照时数和风速的显著下降是ET_0减小的主要原因。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降低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可能的气候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郭晓艺  胡尚连  曹颖  孙霞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3):234-237,243
植物特异调控S木质素生物合成F5H1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研究,有利于在木质素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木质素组分,提高制浆效率,减少污染,对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该文着重综述了近年来不同植物F5H1基因克隆和遗传转化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F5H基因在调控竹木质素组分改变方面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水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关系,以期为杂交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2008~2010年,每年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齐穗期至成熟期的植株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SPAD值衰减指数越大,LAI衰减指数也越多,地上部干物质向穗部运转比例越高,以至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利用SPAD值衰减指数预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4.
以杂交中稻天龙优54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叶片SPAD值在不同丛间、叶位间、茎类间及点位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栽后12d,测定顶1叶位~顶4叶位SPAD值时至少可取1丛,同1丛内需要同时取主茎和分蘖茎进行测定,顶1叶位、顶2叶位及顶4叶位均以距叶基部1/2处为适合的测定位点,而顶3叶位以距叶基部2/3处为适合的测量位点;最高苗期,主茎和分蘖茎的顶1叶和顶3叶均应作为测量叶进行测量,至少需取2丛以上,同1丛内需要取主茎和至少3个分蘖茎进行测定,顶2~顶4叶位以距叶基部7/12处为适合的测量位点,顶1叶位中以距叶基部1/4处为较适合的测量位点;在齐穗期,主茎取顶1~顶3叶中任一叶位及顶4叶位作为测量叶,至少需取2丛以上测定,每丛内只需取1个主茎和任一分蘖茎进行测定,顶1~顶3叶位中均以距叶基部1/6处为适合的测量位点,顶4叶位中以距叶基部7/12处为适合测量位点。  相似文献   
75.
以杂交中稻组合G46A/10制12和内香6A/10制5为材料,在两种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库源调节对杂交中稻强、弱势粒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势粒灌溉起动较快,粒重进入缓慢增长期拐点比弱势粒早10~15 d。强势粒与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差异不显著,过多施用氮肥不利于籽粒灌浆结实。“源”供应不足是弱势粒充实率低的主要原因,增加“源”的供应量,弱势粒可以达到或超过正常生长植株强势粒的充实率水平。  相似文献   
76.
杂交水稻不同叶面积指数构建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目前生产上应用的20个籼型杂交稻品种,在高密低肥、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3种密肥条件下,研究了齐穗期 LAI(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而分析了不同 LAI条件下产量差异、产量构成、物质积累与运转特点;同时分析了关键栽培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后对产量突破的途径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可为目前水稻高产创建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7.
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还可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进程。本文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因种优化调控规律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水稻高产品种的穗粒数以160~220粒为佳,这类品种在协调了"库"与"源"矛盾的同时,还较好地利用了基部绿叶的光合生产能力;大穗型品则应通过适当增施粒肥,充分发挥下部叶片的光合功能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2)采用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增施氮肥以补充光合源,从而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旱育秧比当地湿润育秧的增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当地湿润育秧的产量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呈极显著线性关系。氮后移的增产效果与稻田地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建立了以齐穗期剑叶SPAD值(X)预测粒肥高效施用量(Y)的简便适用新方法,Y=-30.798X+1 340.9,r=0.954 7**。形成了水稻高产与蓄水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技术。(3)水稻高产栽插密度分别与施氮量和不同品种之间的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每穗粒数偏少的品种更适宜强化栽培,生产上以选择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穗粒数不超过170粒的中小穗型品种为宜。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Y=2 607.9-11.02X(R2=0.630 8),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品种的选择指标。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和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  相似文献   
78.
中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中国的研究。[方法]通过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测定适宜强化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该技术在中国适应性强,增产效果好,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纹枯病的发病率,增加了水稻植株的光合能力,增加了根系活力,加强了营养物质的运输,提高了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增收节支。[结论]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9.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旌优12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施氮量(中等施氮量MN,120 kg·hm-2;高等施氮量HN,180 kg·hm-2)和3个移栽密度(12.0、16.5、22.5穴·m-2,记作D1、D2、D3)下,德阳、泸州生态点杂交稻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德阳点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高于泸州点,德阳点播种至齐穗平均太阳辐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均高于泸州点,但其齐穗至成熟平均太阳辐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低于泸州点。与泸州点相比,德阳点杂交稻产量、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增加了14.3%~24.3%、0.9%~1.9%和0.7%~5.3%,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每穗粒数、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上。不同生态条件下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不同。德阳点杂交稻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相同施氮量水平下杂交稻产量随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MND3产量最高,为10.87~11.72 t·hm-2,且该密肥组合下碾米的品质、外观、食味相对较好。泸州点杂交稻产量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HND3产量最高,达到9.25~9.85 t·hm-2,碾米的品质、食味相对较好。德阳点的最佳密肥组合为120 kg·hm-2和22.5穴·m-2;泸州点的密肥组合为180 kg·hm-2和22.5穴·m-2。由此可见,合理的施氮量和适宜的移栽密度有助于提高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生态稻区肥料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以杂交中稻品种旌优127和Ⅱ优602为材料,在5个播期和2种栽培方式下,研究了品种、栽培方式及气象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栽培方式及品种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播期、品种、栽培方式,但三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随着播期推迟,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高氮低密处理比低氮高密处理显著提高,Ⅱ优602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旌优127。水稻抽穗前各生育阶段气温高、降水量大有利于稻米蛋白质的积累;但不同品种的关键气象因子有所不同,旌优127整个水稻生育期的降水量越多越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而Ⅱ优602则表现为拔节-齐穗期的日最低气温越高、移栽-拔节期的日照时数和齐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偏少有利于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